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故宅的由來
老子故宅:據洛陽市瀍河文區史資料記載,唐高宗時就在此地建有“老子祠”,宋太宗時又在祠堂前建“瀍東寺”。
老子故宅歷來為教育重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該處建有瀍東書院;清康熙37年(公元1698年),知縣錢肇在該處設立義學;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在老子故宅和三靈侯廟的故址上,建立了洛陽問禮鎮第一國民中心國小校。解放後,又在該處建立了民族中學,1959年與弘光中學合併改為瀍河中學,1972年瀍中被洛陽市教育局接管。此後老子故宅、瀍東書院等在不斷改造中其建築和石刻等文物逐漸遺失。由於歷史的變遷和文革時期的破壞,老子故宅目前只留下老宅三間。不少慕名而來的老子文化愛好者和遊客(包括外國友人),無不望宅興嘆。當下有不少有識之士多次向政府呼籲,進言獻策,希望能早日恢復老子故宅原貌,使其能更好地宣揚華夏文明,傳承中華文化。
洛陽,居洛水之陽,天下之中。洛陽古為中國,從文字看,現代漢字“中”字就是洛陽山川形式的寫照,洛陽四周是山峰,東有嵩山,西有周山,南有萬安山,北有邙山,成一“口”字,洛河從中穿過,恰似一豎。洛陽何以稱“中國”?《史記.周本紀》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八貢,道里均。”洛陽不僅地理位置上是中華之中,河洛被譽為中華民族文明之聖地。
“中國”一詞最早是出現於1965年陝西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上寫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札福自天,在四月丙戍,.........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何尊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青銅器,作於周成王五年。成周即洛邑,這裡“ 中國”指現今的洛陽一帶。
河出圖、洛出書,瀍河岸邊成周城。《尚書·洛誥》云:“我乃卜澗水東、瀍河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東,亦惟洛食。”周公看風水、占卜,最後新國都的位置在西至澗水,東至瀍河一帶。
二 :老子生平介紹
(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東周政治文化中心國都洛邑(今洛陽市)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的道家思想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期間他撰寫出了“老子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孔子曾多次慕名向老子問禮求教,因此,老子思想對儒家文化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晚年騎青牛西去,紫氣東來一詞由此而來。並在函谷關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最後莫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後代影響深遠,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盛世,漢初的“文景之治”及唐朝的“貞觀之治”統治者均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採取“與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和後來傳入的佛教一起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老子與洛陽的淵源
提起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經》,可謂家喻戶曉,但問到老子當時在洛陽生活時在什麼地方居住,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他從少年時入周到70多歲時西出函谷關,在洛陽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公元前518年,我國古代另一位先賢孔子從千里之外的魯國,風塵僕僕地趕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周禮,兩位古代的聖賢在此宅會面——孔子入周問禮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老子出身史官家庭,有良好的家庭薰陶,又居住在當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洛邑,接受過正規教育。老子家族為宋國貴族,並且世代在周王朝為史官。這裡我們不能不提到老子的父親——李乾。他當時是周王室的一名御史,在東周國都洛邑任職。據清.康熙《鹿邑縣誌》記載,李乾仕周,官位不高。御史就是記錄管理文書檔案一類的工作。春秋時代的史官、醫師、樂師、司巫官等文職官員都為世襲制,傳承是靠文化、技術與血緣。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周代史官,最基本之教育,乃為文字之教育,及所謂“太史試學童,能頌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李乾看到年幼的李耳天資聰明,就十分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文字教育,以便將來可以子承父業。而在孔子之前,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般平民是沒有資格上學讀書的。因此,李乾為了給李耳打好接班的基礎,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大約在李耳六歲時舉家遷往華夏文明的聖地、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的洛邑。從此,老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洛邑度過的,他的偉大思想也是在洛邑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成就的。
