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政策史

第四節魏國民族政策 第五節蜀國民族政策 第六節吳國民族政策

基本信息

作 者: 龔蔭 編 李偉 譯
出 版 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0071041
出版時間: 2006-06-01
版 次: 1
頁 數: 800
裝 幀: 精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歷史>中國史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四編一十九章,主要論述了十六個方面的內容:1.王朝政治情況;2.統治者民族觀;3.朝廷設定管理民族職官和機構;4.派駐民族地區軍事行政官吏;5.在民族聚居地區行政建置;6.封授民族上層人物職官和稱號;7.管理民族地區經濟生產與交易;8民族交納貢品與租賦;9.制定和施行民族法律法規;10.對待民族宗教習俗;11.關於民族“和親”;12.關於民族教育;13.徵調和使用民族丁壯;14.對於民族安撫;15.對於民族征伐;16.一些朝代施行的特殊政策。該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 龔蔭教授在長期的民族史研究中始終重視資料的蒐集、整理和積累,使其歷史研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為完成《中國民族政策史》一書,作者不僅查閱了正史、類書、叢書、方誌及稗史等幾乎能夠尋覓到的所有文獻資料,而且重視到民族地區進行實際調查訪問。多年來,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到過了除台灣外的所有民族地區,蒐集到大量有用的資料,在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還對資料進行了認真的整理、辨偽、考訂等工作,歷時近10年方告完成。這種嚴謹治學的料學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中國民族政策史》一書全面系統地展現了中國歷代王朝施行的各項民族政策的原委與情形,對特有歷史研究對象進行了復原,並不時提出新的看法。 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這一層面,而是在復原歷史的基礎上繼深續入探討了歷史事件背後的思想根源。如書中展現了中國古代民族思想觀念,認為古代民族思想觀念是不平等的,“都是視已民族優越,視其他民族低下,本民族是中國的主人,其他民族為從屬者。這種不平等的民族思想觀念是由古代專制集權統治的國家政權所產生的不平等社會制度和不平等民族關係而形成的”。又如,書中揭示了中國古代民族國家思想觀念,並分析道:“從王朝而言,‘大一統’思想觀念是擴展勢力,擴大剝削壓迫;但在另一方面,卻是起到了保持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作用。”作者所作的這些努無力疑是值得肯定的。 《中國民族政策史》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十分重視對歷史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反思和理論總結,做到以史為鑑,古為今用,力求為新時期我國制定民族政策以及進行民族工作提供借鑑和參考。從全書結構安排看,正文前有緒論,每章後撰寫有簡短結論,分析總結施行的一些重大的民族政策的得失利弊。在書中,作者把歷代王朝施行的各種民族政策條分縷析,按照政策性質分為開拓、懷柔、羈縻、因俗、同化等專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揭示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總結其經驗教訓。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作者從中國民族政策史的角度提出了今天民族政策制定和搞好民族工作可資借鑑的主要的8個方面的內容和建議。這些努力是彌足珍貴的。 總的來說,《中國民族政策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學術專著,在其研究領域具有開拓之功。正如著名學者王叔武先生所評價的:“十年前,其巨著《中國土司制度》出版,已為學術界所重視,該書從橫的方面,對中國歷代土司的地理位置,進行了較詳的調查和研究。今此新著又從縱的方面,對中國民族政策的歷史變遷進行考察和研究。這一橫一縱,有若架構成一個坐標,為中國民族學的史的研究,或者將民族學引向中國化,其將具有篳路藍縷之功焉。”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演變
二、歷代王朝統治民族的思想觀念
三、歷代王朝經略民族的方針策略
四、歷代王朝對民族的管轄與民族的貢賦
五、怎樣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
第一編 先秦時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濫觴時代
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夏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節 聯姻通婚
第四節 宗親分封
第五節 德化懷柔
第六節 五服貢
第七節 征服融合
第八節 結語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商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節 朝廷設“賓”
第四節 聯姻結盟
第五節 封賜爵位
第六節 五服貢納
第七節 懲罰與寬貸
第八節 掠奪奴隸
第九節 征服融合
第十節 結語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西周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
第三節 朝廷設官
第四節 通婚結盟
第五節 分封監控
第六節 五服職事
第七節 歸附貢獻
第八節 因俗而治
第九節 征服融合
第十節 結語
第四章 東周列國(春秋戰國)民族政策
第一節 東周列國(春秋戰國)政治概狀
第二節 東周列國(春秋戰國)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節 朝廷設定管理民族的官職
第四節 春秋和戰國前期分封制
第五節 “先同姓、後異姓、再後異族”
第六節 “和親”聯姻普遍化
第七節 尊崇周王,驅逐夷
第八節 從晉和西戎,到華夏和戎夷
第九節 華夏夷狄,互學其長
第十節 兼併統一與民族融合
第十一節 結語
第二編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確立時代
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秦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秦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朝廷設定管理民族的官職和機構
第四節 在民族聚居地區設“道”
第五節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第六節 制定民族法“屬邦律
第七節 少量徵收,貢獻方物
第八節 修築通往邊疆的道路
第九節 移民邊疆屯墾
第十節 結語
第二章 西漢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西漢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西漢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對匈奴“和親”,對百越“和集”
第五節 漢武帝開拓邊
第六節 封賜“王”、“侯”、“君長”
第七節 輸租賦,進貢獻
第八節 徙漢民實邊,移夷民內地
第九節 漢宣帝轉變政策
第十節 王莽改制
第十一節 結語
第三章 東漢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東漢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東漢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封賜都護、都尉、王、侯、君長
第五節 靠內交租賦,邊遠作貢獻
第六節 討伐匈奴、西羌、南蠻
第七節 推行“以夷制夷”
第八節 對西域“三絕三通”
第九節 結語
第四章 魏、蜀、吳三國民族政策
第一節 魏、蜀、吳三國政治概狀
第二節 魏、蜀、吳三國民族情勢
第三節 魏、蜀、吳三國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魏國民族政策
第五節 蜀國民族政策
第六節 吳國民族政策
第七節 結語
第五章 西晉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西晉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西晉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封賜民族酋領官爵
