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宗教文藝民俗

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宗教文藝民俗

本書深入研究了中國宗教與文化藝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關係;論述了宗教與民俗相輔相成的深遠關係,包括經濟生活中的宗教民俗,節日歲時中的宗教民俗,日常生活中的禁忌等。本書論述精到,資料翔實,有很強的可讀性。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以理性和寬容的態度對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中文藝與民俗兩個重要領域之間做了互動的闡釋,它既是中國宗教向文藝、民俗的輻射,又是中國宗教對文藝、民俗的吸收。書中在闡釋各種宗教在中國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多方面作用和巨大貢獻,改變那種單純視宗教為消極落後思想的片面的陳舊觀念,以利於現代人文包容精神的發揚。

作者簡介

牟鍾鑒,山東煙臺人,1939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中國哲學史專業。1966年春至1987年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11月至今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社會兼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齊重文化研究中心在研究員。
主要著作: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國宗教與文化》、《中國道教》、《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值的新探索》、《道教通論》(主編兼作者)等,發表論文二百餘篇。

圖書目錄

上篇 中國宗教與文藝
一 宗教與文藝的差別和親緣性(3)
(一)宗教與文藝分屬不同的文化形態(3)
(二)宗教與文藝具有很強的親緣性(4)
二 中國宗教與文藝(9)
(一)中國宗教的特點(9)
1.尊天敬祖成為國家民族宗教(9)
2.政治上的統一集中與宗教上的多元包容同時並存(10)
3.宗教與人文並重,宗教理性比較發達(10)
4.知識階層與下層民眾在信仰上有明顯不同(11)
(二)中國文藝的特點(11)
1.以真善美的有機統一為追求的最高目標,而以善為基礎(11)
2.以情景統一、主客融合為文藝創作的方法論原則(12)
3.內容和形式的極其多樣性和豐富性(13)
(三)中國宗教對文藝的影響(14)
1.通過對作家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去影響作品(14)
2.佛、道二教對文藝的審美觀念和情趣有重要影響(15)
3.宗教的奇思激發了文藝的想像力,推動了浪漫主義的發展(17)
4.宗教擴充了中國藝術的門類和文體的形式(19)
5.宗教為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題材和人物情節(20)
6.佛、道二教推動了語言文字的發展(21)
(四)中國文藝對宗教的影響(22)
1.宗教的理想藉助於文藝的語言來建構、來表述(23)
2.宗教在民間的普及以文藝為最重要的方式(23)
3.藝術使宗教信仰高層次化,達到美與善結合的境界,從而純化了宗教信仰(25)
三 中國宗教與文藝互動的歷史發展(28)
(一)原始宗教與原始文藝(28)
1.原始神話(29)
2.原始歌舞(30)
3.原始繪畫與雕塑(32)
4.龍鳳造型(35)
(二)古代社會(夏、商、周)的宗教與文藝(36)
1.宗教與禮樂文化(37)
2.宗教與青銅藝術及玉雕藝術(38)
3.宗教與繪畫藝術(39)
4.巫術、神仙與楚辭藝術(40)
5.古代神話與《山海經》(41)
6.宗教理性與先秦散文(41)
(三)秦漢社會的宗教與文藝(43)
1.禮制建築、陵墓形制與雕塑(44)
2.繪畫與玉雕(45)
3.漢末佛經文學(48)
(四)魏晉南北朝社會的宗教與文藝(49)
1.六朝散文的宗教情懷(50)
2.魏晉南北朝神怪小說(52)
3.佛教文學的興起(53)
4.佛教的建築藝術(54)
