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眼鏡門戶網簡介
中國眼鏡門戶網——於2013年1月21日上線,中國眼鏡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網站。中國眼鏡門戶網是眼鏡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入口網站,提供最新眼鏡行業資訊,為數萬讀者奉獻豐富的精神產品。我們致力於促進中國眼鏡行業的電子化進程,以產品資訊為基礎,搭建眼鏡業的信息和貿易平台。我們還倡導並實踐建立眼鏡行業的“商務社交圈”,為行業內的商務交流提供現代、便捷的渠道。中國眼鏡門戶網建立以來,為數萬眼鏡廠商提供了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並成功策劃執行了一系列的線下活動,為眾多眼鏡相關企業的市場拓展推波助瀾。中國眼鏡門戶網的瀏覽人群,全部是眼鏡行業及對眼鏡有需求的用戶人群,其中大約45%為眼鏡零售行業從業人士,約35%為眼鏡供應企業,約20%為大眾消費人群。網站功能
中國眼鏡門戶網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眼鏡網站應該包括以下功能:1、眼鏡行業商機2、各種眼鏡知識
3、眼鏡行業最新資訊4、眼鏡最新行情報導
5、鏡界風雲資訊6、著名眼鏡企業公司
7、新型眼鏡展示、潛力及發展
8、眼鏡行業大型展會信息中國眼鏡門戶網為中國眼鏡企業和網民提供最新的行業資訊服務,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專業、最具有影響力的眼鏡資訊平台。
眼鏡發展史
(1)遠古傳說時期據《世界之最——世最早的眼鏡》載:『早在公元前二二八三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來觀察星星,眼鏡是由中國傳到外國的。』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傳說他用透鏡『迎日推測』,觀察星星。
《古老寶石——水晶》載:遠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君主佩戴水晶眼鏡。
(2)透鏡的孕育時期(新石器時代)
考古發掘證明,世界上第一枚透鏡是用天然水晶製成,真正的玻璃透鏡用做鏡片出現於十三世紀末期。而水晶透鏡遠在公元前一二00年——六00年就已出現。
(3)透鏡的萌芽時期(夏、商、周、春秋)
眼醫學的萌始,甲骨文中對“疾目”,“目盲”的記載等,為透鏡的萌芽都提出了需求。據考古發掘,在這段歷史時期,水晶器工藝已有很大提高。這時候的水晶圓珠、扁珠、環都已拋光,晶瑩剔透,已具備了磨製透鏡鏡片的工藝要求,扁平的器形,本身就具有凸透鏡片放大的功能,人們就是在加工水晶的過程中,發現了水晶的透光性、聚光性及拋物面形體的放大性。因此,這時期作為水晶透鏡的萌芽期是完全成立的。
(4)透鏡的生成時期(戰國、秦、西漢)著名思想家墨翟在其著作《墨子》一書《經下》,《經下說》兩篇著作中,對“光線的直線傳播”“凹凸鏡成像”“小孔成像”“倒影”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進行可翔實的論述,為我國光學之鼻祖,也為眼鏡的主要構件——鏡片(透鏡)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墨經》光學部分記載
西漢劉安《淮男萬畢術》一書記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們的祖先即成功地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製成了具有相當潛望鏡功能的器物,以隱蔽觀察事物,在世界上居於首創地位。
單片鏡階段(東漢——北宋)
單片眼鏡於公元67年前(時為東漢初年)孕育而生了,1974年至1977年在安徽元寶村一號墓出土了兩件聚光玻璃,明亮與水晶相同(體內有微泡)。董園村一號墓出土聚光玻璃三件(邊有銅綠),形狀為凸透鏡聚光鏡,這又一次證明,我國早在公元二世紀已能磨製玻璃光學聚光鏡片,並裝有銅質鏡框。北宋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對光學及凹凸鏡成像等原理,用自然現象作了很透徹的解釋,對墨子《經下》及《經下說》中的光學理論認識更深入一步,進一步奠定了我國的光學理論基礎。
單片鏡從東漢到宋代共經歷了1000多年的發展演變,有五種形態:
單片無圈無孔鏡
單片無圈穿孔
雙片無腿鏡階段(南宋、元、明)
人們經理了1000多年對單片眼鏡的使用,覺得用手持鏡看物體很不方便,在原始防護眼鏡的啟發下,經反覆實驗,進而產生了兩枚鏡片鑲嵌在梁圈中,能用手持或用線繩繫於腦後的雙片眼鏡。雙片防護眼鏡比較正曲光鏡產生的要早,傳說中的皇帝用透鏡觀察星星,孔子時代用水晶眼鏡遮陽和治療眼炎等,都是防護鏡,據推論,可能在春秋戰國期間,我國已有了雙片茶晶防護眼鏡。在我國西北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公元三世紀作用的一種防沙眼鏡,是在蚌殼一類的物質上穿若干小孔,用以遮光及防風沙保護眼鏡。雙片無腿眼鏡經歷了以下演變過程:
雙片鑲梁圈無關節手持式眼鏡
雙片鑲梁圈有關節手持式眼鏡
雙片鑲梁圈裝合頁摺疊式眼鏡
雙片鑲梁圈可摺疊雙額托式眼鏡
雙片拱梁無圈歧合式眼鏡
雙片拱梁鑲圈有額托歧合式眼鏡
雙片門形梁框裝額托式眼鏡
經上述八種形式的演變,眼鏡在漫長曲折的進程中逐漸成熟,並且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眼鏡
四、雙片直腿眼鏡階段(明清)
從南宋至明代,人們經過三百多年對雙片無腿眼鏡的使用,感到絲繩掛耳有額托眼鏡佩帶既不方便,也不美觀,且穩定性較差。便開始在摺疊式眼鏡兩個框外側邊沿中部裝上兩條直腿增強了雙片眼鏡的穩定性,但該款眼鏡使用起來還不夠方便,於是銅框門形梁直腿眼鏡應雲而生。這樣,鏡梁經歷了有拱形梁向門形梁的轉變,增加了眼鏡的穩定性。中國式的雙片直腿眼鏡就在明代萬曆年(一五七三-一六二0年)前後誕生了。
明末清初,天才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一六二八-一六六一),江蘇吳江縣人,呀會運用凹凸透鏡屈光原理,按照人們的年齡不同視力要求,研製出老花、少花、遠視、近視等各種鏡片。這是我國主覺驗光取鏡的開始。
孫雲球的《鏡史》在我國光學儀器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對我國光學儀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英國學者世界科技權威李約瑟在一篇研究眼鏡的論文中,稱孫雲球為最早的光學大師。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現了一位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技術人才的出現,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至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