第五節 對民族索取與奴役
第六節 軍事管制民族地區
第七節 對內遷諸族的安置
第八節 鎮壓“不聽命”、“反叛者”
第九節 結語
第六章 東晉和南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東晉和南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東晉和南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東晉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設定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
第五節 封賜民族酋領官爵
第六節 對民族索取與奴役
第七節 強制蠻夷出居平地或遷徙京邑
第八節 徵集和使用“蠻兵”
第九節 討伐越蠻僚人
第十節 結語
第七章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諸政權民族政策
第一節 “五胡十六國”前之政治概狀
第二節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諸政權建立情形
第三節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諸政權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機構
第四節 “五胡十六國”前期六國的施政
第五節 “五胡十六國”後期十國的治理
第六節 鮮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
第七節 北魏分裂後相繼諸政權之治
第八節 結語
第三編 隋唐五代宋遼夏金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發展時代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隋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隋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
第五節 對強族勢力“離強合弱”
第六節 推行懷柔撫綏
第七節 實行和親、通好、交市
第八節 派兵討伐和遠征
第九節 結語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唐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唐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
第五節 太宗、高宗、玄宗開拓邊疆
第六節 邊疆民族地區的設定
第七節 對民族酋領授予官職冊封銜爵及優待
第八節 “和親”之策
第九節 進貢與賦稅
第十節 開展與邊疆民族互市
第十一節 文化交流
第十二節 結語
第三章 五代十國民族政策
第一節 五代十國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五代十國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五代十國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後梁王朝對民族的施政
第五節 後唐王朝對民族的政治
第六節 後晉王朝對民族的治理
第七節 後漢王朝對民族之治
第八節 後周王朝對民族之策
第九節 結語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宋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宋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對北方遼、西夏、金政權之策
第五節 對西北和西南諸民族政權之治
第六節 對南方民族地區設定與管理
第七節 “樹其酋長,使自鎮撫”
第八節 民族地區徵收
第九節 “因俗而治”
第十節 結語
第五章 遼、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遼王朝對民族的經略
第二節 西夏王朝對民族的治理
第三節 金王朝對民族的施政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編 元明清時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定製時代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元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元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元朝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元朝民族等級政治
第五節 民族地區設定與參用土酋為官
第六節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
第七節 邊疆民族朝貢與納賦
第八節 聯姻之策
第九節 尊重宗教
第十節 組織和使用土兵
第十一節 結語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明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明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明朝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明朝統治者的民族思想觀念
第五節 施行征伐、防禦、招降、安撫諸策
第六節 實行土司制度
第七節 朝貢和納賦
第八節 在邊疆民族地區屯田
第九節 開展互市
第十節 土兵建立及作用
第十一節 尊重宗教
第十二節 施行“文教”
第十三節 結語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節 清王朝政治概狀
第二節 清朝時期民族情勢
第三節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機構
第四節 在邊疆民族地區管理機構的設定及其變化
第五節 清朝處理民族關係的總方針
第六節 清代民族邊防變化及簽界約
第七節 對待漢族和邊疆民族上層
第八節 制服民族叛亂與分裂勢力
第九節 清代的土司制度
第十節 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
第十一節 “因俗而治”
第十二節 民族立法
第十三節 尊崇藏傳佛教與重視伊斯蘭等宗教
第十四節 邊疆民族地區教育
第十五節 推行“新政”
第十六節 結語
附錄:中國古代邊疆少數民族政權輯
——漢晉、唐宋、明清時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一、漢晉時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1.匈奴單于
2.南匈奴單于
3.北匈奴單于
4.烏桓王
5.鮮卑王
6.丁零王
7.前趙王
8.後趙王
9.北涼王
10.大夏王
11.後燕王
12.西燕王
13.南燕王
14.西秦王
15.前秦王
16.後秦王
17.後涼王
18.仇池公(王)
19.代王
20.北魏王
21.北周王
22.柔然可汗
23.大魏王
二、唐宋時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1.東突厥可汗
2.西突厥可汗
3.後突厥可汗
4.奚族王
5.渤海王
6.吐蕃王
7.南詔王
8.大理王
三、明清時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知名土司二十九家)
1.臨洮衛土指揮同知趙氏
2.洮州衛土指揮僉事楊氏
3.莊浪衛土指揮使魯氏
4.西寧衛土指揮使祁氏
5.瓦寺宣慰司宣慰使索氏
6.德爾格忒宣慰司宣慰使噶爾氏
7.大金川安撫司安撫使
8.永寧宣撫司宣撫使奢氏
9.酉陽宣慰司宣慰使冉氏
10.石矽宣慰司宣慰使(後降土通判)馬氏
11.阿迷州土知州普氏
12.廣南府土同知儂氏
13.麗江軍民府土知府木氏
14.車裡軍民宣慰司宣慰使刀氏
15.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宣慰使思氏
16.木邦軍民宣慰司宣慰使罕氏
17.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氏
18.金築安撫司安撫使金氏
19.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楊氏
20.天壩安撫司安撫使(後降土把總)夭氏
21.麻哈州土同知(後降土外委)宋氏
22.東蘭州土知州韋氏
23.南丹州土知州莫氏
24.田州府土知府(後降土知州)岑氏
25.思明府土知府黃氏
26.永順軍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27.保靖軍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28.施南宣慰司宣慰使(後改宣撫司宣撫使)覃氏
29.容美宣慰司宣慰使田氏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