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回顧了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重點探討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巨觀背景、初始起點、發展條件和各類動因;從政治與經濟兩條主線闡述了建國初期到向社會主義轉變、“大躍進”到經濟重建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聯繫,並對這段時期作了客觀和歷史的分析。本書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和他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和探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即“中國之路”)的歷史功績,也總結了其經驗和教訓。作為近年來國情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和深入的研究引導廣大讀者歷史地理解和重溫“中國之路”的發展軌跡、發展邏輯和發展特點。
目錄
第一章中國的國情與現代化1
第一節我們需要了解中國發展的歷史3
第二節引起當代中國巨變的合力4
第三節中國基本國情與發展8
1.國情的定義與限制因素8
2.認識中國國情的重要意義11
3.如何系統地研究中國國情12
第四節毛澤東等對中國國情的基本認識和概括13
第五節本書的分析框架21
第六節小結:中國現代化是不斷學習與實踐的過程23
第二章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25
第一節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從趨異到趨同26
第二節中國經濟成長的歷史紀錄及其評價28
1.中國人口占世界總量比重的變化29
2.中國經濟占世界總量比重的變化:U字形軌跡31
3.中國的人均收入相對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變化:
倒U字形軌跡36
4.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變化:從封閉社會到
開放社會39
第三節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背景41
1.西方資本主義革命42
2.世界現代經濟成長軌跡(1820-1992)44
3.決定世界及各國經濟成長的因素49
第四節中國曾遙遙領先於西方上千年50
第五節中國經濟衰落原因初探57
1.中國經濟衰落的已有解釋57
2.中國經濟停滯的綜合解釋63
3.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性努力73
第六節小結:中國從現代化的落伍者到現代化的
追趕者78
第三章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84
第一節中國進行現代化的有利條件86
1.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文明基礎86
2.發動工業化的政治前提87
3.後發國家現代化的政治條件90
4.國家現代化的後發優勢94
5.中國特有的大國優勢95
6.現代化的內在動力96
第二節中國經濟發展初期的“擴大缺口”現象97
第三節中國工業化的初始經濟條件101
1.中國發動工業化滯後於西方國家101
2.中國經濟發展起點十分低下105
3.中國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110
第四節中國工業化的初始社會條件113
1中國的人口過快增長與勞動力過剩114
2巨大的二元經濟社會115
3地區差異甚大發展不平衡116
4人力資本嚴重不足117
5中國人口發展水平極其低下119
6工業化的技術創新力量和吸收新技術的
能力匱乏120
7人口與資源的深刻矛盾121
第五節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主要經濟成分125
1.新中國成立前的各種經濟成分125
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五種經濟成分128
第六節小結:工業化道路的理論來源130
第四章從建國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139
第一節建國初期中國領導人面臨三大初始選擇141
1.關於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142
2.關於經濟體制的制度選擇142
3.關於對外關係的政策選擇143
第二節毛澤東的建國構想與實踐146
1.毛澤東的建國構想:新民主主義社會148
2.制定新民主主義社會建國綱領:《共同綱領》153
3.建國初期的政治實踐:多黨合作的聯合政府156
第三節劉少奇與毛澤東建國路線的不同思路164
1.劉少奇穩健性思路:“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164
2.毛澤東進攻性新思路:“一化、三改”的總路線172
3.制定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89
第四節關於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不同選擇202
1.劉少奇提出“農、輕、重”工業化道路的構想203
2.毛澤東與黨外人士關於工業化的爭論205
3.毛澤東等人重新認識“農、輕、重”的關係208
第五節中國工業化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一五”計畫
與成果211
1.中國工業化的起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212
2.“一五”計畫的基本目標:發動國家工業化215
3.對“一五”計畫的評估: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218
4.“一五”計畫的歷史局限性:“蘇聯模式”的翻版228
第六節經濟體制選擇:引進、模仿“蘇聯模式”229
1.“蘇聯模式”的特點與“莫斯科共識”230
2.中國是如何建立計畫經濟體制的234
3.中國為何模仿“蘇聯模式”243
4.“蘇聯模式”為何不適合中國國情250
第七節發動集體化與國有化運動255
1.中國的農村集體化運動:改造個體經濟255
2.中國城市國有化運動:消滅私人經濟262
3.國有化和集體化的理由:讓資本主義絕種269
4.為何國有化和集體化運動不符合中國國情273
第八節建國後前七年的評價275
1.中國領導人的自我評價276
2.國外中國問題專家的評價276
3.筆者評價: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277
4.發展成功的政治原因279
5.毛澤東的探索與失誤290
第九節小結:一個成功的發展時期294
第五章從“大躍進”到經濟重建(1957-1966)297
第一節從黨內整風到“反右派”鬥爭303
1.國內外政治事件對毛澤東的震動303
2.“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及其影響311
第二節對計畫經濟體制的第一次改革328
