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60年歷史理論研究

中國建築60年歷史理論研究

全名:《中國建築60年(1949-2009):歷史理論研究》收集了國內外(中、美、澳、德等國)二十二位學者關於上述問題的最新研究。

圖書信息

書 名: 中國建築60年歷史理論研究
作 者:朱劍飛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112112159
開本: 16開
版 次:1
印 次:1
紙 張: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 66.00元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60年(1949-2009):歷史理論研究》收集了國內外(中、美、澳、德等國)二十二位學者關於上述問題的最新研究。本書聚焦l949年以來的現代中國建築的設計思想和相關社會、歷史問題。它把建築歷史和社會理論結合起來,採用兼顧歷史和理論議題的八個欄目,涵蓋“國家象徵”、“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社會主義的現代主義”、“知識制度”、“作者問題”和“全球互動”等研究專題。它由群體學者參加,是覆蓋面寬廣,專題化,重視分析,注重建築的形式、思想和社會理論問題的一本獨特的研究文集。

編輯推薦

20世紀50年代的建築,如何表現了一個新興的民族和國家?
當時的建築如何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直接表達?
60年來,大陸內外的地緣政治關係.如何表現在建築設計思想的變化之中?
20世紀70年代的“單位”建築,反映了何種社會空間結構?它又如17-3-轉變成一種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現代主義”?
中國的現代建築知識是如何成型的?歷史研究、建築教育和實踐狀態又是如何體系化、中國化和制度化的?
當代中國建築有何種突破?我們如何在歷史和世界的經緯之間定位它?作為“作者”的建築師如何在此出現?中外建築師又是如何互動,這種互動對中國和世界的意義又在哪裡?
上述諸多問題,均在本書中得到解答。

作者簡介

朱劍飛,1984、1995年分別在天津大學、倫敦大學獲建築學學士、博士學位,1999年起執教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現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範圍包括歷史理論和空間分析。長期用學術英文研討中國建築,部分譯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歐美演講;任中英有關雜誌編委。

圖書目錄

導言
現代中國建築的社會分析史
為民族國家而設計
革命與懷舊:長安街,梁陳方案與北京軸線之再定義
從布雜的知識結構看“新”而“中”的建築實踐
國家,空間,革命:北京,1949—1959
作為意識形態的建築風格
1955年,“大屋頂”形式語言的組織批評
20世紀5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理論的
輸入和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地緣政治版圖的變遷
台灣戰後建築中的主體意識:一個話語歷史的淺析
1949年後移居香港的華人建築師
社會主義的現代主義:政治空間與形式語言
從單位到小區:治理的空間化
葛如亮的習習山莊與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現代鄉土建築
個人建築師,大眾社會,草根品牌:兼論中國
現代主義建築簡史
知識與制度化1:整體回顧
中國建築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基本特點
一個職業的形成:中國建築師職業發展回顧與展望
知識與制度化2:專題解剖
回歸建築本源:反思中國的建築教育.
“組合”與建築知識的制度化構築
文化觀遭遇社會觀:梁劉史學分歧與20世紀中期
中國兩種建築觀的衝突
當代建築1:作者、實驗性與適用精神
“建構”的許諾與虛設:論當代中國建築學發展中的一個觀念
權宜建築:青年建築師與中國策略
實驗性建築的轉型:後實驗性建築時代的中國當代建築
當代建築2:全球互動
外國建築設計在中國:歷史簡述(1978—2008年)
在長安大街的兩旁:規劃、建築區域和地理特徵
關於全球工地:交流的格局與不同的批評倫理
參考文獻(中文)
參考文獻(英文)

精彩書摘

為民族國家而設計
革命與懷舊:長安街,梁陳方案與北京軸線之再定義
1 前言
北京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長安街的發展並成為橫貫東西的城市新軸線。在帝制時代,東西長安街本是兩條被天安門前的一個T形廣場隔開的不起眼的小路。…清朝覆亡以後,它們逐漸被打通、拓寬、延伸,形成當代中國首都最壯觀的一條通途。其地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上升,使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傳統中軸線相形失色。
北京東西軸線的擴展在新世紀的曙光里告一段落。在2005年1月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長安街的兩端由東西兩個起點所固定,而一南一北兩個箭頭則預示了傳統中軸線的蓄勢待發。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因革命情緒的高漲而備受冷漠的南北軸線在對老北京的懷舊氛圍里悄然回歸。正如近代史學者董瑰在其新著《民國北京:城市及其歷史》里所說,懷舊“與其說是對過去,不如說是對未來”(as much about the past as it was about the futur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