歲月流逝,滄桑巨變,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子故宅僅存三間,孔子廟和三靈侯廟都消失了。當下,洛陽市政府正在依託河洛文化將洛陽市打造成國際旅遊名城、華夏文化聖城。保護和開發老子故宅,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和價值。所幸的是,老子故宅如今已成為了傳播老子文化的場所,也算是對這位古聖先賢的一種慰籍。
上善若水:
老子故宅附近,有兩條河流。一條是瀍河,南北流向,從老子家門前流過;另一條是洛河,東西流向,離老子家只有數百米。孩提時代的老子經常和夥伴們一起到河裡玩耍。瀍河和洛河不僅見證了老子的成長,更為少年時代的老子帶來了很多樂趣。而且使老子對水特性有了更深的體悟,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他的成長與這片古老而神聖的沃土密切相關,大自然的靈氣啟迪著他的智慧。瀍河、洛河的清流滋潤著他的心田。這種認識為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源泉,成為其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子說水有三種特性、第一是能夠滋養萬物,而無私心;第二是柔弱,即不爭,謙讓;第三甘居人們所厭惡的卑下的地方,但江海只有居下才能海納百川,成為“百穀王”。
有了這三種特性,所以水就很接近道了。我們要學習水的特性,才能更好的感悟到道的真諦。
四:老子與道教的關係:
老子與道教的關係:老子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張道陵則是東漢時期人,道教的創始人。經過他及弟子努力,使得道教在中國日趨成熟,且流派紛呈,各修各法,有汲取秦漢時的方士經驗煉丹求長生的醫藥術,有研習天文星象的星相術,有強健身體的武術、養生術,有研修《周易》而形成的諸如占卜及預測術等。
至於老子被封為道教神祗,首先是因為他創立的道家和道教只有一字之差。其次,張道陵的道教在創教之初可以說就是將民間的一些圖騰崇拜、地方鬼神信仰與老子的道家理論進行了揉合,才使得道教推廣壯大並深深根植於中國百姓心中。但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受到極大的動搖,直到唐朝,因為李唐皇室需要證明自己推翻隋朝立國的合法性,於是假借老子之名行事,這便使道教得到規模空前的發展,而老子,這位李唐皇室的功臣,也被屢屢加封,成為我們今天所尊奉的道教三清之一。不是老子創始了道教,而是道教汲取老子哲學思想並以此為行動綱領。《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經典,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
新中國成立後的道教和張道陵創教之初的道教可以說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它汲取老子及道教歷史文化中有益成分並擯棄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樹立了一些新的理論思想,比如養生、對宇宙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等。對我們現今的生活、為人處事是大有益處的。
五:孔子入周問禮
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 :孔子入周問禮在歷史上負有盛名。在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東頭北側有 “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碑,碑高2.2米、寬0.9米,碑座為龜形,上覆懸山式碑頂,此碑為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書丹、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孔廟時所立。
“孔子師事老子”,《史記》、《莊子》、《禮記》等均有記載。春秋時期我國正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階段,社會上禮崩樂壞,洛邑作為東周王都,是當時禮樂文化的中心,是孔子“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道德之歸”的嚮往之地。《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東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偕南宮敬叔俱由魯適周,問禮與老子,學樂地萇弘,並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側,案廟朝之度。終而嘆曰:吾至文化及禮樂制度之中心。”《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記載:“孔子問禮於老聃後,學識大進,名聲愈顯”。
而在《莊子》書中記載的孔老會談多至八次,每次會談老子的談話內容都充斥機鋒與思辨,且最終贏得孔子的認可。如:“孔子見老子,回去後足足有三天不曾開口說話。他的弟子問他說:‘老師見了老子,給了他什麼忠告?’。孔子說:‘給他忠告?,我到現在才看見龍啊!’”。孔子將老子比喻為龍,足見孔子對老子的尊崇。事實上,孔子會見老子後,對自己的思想和學說進行了梳理,補充了老子學說中他認為有益的成分,和而不同並建立起自己“儒家”學說,指引後世人們崇理性、尚修身、積極進取、有所建樹。
六:老子《道德經》文摘
老子《道德經》文摘: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3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3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3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35、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36、見素抱樸,少私寡慾。37、絕學無憂。38、我獨異於人。3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40、希言自然。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4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46、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48、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49、柔弱勝剛強。50、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七:洛陽道文化環境