1.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模式328
2.毛澤東挑戰“蘇聯模式”330
3.行政性分權的改革332
4.政治上的高度集權338
第三節“大躍進”的發動與過程341
1.中國的經濟周期與政策周期341
2.毛澤東關於“大躍進”的構想與政治發動350
3.“大躍進”的過程:從“大起”到“大落”353
4.陳雲對“大躍進”的第一次糾偏362
5.彭德懷對“大躍進”的第二次糾偏370
第四節“大躍進”的災難與教訓383
1.對“大躍進”災難的評估383
2.“大躍進”的深刻教訓394
第五節“人民公社運動”408
1.“人民公社運動”的發起408
2.“人民公社運動”的高潮413
第六節毛澤東等人對“大躍進”的自我反省419
第七節國民經濟與經濟管理體制的全面調整455
1.經濟政策調整455
2.經濟體制調整459
3.從和平時期的經濟方針轉向戰時經濟方針463
第八節毛澤東為“文化大革命”做準備465
1.毛澤東階級鬥爭理論及其國內外背景465
2.毛澤東與劉少奇、鄧小平的政治分歧與衝突471
3.毛澤東為“文化大革命”做輿論準備476
4.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原因483
5.個人崇拜與“文化大革命”的關係487
6.黨內民主制度是怎樣失靈的490
第九節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評價494
第十節小結:一個特殊的經濟發展時期500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503
第一節對“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評價504
1.毛澤東的自我評價與歷史評價504
2.中國如何失去發展機遇506
3.毛澤東為何要發動“文化大革命”510
第二節第一階段(1966-1969):全面發動、全面內戰517
第三節第二階段(1969-1973):毛澤東與林彪的
殊死鬥爭584
第四節第三階段(1973-1976):鄧小平與江青的
政治較量616
第五節“文化大革命”的經濟背景656
1.毛澤東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大學校”656
2.對毛澤東中國社會理想的分析:主觀與
客觀的鴻溝662
第六節經濟方針與經濟體制改革670
1.“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濟方針670
2.第二次經濟體制改革675
第七節小結:一個特殊的政治歷史時期680
第七章對毛澤東時代的歷史評價683
第一節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685
1.毛澤東自我評價和鄧小平事後評價685
2.歷史評價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687
3.歷史評價的“分力與合力說”690
第二節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現代化發展692
1.中國工業化的重大進展693
2.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變遷702
3.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708
第三節對毛澤東失誤的評估709
1.對經濟損失的定量評估710
2.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損失評估715
3.對國家制度破壞和公民權利破壞的損失評估718
4.對1949-1976年政治運動的評估723
第四節毛澤東晚年決策失誤的制度根源725
1領導人任職終身制是重要的制度根源726
2民主決策的正規制度失靈728
3黨內不同意見之爭被階級鬥爭化732
4鄧小平的“痛定思痛”735
第五節小結:毛澤東失敗是鄧小平成功之母736
附錄1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種政治運動一覽表
(1949-1976)741後記:向歷史學習751參考文獻766全書表目錄
表1-1影響中國變化的不同變數6
表2-1中國經濟發展歷史階段(1700-2050)27
表2-2主要國家/地區占世界人口總數比重(公元元年-1998年)
30
表2-3主要國家/地區占世界GDP總量比重(公元元年-1998年)
32
表2-4一些國家/地區人均GDP比較(公元元年-1998年)38
表2-5中國商品出口額以及占世界總額比重(1870-2000)40
表2-6世界各地區增長倍數(1820-1992)45
表2-7世界經濟成長率(1500-1992)47
表2-8中國歷代農業產量與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變化(戰國中晚期至清中葉)52
表2-9中國GDP結構變化(1880-1936)54
表2-10中國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西漢-清)55
表2-11近代世界的大城市人口(1800-1950)56
表2-12中國對現代化的挑戰與應戰(1840-2020)81
表3-1不同增長率的累積影響99
表3-2主要工業化國家現代經濟成長初期狀況102
表3-3各國的經濟起飛期比較103
表3-4人均GDP的國際比較(1500-1998)106
表3-5主要工業化國家各部門與勞動力及產值比例比較107
表3-6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結構(1890-1952)109
表3-7中國、印度、日本、美國和英國通車的鐵路里程(1870-1995)
112
表3-8中國、日本和西歐城市化率的比較(1000-1950)116
表3-9全國在校學生(1949)118
表3-10全國畢業學生(1949)118
表3-1115~64歲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數的國際地區間比較(1950-1992)119
表3-12人口預期壽命的國際比較(1820-1999)120
表3-13我國人均資源與世界的比較121
表3-14中國與世界主要土地利用和人口情況比較(1993)122
表3-15中國森林覆蓋率與人口情況(遠古至1999)123
全書表目錄表4-1國家領導人構成的變化(1949年和1954年)196
表4-2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1952年和1957年)211
表4-3“一五”計畫重點工程項目的部門分布218
表4-4“一五”期間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219
表4-5“一五”時期GDP和各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220
表4-6對中國工農業產值增長率的各種估計(1952-1957)221
表4-7國營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標(1952-1957)222
表4-8各類人口增長情況(1949-1957)223
表4-9農業稅負擔情況(1950-1957)242
表4-10中國、印度、日本、蘇聯工業化初期主要發展指標比較250
表4-11中國農業合作社進展情況(1951-1956)260