5.雕塑與繪畫及石窟藝術(56)
(五)隋唐五代社會的宗教與文藝(57)
1.唐代的詩歌與儒、佛、道三教(58)
2.變文、俗講和傳奇小說(60)
3.音樂、舞蹈與唐代宗教(62)
4.石窟寺院雕繪藝術與隋唐佛教、道教(63)
5.陵墓雕塑藝術與喪葬文化(65)
(六)宋、遼、金、西夏、元社會的宗教與文藝(66)
1.宋詞、元曲與宗教情懷(67)
2.雕塑、繪畫與宗教(69)
3. 話本小說與宗教(72)
4.宗教建築藝術(74)
5.書法與佛、道(74)
(七)明、清社會的宗教與文藝(76)
1.長短篇小說與宗教(77)
2.戲曲藝術與宗教(82)
3.建築藝術與宗教(84)
4.少數民族宗教的綜合藝術(85)
5.繪畫藝術與宗教(87)
6.佛、道音樂及其影響(88)
7.舞蹈與宗教(90)
四 結語(92)
中國宗教與文藝互動的特點(92)
1.宗教對文藝的影響是多樣式、多渠道的(93)
2.宗教對文藝的影響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93)
3.宗教對文藝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重點(94)
4.中國宗教的傳布更多地依賴於世俗文藝(94)
5.宗教對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的影響要明顯大於對漢族文藝的影響(94)
下篇 中國宗教與民俗
一 中國宗教與民俗的關係(99)
(一)民俗的一般特徵(99)
1.民間性(99)
2.習慣性(100)
3.宗教性(100)
4.民族性和地區性(100)
5.穩定性和漸變性(101)
6.文化性(101)
7.多樣性(102)
8.直觀性(102)
(二)中國宗教對民俗的影響(102)
1.為民俗提供信仰的寄託(102)
2.為民俗提供活動的內容和樣式(103)
3.為民俗提供活動的場所(103)
4.為民俗提供文藝創作的靈感(104)
(三)中國宗教民俗的特徵(105)
1.中國宗教民俗特別源遠流長(106)
2.中國宗教民俗具有多教多神的特點(106)
3.中國宗教民俗具有入神雜糅的特點(106)
4.中國宗教民俗具有多民族的差異性與交融性(107)
(四)中國宗教民俗的歷史發展(107)
1.原始宗教民俗階段(108)
2.古代宗教民俗階段(109)
3.中世紀宗教民俗階段(110)
4.近現代宗教民俗階段(111)
二 中國宗教民俗分類簡述(114)
(一)經濟生活中的宗教民俗(114)
1.農業祭祀(114)
2.行業神崇拜(117)
3.遊牧祭祀(118)
4.海事祭祀(120)
(二)節日歲時中的宗教民俗(122)
1.春節(122)
2.二月二(124)
3.三月三(124)
4.寒食節(124)
5.清明節(125)
6.端午節(125)
7.七月七(126)
8.中元節(126)
9.中秋節(127)
10.重陽節(128)
11.臘八節(128)
(三)人生禮儀中的宗教民俗(129)
1.誕生禮(129)
2.成人禮(131)
3.婚禮(131)
4.生日禮和壽禮(132)
5.喪葬禮(133)
(四)佛教、道教影響下的宗教民俗(135)
1.節日與廟會(135)
2.吃素與放生(136)
3.服務喪葬,超度亡靈(136)
4.寺觀的信仰輻射與道場(137)
5.念佛與氣功(138)
6.觀音與彌勒(139)
7.八仙、東嶽與真武 (140)
8.因果報應與神道設教(141)
(五)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俗神崇拜(143)
1.玉皇與王母(143)
2.關帝 (144)
3.財神 (145)
4.城隍(145)
5.鍾馗(146)
6.文昌與魁星(146)
7.福、祿、壽三神(147)
8.藥王和保生大帝(148)
9.黃大仙(148)
(六)民間宗教性禁忌(149)
1.禁忌的綜述(149)
2.禁忌的分類(151)
3.犯禁的禳除(156)
4.禁忌的功能(156)
(七)巫儺風尚(158)
1.巫儺綜述(158)
2.漢民族的民間巫術種種(159)
3.儺戲(160)
(八)若干少數民族的宗教民俗(161)
1.回族的宗教民俗(161)
2.藏族的宗教民俗(165)
3.傣族的宗教民俗(168)
4.納西族的宗教民俗(170)
5.滿族的宗教民俗(172)
三 中國宗教民俗的社會功能(175)
1.宗教功能(175)
2.政治功能(177)
3.族群認同功能(179)
4.心理功能(180)
5.道德功能(181)
6.文化功能(183)
7.宗教民俗的現在與未來(184)

