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
定 價:¥96.00作 者:焦培民,劉春雨,賀予新 著
出 版 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
版 次:1
頁 數:440
字 數:592000
印刷時間:2009-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11065008
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主要介紹了我國秦漢時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種自然災害狀況及與之相關的災害思想和救災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主要介紹了當前學術界有關 秦漢災害史的研究狀況和本書的構想;第二章介紹了秦漢時期水、旱、蝗、震、疫、風、雹、寒、火等各種災害時空分布狀況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紹了秦漢時期災害發生的總體特徵及成因;第四章介紹了秦漢時期流行的幾種災害思想;第五章介紹了秦漢 時期的災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紹了秦漢時期的救災體制,包括 相關政府機構及其運行、監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秦漢時期災害史料進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統計,尤其是對災害思想、救災措施、救災體制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對相關研究人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秦漢災害史料的蒐集整理
第二節 秦漢災害研究綜述
第三節 《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 秦漢各種災害及其防救
第一節 秦漢水災及其防救
第二節 秦漢旱災及其防救
第三節 秦漢蝗災及其防救
第四節 秦漢震災及其防救
第五節 秦漢疫災及其防救
第六節 秦漢風災及其防救
第七節 秦漢雹災及其防救
第八節 秦漢寒災及其防救
第九節 秦漢火災及其防救
第三章 秦漢災害總體特徵及成因
試讀章節
第一章 導論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命、財產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界的異常變化。自然災害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時間性和空間性。自然災害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發生的,具有時空分布的規律。
時間性表現為年際、季節和月份等方面的規律性。例如,水災常常發生於夏秋季節,這與我國的季風氣候有關。由於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上最大的颱風源,西部為世界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陸大氣系統相互作用的非線性關係極其複雜,天氣形勢異常多變,因而各種氣象災害和海洋災害時有發生;正是由於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因而易形成大範圍的洪澇與旱災。
空間性表現為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分布方面的規律。例如中國是地震多發地區,這與中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有關。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③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一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類社會。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只有作用於人類社會,並對人類社會產生損害,才會發生自然災害。人類社會認識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對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反作用。如果說人類社會組織能力強,物質資源儲備豐富,工程技術水平較高,這對於防災、救災是十分有利的,能有效減少災害的發生和降低災害的破壞程度。反之,如果開發自然不當,吏治腐敗,物資匱乏,工程技術水平低,則會人為導致自然災害發生次數增多,災害破壞程度加大。也就是說災害的次數和破壞程度與自然變異成正比,與人類防災救災能力成反比。因此,自然災害具有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特徵,歷史上,天災總是與人禍同時發生、互為因果,只是存在何者為主,孰輕孰重,不存在純粹的自然災害,人類要在抗災救災實踐中不斷反省自身各個方面的不足與失誤,提高認識災害、防救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