發展歷史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學術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學科,它是隨著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傳入而在中國確定並逐步發展起來的。
古代有關社會心理學的思想 從先秦諸子起,就有關於社會心理學思想的論述。歷代學者相繼提出了許多有關社會心理學思想和觀點。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具有鮮明唯物主義傾向的性習論思想。孟子曾提出性善說;荀子提出性惡論;王充則提出人性有善有惡論。
董仲舒曾提出“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 3個等級,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認為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素質,善則是教化培養的結果。李贄認為人的個性是互不相同的,並探討了個性的社會化過程,他在《童心說》中指出了社會心理影響個體感知、個體理智和個體價值觀的階段性。
社會心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一門學科,中國社會心理學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起初以介紹西方社會心理學為主,出版了一批譯著,如G.列朋的《民眾心理》、W.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F.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隨後,中國學者相繼依據中國實際探討有關社會心理學問題。陳大齊首次套用問卷法做了關於“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識之調查”;陸志韋1924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社會心理學專著《社會心理學新論》;孫本文1929年開始在中央大學教授社會心理學課程,1946年出版了《社會心理學》一書。40~50年代,吳江霖、林傳鼎、曾性初等分別對習俗中的 J—曲線分布、中國人的表情模式、獎懲的相對效果律等做了專門研究,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近30年,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處於幾乎停滯狀態。它的全面復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81年,北京心理學會首次舉辦了“社會心理學學術座談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就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討論,強調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原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這次會議成為全國社會心理學重建的起點,此後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一條理論移植、機構組建和改造發展的過程。
主要內容
欲求心理
關於“欲求”心理
荀子曰:“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認為欲望是人的本性,並進一步指出了“欲”的特徵。《管子》把人們的欲求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生理欲求,一類是社會欲求。並以“貧賤—富貴”表示生理欲求;“危墜—存安”表示安全欲求;“憂勞—佚樂”表示精神欲求;“滅絕—生育”表示繁衍欲求。同時還闡述了欲求與情感的關係。
賞罰心理
關於賞罰心理
《管子》認為賞罰的效果要通過個體的心理感受和行為變化而得到檢驗,“民死不服”不能算真正的賞罰效果,所以如何使冷酷無情的法深入人心,變成心理上自願接受的東西,收到“罪人不怨”、“善人不驚”的效果,便屬心術問題了,並指出了適度賞罰和教化與賞罰相結合的思想。韓非認為賞罰應與人性相結合,他把人性歸結為趨利避害、好賞惡罰,因而主張“因人情”、“順人性”進行賞罰,治理國家。
發展方向
①移植。中國社會心理學重建的第一步是有選擇地引進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主要方式是理論培訓和內化。一方面請國內外的專家講授社會心理學課程,舉辦社會心理學進修班。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學會、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等單位相繼舉辦了社會心理學培訓班和研討班,進行基礎理論的普及;另一方面翻譯、編譯、撰寫社會心理學著作。
②組建機構。1982年 4月,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會,同年 9月易名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隨後,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天津等省市相繼建立了社會心理學分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廣州師範學院、南開大學相繼建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室或教研室。
③改造發展。隨著理論體系的移植和機構的建立,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入了改造發展期。這時期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和假設的比較驗證性研究。如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師生1983年參照美國、日本、蘇聯等國的研究,以中國學生為樣本所做的關於自我評價的研究。這項研究一方面驗證了美國學者得出的自我評價高於客觀評價的結果;另一方面又發現了中國學生的自我評價在男女性別,以及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等方面的獨特差異。其二是改革開放環境中大群體社會心理的調查與研究。這是中國社會心理學重建以來的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圍繞社會需要、社會動機、社會態度,以及理想、價值觀、民族性等問題,以社會各職業階層、各年齡分組的人們為對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狀況性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和研究一方面為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另一方面也構成了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實際問題的主要成果。
台灣省和香港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4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心理學走的也是一條移植式道路,主要是步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後塵。楊國樞教授認為,這種移植不但研究理論薄弱、重複過多,研究工具雷同,而且絕大多數研究未反映中國文化、社會及家庭特色,因此無從建立自己的理論。香港的社會心理學更是如此。70、80年代以來,港台社會心理學家著手建立本土特色的社會心理學,逐漸出現了“回顧式”和“草根式”研究。前者是對一個項目問題研究的元分析,作為歷史性的總結;後者是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人特有的社會心理問題上,設計自己的研究工具,力圖有所創見。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不能脫離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必須遵循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這是在1990年 8月召開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四次學術年會上全國各地學者包括港台心理學家在內所達到的共識。因此,在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原則前提下,把新科學、新方法、基本理論建設和傳統思想開掘等結合起來,是中國社會心理學多年探索所得出的基本經驗,亦是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