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先生既是荷蘭某公司的亞太地區總監,也是一位嬰兒奶粉專家,也是兩個可愛孩子的父親。因為他長得很高大,當他跟他兩個可愛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看上去總會很有空間距離,所以,他常常跪在孩子中間輕輕地跟他們說話,看得出,他的孩子很依戀他。
由於馬克先生的這些特殊身份,跟他的談話變得很有趣,他既會對奶粉滔滔不絕,又對孩子成長表現出極大熱情。由於工作關係,馬克一家去過很多國家,也在很多國家生活過。我們很擔心這對幼小的孩子會有影響,但他認為——環境變化,可以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也讓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薰陶。
馬克發現,全家隨他工作的變動雖然是一種被動的遷移,但結果是孩子們受到不同文化的薰陶。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這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一種幫助,現在,孩子會說三種語言:荷蘭語、漢語、英語。現在他們在這兒學習說漢語,學唱中文歌曲,得到很多樂趣。“至於大家所說的不利一面,可能是指孩子對環境的不適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問題。但我始終認為,父母的愛和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可以讓他們感到快樂。而且換個環境生活,對鍛鍊他們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馬克先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聽說馬上還要榮升為第三個寶寶的父親,應該是一位經驗爸爸了,當我問起這位奶粉專家“孩子成長什麼最重要?”時,他竟說——對孩子來說,母乳餵養最重要。“我始終認為,營養的好壞決定著寶寶的生長發育。”他認為,母乳作為最好的營養來源,有著神奇的作用,是任何物質所不能替代的。他的兩個寶寶都是從喝母乳開始的。在荷蘭,孩子前6個月必須喝母乳。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國家給了媽媽足夠的假期,去完成母乳餵養的使命。“可是在中國,寶寶兩個月的時候,有的媽媽就要上班了,有的寶寶就吃不到母乳,即便媽媽上班途中回家餵奶,但達不到按需哺乳的要求,這對寶寶是不公平的。” 競爭激烈,父母工作繁忙,但是——給孩子的時間不能少
在中國的工作環境中生活,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稍一鬆懈可能就會退步,不得不把大多數時間花費在工作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孩子主要由媽媽照看,而且對於妻子照看孩子的能力也完全信任,但是,馬克每次回到家,一定會盡心充當大朋友的角色,陪孩子們玩。所以孩子也每天盼他下班,“他們把我當成了好朋友”顯然,他有些得意,“如果孩子少了父愛,接觸不到來自父親的思維方式,將來會有問題的。”只要孩子有要求,他會儘量滿足他們,孩子們知道爸爸會給予更圓滿的答覆。交流,其實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父母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快樂
孩子從出生時,就與大人有了交流,而到2歲,孩子才開始使用語言。父母會感覺到在這種不斷的交流中,跟孩子的感情越來越深,感情的積累也一天比一天多。“現在他們一門心思想的是怎樣玩,怎樣高興,而跟他們在一起時,我想的也是怎樣讓他們快樂。”只要空下來,馬克就會陪孩子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陪他們閱讀,節假日帶孩子出去旅遊,去吃他們喜歡吃的東西。
馬克眼裡:中國媽媽和荷蘭媽媽的不同做法
對比一:
在荷蘭,孩子都是跟父母長大的,受父母的教育。
在中國,很多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
馬克:孩子還是由父母帶好,因為老人一般會比較溺愛孩子,不利於孩子性格形成。
對比二:
荷蘭的爸爸媽媽,會讓孩子由自己的喜好決定某件事情,父母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執行。
中國的爸爸媽媽,常常為孩子設計人生藍圖,孩子的興趣愛好占據次位。
馬克:我的孩子喜歡運動,我就多帶他參與各種適合他的運動,不讓他去學唱歌,學畫畫。可是,看到中國學生的優秀之處,也是很令人很羨慕的。
對比三:
荷蘭媽媽希望寶寶成為一個健康寶寶。
中國媽媽更重視孩子的智力,希望自己孩子比別的寶寶聰明。
馬克:作為我本人來講,生活在中國,工作在中國,在中國撫養孩子,發現了中國媽媽的很多可貴之處。她們為了不讓孩子輸於其他寶寶,捨得傾其所有。我認為這同時也是媽媽追逐成功的一種動力,這種精神讓我由衷地感到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