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打拚”這個說法,與中國共產黨的理念,與艱苦奮鬥的作風,與中國多年的實踐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建黨88年來,新中國成立60年來,改革開放30年來,人們一直都是在打拚,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時期,人們打拚的目標、打拚的方式、打拚的效果有所不同。而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勇往直前,這種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不同時期的打拚結果有成有敗,有得有失,總體上是在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不斷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讓我們一起繼續來打拚”,這裡傳遞出來的信息,首先是一種文風的倡導。領導人用一種儘可能大眾化的、口語化的形式,表達了與人民民眾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思想是相通的,語言風格也是相通的。從說“不折騰”到“打拚”,其實都在傳遞這樣的信息。領導人帶頭使用這種表述風格,具有一種轉變文風的示範意義。它的意義在於,要使我們的思想、理論、政策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對於八股式的套話,板著面孔、高不可攀的神秘話語和文風來說,這是一種校正和改變。
所以 “打拚”本身內容是實實在在的,其思想也不是完全不同於以前。這裡不同的主要是說話的風格,是一種文化感覺。我們理解時,不要脫離整個歷史,不要脫離整個理論,不要把它說成是一個孤立的突兀的新概念,仿佛提出了全新的理論體系。不要單就“打拚”說“打拚”,使它流於概念,變成話語的膨脹。
內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打拚蘊涵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周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運行是剛健而又永恆的,體現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貫穿於中國歷史中。劉禹錫也曾經就這種精神進行深入闡述,如“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君子之道始於自強不息,“男兒立身須自強”。這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寓言當中也有所蘊涵,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這種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精神,正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人民民眾的信念和願望,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不屈服,這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和生命力。
打拚蘊涵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孔子說:“任重而道遠。”中國的任務是很艱巨的,建設和諧社會,使我們國家成為世界強國,人民能夠過上幸福富裕的日子,可以說征程遙遠,但是前途光明。可以回想下古代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比如《史記》中的《報任安書》中說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革命先烈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正因為他們堅持了艱苦奮鬥,為國為民謀福利。現在人們還應該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對於中國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現在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還應該堅持艱苦奮鬥,應該堅決杜絕奢侈浪費、貪圖享受、貪污腐化現象。
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
打拚蘊涵著百折不撓的精神。中華民族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近代中國受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到現在一些國家仍然對我們有一些制裁或不友好的舉動,不能屈服;在天災人禍面前,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國人民也沒有屈服。百折不撓這種精神體現了民族的一種強大力量,只有這樣一種精神,才能夠使我們中華民族復興。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薪火沒有中斷。
生生不息,與時偕行
打拚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周易》中講:“生生之謂易。”為什麼中華民族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什麼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發展?究其原因就在於“易”,即“變革”。中國現在講堅持改革開放、持續發展的思想,就是一種變革的精神。有了問題,就應該改,在不斷變革中去發展,我們才能品嘗到發展的果實。
打拚蘊涵著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周易》中講:“與時偕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天勤勤懇懇地工作,晚上則不斷地檢討自己有無錯誤。人們要與時俱進,在做到勤奮工作的同時,要不斷反思檢討自己,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
打拚還蘊涵著創新精神。日新之謂盛德。打拚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沒有創新,打拚就不會有效。
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打拚精神既是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與時俱進精神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今天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發展成就的動力所在。現在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自然災害,抗拒一切風險,克服當前所遇到的經濟危機,靠的都是這種生命力。中國現在能有這樣的成就,能夠發展到現在這種經濟狀況,能夠從一個不已開發國家逐步走向小康,與我們領導人提倡這種打拚精神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實行社會改革和西部開發,進一步化解三農問題,還需繼續發揚這種打拚精神。特別是中國現在還有很多挑戰,比如自然的挑戰,社會的挑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壓力,如“中國威脅論”等,都應該有一種自信心和自強精神去面對。
動力
1978年,當中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誌曾經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2008年,中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時代》雜誌又發表文章說:“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
這些榮譽凝結著多少中國人的汗水和心血,它印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只有從世界和時代的坐標上去認識,才能更加準確;一個社會的變革,只有從歷史和現實的對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當代中國發展的動力在於執政者與公眾訴求達到了良性互動,激發了一個古老民族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