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草全書

中國本草全書

《中國本草全書》由中國文化研究會於1996年至2002年編輯出版。 全書總計410卷,24萬餘頁,約2億5千萬字。該書收錄了中國古近代(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部,相關本草文獻10000餘種。 全書的文獻資料採集於全世界130多家圖書館,其中近百部本草專著是流散於海外的孤本珍本。6000餘種醫籍類本草文獻和8000餘種中國古代地方志中記載的本草相關文獻,均來自於中國文化研究會專門組織的大規模文獻普查,其史料彌足珍貴。該書還收錄了中國少數民族本草文獻、宗教領域裡的本草文獻以及古代海外學者撰寫的本草相關文獻。 全書第一次完整而全面的收錄了中國古代本草文獻彩色圖片7000餘幅,黑白圖片近20000幅,其中絕大多數彩色圖片均是400多年以前由當時的宮廷畫家或民間畫師手工繪製而成。 全書後附索引及附錄7卷,以方便查詢檢索,最大限度的滿足教學、科研、臨床、生產等多方面研究、套用和需求。

歷史沿革

中國本草全書圖冊 中國本草全書圖冊

中國本草的發源,傳說是五千年前的神農,公元前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就是託名他寫的。這部迄今發現最早的藥學著作,研究使用的單味藥為365種, 此後便有眾多的本草書問世流傳。到公元7世紀,由政府組織全國普查藥源的基礎上編纂的本草書──《新修本草》出版,中國傳統藥學已經形成了一個文獻數量極為龐大、研究領域極為廣泛的、傳播體系極為完備、套用體制極為健全的學術系統、文化系統和社會保障系統。其文獻總量估計在6億字左右。它的單味藥研究數量研究達到5千餘種,複方藥已達數十萬種。它研究範圍可概括為:1.藥品的分類和變化;2.藥物種類和變化;3.藥物的性能和功效,包括性(氣)味、歸經、毒性、主治、功能和禁忌;4.採集方法,包括採收、初加工、乾燥、包裝和貯藏;5.製藥研究,包括劑型及劑量、配伍、複合、合成、提純等;6.藥物來源研究,包括產地分布、產地環境、出產量、栽培、飼養和環境保護等;7.服藥方法,包括調劑、煎法、服食禁忌和藥忌等;8.食物療法和保健食品的選擇與調配等;9.臨床套用研究等。中國人還在幾千年的本草套用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播套用體制,中央政府從公元前2世紀已設專門的藥政官,7世紀開始在中央政府設藥政局。中國歷代皇帝也大多數重視本草學,親自主持藥物普查和藥物文獻的編修。古代中國的每一個城鎮都有廠店合一、產銷合一的藥商。古代中國的每一個醫生都要精通本草學,懂得採藥和製藥。總之本草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的子系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這個系統和符號對中華民族擔負了生存和繁衍的保障功能。

本草文獻---- 作為一個完整的文獻、數據系統,孤獨地零散地被歷史塵封著、被歲月銷蝕著。直到近20年的情況有了變化,現代人類終於認識到原來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要與自然協調共存,但是仍然還沒有多少人重視基礎文獻的研究。

中國文化研究會從1994年開始研究整理本草文獻的計畫。接過了前2代孤獨的本草學家在艱難歲月里傳下來的薪火,一位是趙燏黃先生(1883年──1960年)近代中國生藥學的開創者,中華藥學會創辦人(1908年),他在戰亂動盪中度過一生,但始終不逾堅持本草研究,臨終囑咐他的學生張國鎮先生(1928──)要完成本草文獻的匯集整理工作。他的下一代學者中有兩位人物,馬繼興(1925──)和尚志鈞(1918──),當今中國本草文獻的權威,他們也是在動盪坎坷的一生里堅持本草文獻研究。他們兩代學者不過是很孤單的幾個人,但這是與本草歷史連線鏈條中的兩個重要鏈環,沒有他們的努力,這個歷史的鏈條也就中斷了。他們四、五十年前看過的本草文獻,今天許多已經不存在了,甚至1984年中國圖書館聯合目錄中登錄的文獻,1998年去查閱時已經不存在了。搶救現存的本草歷史文獻,避免再進一步散失,是這些學者強烈呼籲儘快匯集和整理現存的本草文獻,並強調這是一個搶救性的工程。但是這個計畫的難度相當大。項目計畫分為兩個目標:一為保存文獻要出版一部《中國本草全書》印刷300部,解決本草文獻的亡佚問題和分散問題。二為便於使用要建立中國本草文獻資料庫,在網上向全球用戶提供服務。時間計畫是在2000年前完成《中國本草全書》的採集和編輯,2002年完成全書印刷出版工作。2003年完成中國本草文獻資料庫建設。

文獻分類

本草專著

歷代本草類專門性著作。

方書本草

唐朝以前所有重要方書及宋、元、明、清各朝有代表性方書成卷。

醫籍本草

古代醫籍所載之本草文獻。

地方本草

地方志所載本草文獻。

農書本草

古代農學著作中所載之本草相關文獻。

類書本草

歷代類書中所涉本草文獻

佛道本草

佛教道教典籍中的藥學文獻

民族本草

收集整理藏、蒙、維、回、彝、鮮等民族本草文獻

域外本草

1911年以前日韓其它各國學者用漢文撰寫並沿用本草術語和體例而形成的藥學文獻。其文獻藥物各項增補了本國出產品種。

本草雜著

收錄本草學在民間套用的各類文獻,包括戲劇小說、詩辭賦詠、筆記史料等。

附錄(七卷)

《全書總目》

分列全書所收各書及文獻目錄。

《各卷詳目》

分列全書各卷二級三級細目,以備檢用。

《 全書書目提要》

中文、英文各兩卷,匯總所收各書解題並譯為英文,便於讀者瀏覽。

《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

收錄歷代官私目錄及其他諸錄中所見的本草書目。

《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

收錄世界各國圖書館所藏本草文獻目錄。

《中國本草史大事記》

概述中國本草學術歷史的重要事件。

編輯組織

中國本草工程 工作委員會

主席:魯軍

主任委員:魏婕、林力

委員:徐軍、林萍、張章、宋躍銘、王方、張軍、丘東江、高德明

主任委員:鄭金生

委員:川賴清(日)、王樹芬、王咪咪、李兆昆、阿不都熱依木·卡地爾、宋之琪、尚志鈞、真柳誠(日)、陳新謙、張賢哲、閔宗殿、曹暉、章國鎮、萬芳、楊競生、嘎瑪曲培、劉山永、蔡景峰、趙中振、肖永芝、謝宗萬、戴昭宇、顏正華、羅布桑

中國本草工程顧問委員會

名譽主席:吳階平

主席:柴澤民

秘書長:魏婕

委員:丁守和、于光遠、王彥峰、王行虎、艾青春、江執中、曲格平、朱慶生、李鐵流、宋之光、谷長江、吳蔚然、杜克、何茲全、辛冠潔、沙博理、林麗韞、林林、俞偉超、胡沙、郝維連、陳吳蘇、陳明紹、陳敏章、徐文伯、高梁、凌青、張岱年、張文康、張鳳樓、崔月犁、宿白、曹先擢、溫濟澤、楚莊、楊伯達、楊淑英、楊維哲、楊雅彬、賈蘭坡、賈亦斌、熊暢蘇、愛潑斯坦、厲以寧、范崇嬿、錢信忠、戴逸、蕭向前、韓天石、蘇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