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回答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導致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核心動因是什麼?(2)影響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關鍵要素是什麼?(3)在核心動因的作用下,各種要素通過怎樣的機制對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產生影響?(4)在現有的機制下,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趨勢如何?為此,全書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1章為導論,提出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界定了研究的範圍和基本概念。
第2章是對前人研究的論述和總結,探討了已有理論的貢獻和不足。
第3章是本書的理論基礎部分。運用個體經濟學理論,通過設定不同假設條件,逐步探討不同條件下產業區域轉移的機制。按照區域產業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假定,影響產業區域轉移的基本要素可以分為收入要素和成本要素,並進一步深入細分為諸多基本要素。不同要素的變化將通過改變區域產業收益最大化的均衡條件而導致產業區域轉移。要素變化對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效果與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性成反方向變化,即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性越弱,其對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越強;反之亦然。
第4章至第7章是對中國國內產業區域轉移問題研究的實證分析部分:
第4章為本書分析提供了事實的基礎。通過分析,基本判定當前中國產業區域轉移正由計畫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多數產業的重心呈現由中西部向東部轉移的態勢。
第5章和第6章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國國內產業區域轉移的內在動因和影響要素。從總體上來看,對產業向東部轉移起促進作用的環境條件包括:東部地區相對較快的市場化進程、較高的開放水平、較優越的政策制度條件;收入要素包括:東部地區自身較旺盛的需求和利用出口市場的便利;生產成本要素包括:東部地區較充裕的高素質勞動力供給、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較高的資本運用效率、較充裕的技術和企業家資源供給等;交易成本要素包括:東部地區的相對經濟集中和當前正處於上升期的產業集聚現象。而同時,一些要素開始對產業向東部地區轉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增長較快的勞動力工資水平和土地等稀缺資源價格水平,等等,但仍不足以改變產業東移的大趨勢。
第7章是總結和建議部分。總體判斷,多數產業東移的趨勢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引導中國產業區域轉移需要遵循其客觀規律。
作者簡介
付保宗,經濟學博士。1976年6月生,山東臨清人。1998—2001年就讀於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獲碩士學位;2001—2004年就職於中國經濟導報社;2004—2007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現就職於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方向為工業經濟。在《財經問題研究》、《經濟學訊息報》、《改革》、《商業時代》、《國際金融》等學術報刊發表論文20餘篇;曾主持和參與多項政府及企業委託的重大研究課題。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問題的提出和選題的意義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義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章節安排和主要論點
1.5 創新點
第2章 相關文獻及理論綜述
2.1 產業區位理論
2.1.1成本決定論
2.1.2利潤決定論
2.1.3綜合決定論
2.2 產業區域分工理論
2.2.1 靜態分工理論
2.2.2 動態產業分工理論
2.3 國內針對產業區域轉移的研究
第3章 產業區域轉移機制研究
3.1 產業區際聯繫與產業區域轉移
3.1.1 產業區際聯繫的主要方式
3.1.2 一個產業或企業區際遷移模型
3.2 區域產業均衡規模的確定
3.2.1 完全封閉區域的產業均衡規模
3.2.2 完全開放的區域產業規模
3.3 要素、產品流動下的產業區域轉移模型
3.3.1 要素市場開放條件下的產業區域轉移
3.3.2 產品市場開放條件下的產業區域轉移
3.3.3 交易成本與產業區域轉移
3.4 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要素分析模型
3.4.1 區域產業邊際收益的推導
3.4.2 區域產業邊際成本的推導
3.4.3 產業區域轉移發生的條件
3.4.4 產業需求變化與產業區域轉移
3.4.5 要素流動性與產業區域轉移效應
3.5 區域產業結構變化與產業區域轉移
第4章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特徵分析
4.1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總體特徵
4.1.1 產業區域分布呈正“U”型變化態勢
4.1.2 產業重心先向中西部後返向東部轉移
4.1.3 產業區域轉移體現政府區域經濟戰略變化
4.2 改革開放後的產業區域轉移特徵
4.2.1 輕重工業同時呈現產業重心東移的態勢
4.2.2 非國有經濟是推動產業區域轉移的主體因素
4.3 近年來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行業特徵
4.3.1 多數工業行業的區域分布趨於集中
4.3.2 多數工業行業重心東移特徵明顯
第5章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條件和收入要素分析
5.1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外部條件分析
5.1.1 市場機製作用不斷增強
5.1.2 區域產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
5.1.3 地區產業結構普遍面臨升級的要求
5.2 地區政策制度要素與產業區域轉移
5.2.1 中國地區間政策制度差異形成的原因
5.2.2 地區市場化進程差異
5.2.3 地區國際開放度的差異
5.2.4 地區產業政策的差異
5.3 地區需求水平與產業區域轉移
5.3.1 地區總體價格水平差異與地區產業規模變化
5.3.2 中國產業的需求導向傾向
5.3.3 區位條件與需求實現差異
第6章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成本要素分析
6.1 地區資本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1.1 地區資本供給的差異
6.1.2 地區資本價格的差異變化
6.1.3 地區資產利用效率的差異
6.2 地區勞動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2.1 地區勞動供給的差異
6.2.2 勞動生產率的地區差距
6.2.3 勞動成本變化的地區差異及影響
6.3 其他生產要素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3.1 地區創新能力的差異
6.3.2 地區技術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3.3 企業家資源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3.4 地區土地要素供給與產業區域轉移
6.4 集中、集聚效應與產業區域轉移
6.4.1 產業集中、集聚與產業區域轉移
6.4.2 中國產業的區域集中、集聚與產業區域轉移
第7章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綜合分析
7.1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核心動因
7.2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要素總結
7.3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機制總結
7.3.1 各要素對產業區域轉移的單向影響
7.3.2 各要素與產業區域轉移的互相影響
7.4 中國產業區域轉移的趨勢
7.5 對待中國產業區域轉移問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
第1章 導言
1.1 問題的提出和選題的意義
1.1.1 問題的提出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產業區域轉移現象始終伴隨著國際和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國際方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工業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美、日本等西方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戰後,國際經濟中出現了幾次明顯的產業轉移現象。20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紡織、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到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70年代,又轉移了鋼鐵、化工、造船等重工業。80年代,汽車、家電等產業再次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80年代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將紡織、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東協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國際產業轉移對國際經濟發展和經濟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內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大部分工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考慮國防建設及其他因素,政府運用計畫手段進行了產業布局的調整,具體表現在多數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計畫體制和相對封閉條件下的國內產業區域轉移縮小了地區間產業發展的差距,實現了一定意義的公平性,但很大程度損失了產業發展的效率,導致多數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由於優越地理區位和政策傾斜,一方面,中國的沿海地區大量接受了來自已開發國家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多數產業開始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集中,也就是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東移。近年來,儘管東部地區的部分產業由於面臨資源匱乏、工資上漲、市場飽和等問題而失去競爭優勢,開始出現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傾向,但產業再次由東部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現象尚未發生。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內產業區域轉移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地位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國內地區間經濟和收入差距的加速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