表4-12國家財政分經濟類型收入比重(1950-1957)265
表4-13農業部門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比較(1950-1957)279
表5-1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政策內容347
表5-2城鄉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與人口死亡率(1952-1965)361
表5-3GDP及各產業增長率和波動係數(1957-1965)385
表5-4工農業總產值與增加值比例(1957-1965)385
表5-5支出法GDP構成(1957-1963)386
表5-6“大躍進”引起的GDP損失(1952-1965)388
表5-7不同情形下中國GDP占世界總量比重模擬(1950-1966)
389
表5-8對中國經濟成長來源的估計(1952-1966)498
表5-9中國農業產出增長來源的估計(1952-1966)498
表5-10農業總產值與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1952-1966)
499
表6-1人均GDP及增長率國際比較(1965-1975)508
表6-2毛澤東對中國政治國情的認識和變化(1956-1966)511
表6-3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招生人數(1965-1976)660
表7-1全國資本與國有資本存量增長(1952-1978)694
表7-2各類資本投入增長狀況(1952-1978)695
表7-3各類基礎設施增長狀況(1952-1978)696
表7-4中國灌溉面積及耕地比例(1400-1995)697
表7-5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成長率的比較(1952-1978)
700
表7-6中國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1952-1978)
702
表7-715~64歲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數國際比較(1950-1973)703
表7-8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比較(1950-1980)704
表7-9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比較(1950-1975)705
表7-10中國人口和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1952-1978)706
表7-11不同情形下中國經濟成長績效比較(1952-1978)711
全書圖目錄
全書圖目錄圖2-1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公元元年-
1998年)31
圖2-2六大國製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1750-2000)34
圖2-3中國與西歐、世界人均GDP相對差距(1700-1998)37
圖2-4中國出口額占世界比重(1870-2000)40
圖2-5世界七個地區人均GDP水平(1820-1992)46
圖3-1擴大中的缺口98
圖3-2主要國家人均GDP比較(1870-1998)106
圖4-1重工業部計畫管理內容238
圖4-2傳統體制的形成邏輯和組成部分243
圖4-3國有經濟占全國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比重變動曲線
(1950-1992)271
圖4-4中國和印度的GDP占世界GDP總量比重(1950-1957)
278
圖5-1中央占財政收入、支出的比重(1952-1978)330
圖5-2“大躍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952-1992)387
圖5-3“大躍進”對中國GDP的影響(1952-1965)388
圖5-4全國和農村死亡人數(1957-1963)391
圖7-1經濟波動(1965-1977)712
圖7-2中、印、日三國GDP占世界比重(1950-1978)713
圖7-3中、印兩國人均GDP比較(1950-1978)714
圖7-4中國大陸與台灣人均GDP相對差距(1950-1978)715
圖7-5中國大學在校學生數(1949-1978)717
全書專欄目錄
專欄2.1資本主義革命及其效應43
專欄2.2世界經濟發展階段(1820-1999)48
專欄2.3落日的輝煌:“康乾盛世”56
專欄2.4官僚體制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65
專欄2.5毛澤東談中國如何學習西方(1949)77
專欄3.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歷史意義89
專欄3.2關於相對後進性假說94
專欄3.3土地改革法(1950)129
專欄3.4張培剛談關於工業化類型、階段和速度133
專欄3.5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簡介(1959)136
專欄4.1經濟落後國家的發展與體制特點146
專欄4.2《莫斯科宣言》關於共同規律的九條(1957)233
專欄4.3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形成的邏輯242
專欄4.4史達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中國的影響246
專欄4.520世紀50年代激進主義的農業合作化運動258
專欄4.6為何1949-1957年中國經濟發展非常成功280
專欄5.1計畫經濟體制下權力下放的改革(1958)335
專欄5.2彭德懷給毛澤東的信(1959年7月14日)374
專欄5.3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396
專欄5.4中共中央為什麼要在中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1958)411
專欄5.5黨內民主制度是怎樣失靈的491
專欄6.1紅衛兵是如何衝擊社會秩序的?(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547
專欄6.2周恩來等人是如何竭力維持社會秩序的?(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551
專欄6.3中央文革小組是如何取代黨中央的?(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568
專欄6.4毛澤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要點(1967)
574
專欄6.5毛澤東的理想社會(1966)658
全書專欄目錄專欄7.1鄧小平對毛澤東晚年的歷史評價(1980)686
專欄7.2“文化大革命”對國家制度的嚴重破壞721
專欄7.3鄧小平談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深刻教訓(198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