洛陽道文化環境:洛陽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中華禮儀中華民族的濫觴地,是全世界華人精神的故里。周公在此“製作禮樂”中國儒學從此因襲相傳;白馬馱經,漢傳佛教由此根植沃土;老子著書立說,五千言道德經享譽寰宇,因此說洛陽是“聖賢之都,道德之源”。作為世界文化名城、旅遊名城的洛陽市,洛陽的道文化資源層次之高在全國獨一無二,有深厚的道文化沃土可供耕耘。一是以老子故宅、祖師廟、孔子入周問禮處,為載體打造成世界老子文化傳播中心。如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子熱在全世界蓬勃興起。從哲學家、思想家到科學家,從普通百姓到大國領袖到聯合國秘書長,都在讀老子、用老子。正如美國思想家蒲克明所說:“老子《道徳經》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在馬克思的故鄉,前德國總理施洛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其實早在唐朝的洛陽,唐玄宗親注《道德經》之後,就曾下過家家一本《道德經》的聖旨。當今社會道德堤壩的崩塌也急須用中國道德文化來醫治,故洛陽文化學者秉時成立老子學會,致力於《道德經》的傳播。老子故宅是中國兩個世界級的思想家、儒、道兩大創始人的論道之地,意義非凡。加上上清宮、下清宮、老君山等景點構成的傳播中心對全世界老子文化愛好者極具吸引力。
二是以洛陽上清宮(包括下清宮)及呂祖廟為載體打造世界養生傳播中心。上清宮位於洛陽中軸線(龍脈)的制高點上(與龍門相對一頭一尾),是老子當年的修煉之地,也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國家級道觀。大唐以道教為國教,這裡曾是全國高道講經交流和全囯高道的培訓基地。唐玄宗就曾多次來此講經論道。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4年)的呂祖廟,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修道的道場。該兩處道場均位於邙山之巔,附近是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優幽,有非常好的倍息場。這裡既是全世界道教信眾的朝聖之地、也是養生文化的傳播中心,又是世界丹道養生修煉中心。
三是以周公廟為載體打造世界周易傳播研究中心。周公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八百年大周朝的文化符號。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易道同源,這裡是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習、研修的理想之地。
四是以伏羲廟為載體打造世界河圖洛書和伏羲文化傳播旅遊中心。伏羲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道文化之源。伏羲號稱中華人祖、中華龍祖,是龍圖騰的化身,這條朝祖尋根文化旅遊專線會對全世界龍的傳人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八:老子故宅與道源文化傳播
如今是人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年代,人們對文化精神的需求越來越關切,全域旅遊、全民旅遊形勢已成定勢。按照洛陽市“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歷史文化為主要依託,以自然與經濟社會活動為補充依託,重點發展觀光、休閒度假、商務、修學旅遊、尋根問族旅遊,將之培養成為洛陽市支柱產業,使洛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旅遊城市”旅遊發展定位和目標,重視文化聖人老子故宅的保護與開發符合實情、契合政府要求。
老子故宅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存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建築美觀可視的效果,更主要是它的文化內涵,它體現了老子對天地人如何和諧相處,樸素的辯證的認識觀及方法論。它代表了兩千多年前我國文化發展的世界高度,以強大的生命力穿透時空、地域為全世界人們所尊崇。以老子故宅為平台大力宣傳《道德經》,將獲得不俗的社會價值,對增加洛陽旅遊資源點線、創造旅遊經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洛陽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間組織也積極的參與了進來。洛陽道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全心致力於老子故宅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前期已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老子故宅內部提升及布置工作。在故宅內供奉了老子像;定製了授課講台;設定了實木博古架,上置了《道德經》竹簡供老子文化愛好者們學習使用。室內還圍放21張實木矮桌及幾十個坐墊供悟道者使用;粉刷了牆體、安裝了玻璃;亮化了室內照明設施;請名人題寫了道家名言。室內“道”文化氛圍濃厚,已經具備了對外開課與宣傳的功能。
在老子故宅保護性開發過程中,洛陽道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始終遵循兩項基本原則:
1、尊重傳統,力求真實再現歷史風貌。布置故宅的主導思想是突出故居原始生活風貌,盡力保持先秦時代的視覺效果。在布置室內環境時,杜絕使用簡體字而注重使用象形字、繁體字;杜絕使用沙發茶几而使用矮桌、坐墊等,讓來賓不致於產生突兀感,對願意了解、接受道家文化的客群有所啟發與思考。
2、大力宣傳老子故宅的文化價值並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尤其是對故宅所在地二十四中校的教師、學生、深入進行“道、德”文化宣傳;組織學生在老子故宅著漢服、誦《道德經》;邀請對老子文化有獨到見解的各界人士到老子故宅來傳經頌道。
通過以上措施提高了轄區民眾的文物保護及文化傳承素養,同時也呼籲更多的道家文化研究者參與到老子故宅的保護和開發中來,促成道家文化的精華代代傳承,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