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7月1日)
平裝: 52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3098712
條形碼: 9787303098712
尺寸: 25 x 18.6 x 2.6 cm
重量: 1.1 Kg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講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澱與創遣。中國文化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樣法,同時也蘊含著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數千年來,歷風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彌堅,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是我們今天應當加以批判繼承的珍貴文化遺產。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民國社會與民國文化
第一節 社會巨變與文化發展的新態勢
一、民國時期社會的特點
二、社會變化對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 三大政權的主要文化政策
一、北洋軍閥政府的“尊孔復古
二、國民政府的“三民主義”獨尊
三、蘇區和解放區的文化政策
第三節 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革
一、現代文化意識的興起和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活躍
二、民國文化與社會進步
第二章 民國文化的時代精神
第一節 崇尚民主與科學的現代性追求
第二節 民族主義的主旋律
第三節 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
第三章 文化道路的抉擇與論爭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文化論爭
一、尊孔與反孔
二、《新青年》與《東方雜誌》之爭
三、“林蔡之爭
第二節 五四後中西文化論爭的繼續
一、新文化運動隊伍的分化
二、“新舊調和”問題
三、“東方文化優越論”
第三節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四節 “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之爭
一、關於“中國本位文化”的爭論
二、圍繞“全盤西化”的論辯
第五節 抗戰時期的復古與反覆古鬥爭
一、與蔣介石封建復古主義的鬥爭
二、批評文化保守主義者的主張
三、毛澤東、張聞天對文化論爭的總結
第六節 黎明前的文化選擇
一、兩種中國命運決戰中的文化問題
二、對傳統文化的再批判
三、“人民本位文化”論的提出
第四章 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
第一節 外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一、五四前後外國文化的傳播
二、十年內戰時期外國文化的傳播
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外國文化的傳播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兩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文化的西播
二、中國文藝的對外傳播
三、其他方面中國文化的外播
第三節 國內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
一、國內各民族文化進一步交融的歷史條件
二、漢族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吸收
三、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四、民國文化發展中少數民族的貢獻
第五章 邁向現代的哲學
第一節 民國哲學發展的基本線索
第二節 資產階級新哲學體系的建構
一、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二、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
三、張東蓀的“多元”認識論
四、金岳霖的知識論
第三節 現代新儒家哲學的興起和發展
一、梁漱溟的新孔學
二、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三、馮友蘭的“新理學”
四、賀麟的“新心學”
第四節 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一、唯物辯證法論戰
二、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
三、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的中國化
四、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六章 走向世俗:民國的宗教世界
第一節 人世達變的宗教傾向
第二節 佛教的革新與佛教文化的活躍
一、“復古革新”與“納新革新”
二、活躍的佛教文化
第三節 致力於“中國化”的基督教
一、天主教的“中國化”策略
二、新教及其“本色教會”
三、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
四、基督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
第四節 其他宗教的興衰
一、衰落中的道教
二、各種民間宗教
第七章 舊儀已失,新軌未立:倫理道德的變革
第一節 倫理的覺悟
一、對“忠”、“孝”倫理的批判與改造
二、貞操節烈道德權威的失墜
第二節 從個人本位主義到為人民服務
一、資產階級新道德的內容
二、獨立、平等的道德觀與婦女解放
三、婚姻家庭觀念的更新
四、無產階級新道德的孕育
第三節 復興“固有道德”:國民政府的倫理“建設”
第八章 多元體制下的民國教育
第一節 資產階級教育體制的確立
一、“壬子癸丑”學制與資產階級新教育體制的初步形成
二、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革與新學制的確立
第二節 各種新教育思潮的試驗
一、平民教育運動與平民教育思潮
二、黃炎培倡導的農村教育改進試驗區
三、晏陽初主持的農村平民教育實驗
四、陶行知領導的鄉村師範教育和山海工學團
五、梁漱溟進行的鄉農學校實驗
……
第九章 別開生面的史學和初生的考古學
第十章 現代新文學及語言文字的變革
第十一章 藝術領域裡的拓展
第十二章 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
第十三章 人文社會科學新學科的建設
第十四章 文化傳播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第十五章 社會風俗的變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