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是2005年“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共30篇。收入了論文有反思歷史關注現實努力推進新時期的西部大開發、略論和親結盟政策在漢唐開發和治理西部中的作用、徐樹錚與蒙古開發、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考察活動與西北開發、西部開發研究之我見等。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平裝: 374頁
開本: 16開
ISBN: 9787100052764
條形碼: 9787100052764
尺寸: 23 x 16 x 1.6 cm
重量: 540 g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05年“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共30篇。收入了論文有反思歷史關注現實努力推進新時期的西部大開發、略論和親結盟政策在漢唐開發和治理西部中的作用、徐樹錚與蒙古開發、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考察活動與西北開發、西部開發研究之我見等。

媒體評論


2005年9月27~29日,在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共收到論文70多篇,涉及從秦漢到當代各個歷史時期西部開發的歷史。寧夏大學從中選出了30篇,結集出版。
這次國際學術討論會是由中國史學會和寧夏大學聯合主辦的,得到了寧夏自治區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回響。學者們反映,會議是成功的。
寧夏是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西夏王朝曾經在以寧夏地區為中心的地域發揮過重要的歷史影響。寧夏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寧夏地區的民族融合過程,對於整箇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寧夏在黃河文化的發展形成過程中有著獨特的貢獻。寧夏大學對於西夏歷史,對於中華民族的民族史,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貢獻。中國史學會選擇“唯富一套”的銀川,與寧夏大學合作舉辦有關西部歷史開發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就是有意在推動這項歷史研究,推動中國歷史學的發展。
中國的西部,占了中國領土面積的大部分,又與國外有著綿延數千公里的邊界接壤。西部的發展狀況如何,對於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對於中國的發展前景,對於國家實現在21世紀中期的總體戰略目標,關係極大。五年前,國家作出西部開發的戰略決策,西部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已經顯示並將繼續顯示它的巨大作用。中國的和平崛起,正在轉移世界的目光。有識之士也越來越注視中國的西部發展。
5000年來,在中國國家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於西部有過不同的概念。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在長達數世紀的時間裡,曾經是聯絡中原和亞洲中部乃至歐洲的重要紐帶,憑藉這條紐帶,經濟、文化和人員的交流得以進行。正是這種交流,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宋以前,西部的廣大地域,對於當時國家的形成、經濟的發展、民族的融合、文化體系的建構以及中外交通,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那個時候,我們今天所說的西部,比如,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是亞洲大陸的核心地帶,在歷史上創造過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奇蹟,絕不是一個落後的概念。南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東移,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西部經濟發展逐漸滯後,廣大西部地區遠離國家的政治中心,東西部在國家發展中的差距就漸漸加大了。近代開始,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是從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區為切入點。晚清時期的洋務新政也在沿海沿江地帶。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城市以及吸收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地方,也都遠離西部。新中國建立以來,為了求得國家工業化配置的合理,曾經加強了三線建設,稍稍彌補了長期以來出現的工業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最近二三十年來,國家實施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首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加大了。這種開發模式,是從東部為起點,向中部、西部漸次推進的梯次發展模式。鄧小平當年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構想,也是形象地指出了這種發展模式。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全局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決不允許出現東部現代化、西部長期停滯在比較原始的農牧業狀態。西部地區是國家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也是中國歷史研究對象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歷史學界,特別是廣大西部地區的歷史學者,對西部歷史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為了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探討並總結中國歷史上西部開發的經驗教訓,中國史學會與寧夏大學就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問題召開國際學術討論會,藉以檢驗我國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推動西部地區歷史研究的開展,這不僅對於拓寬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具有積極的學術意義,其研究成果,對於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中的具體實施問題可能具有借鑑意義,因此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可以有廣泛的議題。舉凡中國歷史發展與西部開發,歷史上西部開發與東部發展的關係,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西部開發與民族融合問題,西部開發與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的傳播,漢藏通婚與西部開發,西夏文化與西部開發,歷代屯墾戍邊與西部開發,歷代戰亂與西部開發,回民起義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的行政建制與西部開發,西部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新中國建設與西部開發,西部開發與周邊國際環境,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探討的對象。
當然,一次討論會,不可能什麼問題都談到,不可能什麼問題都解決。這次會議宣讀的論文中,涉及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的,十分引人注目。
有的學者以處於農牧交錯地帶、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毛烏素沙地為例,通過典型地層剖面、文獻考據、古城考古等方面的證據,論證了該地區歷次開發與沙漠化的關係;有的學者從“張騫鑿空”與古代絲綢之路、自然環境變化對西域絲綢之路的影響、如何保護和改善絲綢之路沙漠路線的生態環境三方面進行闡述;有的學者回顧寧夏中部地區不同時段人類開發活動及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探討了不同時間尺度下生態環境變遷的機制,認為寧夏中部地區生態環境變遷是在氣候變化主控下疊加了人為活動因素的“自然一人為”過程;還有學者就西部民族地區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問題以及西部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些研究與見解,對今後國家的西部開發,提出了可資借鑑的重要方面。
“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是個跨學科的歷史問題。到會的不但有歷史學家,還有不同學科(如地理學、民族學、哲學、環境學、水利學等)背景的學者。不管什麼學科背景,學者們在研究中都注意與現實的緊密結合,以期達到歷史對現實的借鑑和警戒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對中國史學會來說,是組織歷史學學術討論會的一次可貴的嘗試。這部論文集是對這次學術會議的一次可貴紀念。我希望它對我國歷史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也希望它的積極成果,對今後的西部開發具有借鑑作用。
張海鵬
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5年12月18日於北京後記
本書是2005年“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選集,限於篇幅,我們從70多篇論文中選出30篇,篇幅過長的沒有人選。除張海鵬、陳育寧兩位主編外,參加編選工作的還有杜建錄、霍維洮、梁向明彭向前,王麗鶯負責編務工作。商務印書館田文祝先生做了細緻的編輯工作,寧夏大學撒承賢副書記、何建國副校長、李星副校長也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多方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張海鵬 陳育寧
2006年5月10日

目錄


反思歷史關注現實努力推進新時期的西部大開發
歷史時期中國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背景及後果——以毛烏素沙地為例何彤
何以西北?——國史上西北情結的淵源
魏晉南北朝開發西部的政策及其得失
魏晉十六國北朝西北的經濟開發思想
略論和親結盟政策在漢唐開發和治理西部中的作用
草原絲綢之路探析
漢唐寧夏牧馬業
論西夏對河套地區農業的開發
西夏對寧夏古代城池的開發與建設
西夏王朝對絲綢之路的經營
西夏對賀蘭山東麓佛教文化的開發
乾隆時期對西部疆域之經營
清代西部開發中的藏族女性
清代新疆遣犯移民研究的幾個誤區
徐樹錚與蒙古開發
近代青海舉辦墾務之始末
20世紀一次成功的中瑞合作科學考察——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20世紀中國學者對西部地區的資源考察
20世紀30年代後邊疆危機中的開發西北建言
翁文灝與民國時期的西部開發
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考察活動與西北開發
國民政府西北開發時期城市化建設步驟論述
抗日時期西北城市發展論述
國家金融機構與抗戰時期的陝西農村金融
寧夏中部區域開發和生態變化的回顧與反思
重新認識西部開墾對環境的影響——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發展政策與生態環境
三線建設在西部開發中的得與失
在縮小地區差距政策方面日本的教訓
西部開發研究之我見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