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新生代地層
新生代底層屬於嵩山地區第五代。它為6500萬年以來的陸相沉積物。
中生代地層
嵩山地區第四代。區內僅出露三疊紀地層,為一套紅色為主的砂岩、泥岩,年齡2.5-2.05億年。由內陸湖泊沉積形成。
古生代地層
嵩山地區第三代。分上下兩套。下套為寒武奧陶系,已有5.43——4.9億年,由海洋沉積形成,主要岩石為石灰岩,含豐富的動物化石,三葉蟲最多。上套叫石炭二疊系,形成於3.54——2.5億年間,為濱海、湖沼沉積形成的砂岩、頁岩、並含鋁土礦和多層可採煤層,動植物化石豐富。
元古宙地層
嵩山地區第二代。分下部和上部兩套,由海洋沉積物固結而成。代表岩石為砂岩、頁岩、石灰岩等。下部叫“嵩山群”,上部稱“無佛山群”。後者含豐富的微古生物化石——疊層石。
太古宙地層
嵩山地區最老的一代。已有約27億年的高齡。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和海洋沉積物固結、變質而成。代表性岩石為片麻岩和片岩,叫做“登封岩群”。
主要景點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範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人文景觀眾多,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及寶塔270餘座,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聞名於世的少林寺便深藏於嵩山的懷抱,這些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珍稀的地質遺蹟相互輝映,構成了嵩山地質公園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