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書法名跡臨習指導:米芾苕溪帖

《中國歷代書法名跡臨習指導:米芾苕溪帖》,作者雷志雄,由湖北美術出版社於2001-1-1出版,本書為米芾的苕溪帖臨習指導。

基本信息

中國歷代書法名跡臨習指導:米芾苕溪帖

內容提要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後徒襄陽,定居潤州。宋神宗時,以恩補洽光尉,歷知雍丘縣、無為軍等。徽宗時,召為書畫學博士,鑑定宮內所藏書畫名跡。大觀元年歿,葬潤州黃鶴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著有《畫史》《書史》《寶晉英光集》《寶章待訪錄》《海岳名言》。《全宋詞》錄存其詞17首。史稱其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蘇東坡謂其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黃山谷則以“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譽之。 《苕溪帖》,紙本,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行書35行。有李東陽篆書引首,其子米友仁跋尾,項元汴題記。鈐睿思殿、紹興、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鮮于、吳寬、項元汴諸藏印累累。《珊瑚網書跋》《吳氏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刻入《三希堂法帖》。清溥儀出宮時攜出,後流落民間。1963年故宮博物院收得時,李東陽篆書引首及項元汴題記已失。缺“念”、“養心功”、“不厭”6字,“載酒”2字半損,“豈”、“覺”、“冥”3字少損。後由鄭竹友據未損前照片勾摹補全,李東陽篆書引首及項元汴題記,因無所依從缺。 米芾不諱言其書“集古字”,臨摹古人墨跡至亂真不可辨,可見其入古之深。但又能取諸長處,總而成之。其用筆頓挫之精熟練達及對筆勢變化之控制有度,堪稱一流。然近有淺薄者謂“臨習米字,若用眼去控制書寫,還不如乾脆閉著眼,用意氣去追索”。此類故作英雄欺人語,無異鄉間神漢說法,譁眾誤人! 米芾嘗言:“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細品此帖,誠如斯言。筆在其指腕間變幻揮舞,風骨超邁。其結法絕少為陳法所範圍,空間結構的調節舒展自如,時出新趣,變幻萬化又不見斧鑿之痕。如果說宋四家中,蔡襄對古典深入、精湛的理解為“尚意”書風提供了基礎和前提,蘇軾強調個性的發揮,對固有規範和法度作出了某種突破和改造,黃庭堅以更明顯的主觀意匠,毅然決然對往昔的風格和技巧表示不以為然,米芾則是對傳統規範給予了應有的尊敬,對二王技巧進行了清醒的整理,在此基礎上,從絕對尊重主體表現的立場出發,掀起了一個真正崇尚個人意趣的積極向上的藝術思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