文摘

書摘
在眾多的文化形態之中,宗教和文藝的關係非常密切,具有天然的內在的親和性,這是人們都看得到的歷史事實和現實情狀。
從它們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上說,宗教世界與藝術世界都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想像世界,都是人類想像的產物。從根源上說,宗教與藝術都來源於社會生活,但是就其表現方式而言,它們都不是社會生活直接的反映,都不具有現實的真實性,都是相關的人們(如宗教家和文藝家)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虛構出來的,具有超俗、誇張的成分。例如:道教所描繪的神仙世界,由三清、四御和眾多的神仙組成,他們長生不死、神通廣大、逍遙自在。這樣的世界是人們的一種理想和寄託,在現實的宇宙空間裡是找不到的。在小說《紅樓夢》里描寫的榮府、寧府和大觀園,以及賈寶玉、林黛玉等眾多人物,只是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宗法等級社會後期的社會矛盾和生活本質,並體現了作者的批判意識和社會理想,但不是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的事情。因此,讀《紅樓夢》不能把它當作歷史來讀,只能當作小說來讀,儘管它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思考也許比歷史書還要強烈,然而其人物與情節畢竟還是虛構的。
宗教的幻想、文藝的虛構、社會的理想,三者都是非現實的和超現實的,都有想像的成分,所以也常常容易被混淆。以黃帝的傳說為例,當人們把黃帝的神奇故事當作真實的存在,從而加以崇拜時,黃帝便成為民間宗教和道教的神;當人們把黃帝的神奇故事當作被加工的英雄神話時,它便是一種早期的民間文學;當人們在黃帝身上寄寓著和平、文明、幸福的希望時,黃帝的故事便體現一種社會理想。
從宗教和文藝的思維方式上說,主要是形象思維,這是兩者與哲學(主要使用邏輯思維)的重要區別。宗教教義和崇拜的對象,要使一般民眾易於接受,必須加以具象化,成為可以感知的生動形象。且不說各種多神教中的神靈,大多是擬人化的形象,就是一神教的伊斯蘭教,聲明禁止偶像,但是真主仍然是有感情意志、能賞善罰惡的惟一至上神,它不過不是形體的擬人化,而是精神的擬人化。何況伊斯蘭教的天堂地獄,更是繪聲繪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國的佛、道二教,其淨土仙界,固然有生動的刻畫;其地獄冥界,更著力於形容描繪,便之陰森恐怖,什麼“上刀山”、“下油鍋”、“挨鋸鋸”、“喝鐵水”,使人毛骨悚然,不敢為惡。文藝要以情動人,也必須用生動具體的形象和情節,用人們可以感受的富有色彩的語言,去感動讀者,使之激奮陶醉,所以文藝創作必然借重形象思維。哲學要以理服人,概念化邏輯化是正常現象。但是文藝作品倘若是概念化理論化的東西,那便意味著失敗。因此文藝創作強調人物、情節、文采、情景交融、典型再現、栩栩如生等等,即使是最偉大的文藝理念,也要化作感性的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總之,宗教和文藝都依賴於審美的方式而發生作用,它們用“美”的事物打動人的情感知覺,然後影響人的思想觀點。即便是醜惡現象,宗教家和文藝家也會用美學的形態去刻畫它,讓醜惡震驚人心。而現實的美都是具體的、可以欣賞品味的。由此之故,宗教常常藉助於文藝表現教義、戒律、情感、崇拜對象和創造崇拜氛圍,而文藝也常常藉助於宗教充實自己的表現內容,激發藝術構想能力,豐富文藝創作的手段和方法。
從表現人性的側重點來說,宗教和文藝都是人性中情感要素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情感的滿足和宣洩。人性有三大要素,即才智、品性和情感。科學和哲學體現才智,道德體現品性,宗教和文藝體現情感。人的情感隨著社會的進化越來越豐富和複雜,普通的情感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所以才有宗教和文藝的出現,它們既是情感發展的產物,又是情感發展的方式。梁啓超早就說過,哲學是理性的,宗教是情感的。宗教當然離不開理性和知識,宗教信仰必須以一定的宗教觀念為基礎,每個宗教的基本教義,是該教信徒必須懂得和認可的。但是決定一個人是否真有宗教信仰,關鍵要看他是否具有宗教情感,即是否與崇拜的對象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心靈與之相通,達到了依賴、敬畏、堅信的程度,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寄托在宗教里。假如他只是理智地懂得宗教,而不是深情地相信宗教,那他就永遠不是一個真正的宗教徒。從宗教發生的原因來說,宗教固然是為了滿足先民知識解困的需要,但更是先民對異己的外部力量恐懼、崇敬、依賴的產物,所以宗教是偏重於情感的。文藝也是情感因素突出的文化形態,是人的內在情感的外化。文藝創作者必先有所感悟,有所激動,產生靈感,出現衝動,然後將情感爆發出來,形之於語言、文字、動作、聲音以及各種物態;其合於美的韻律者,便成為文藝作品。《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這說明無論是詩文、舞蹈、音樂等,皆是人們內心情感的表露和傳達,因此才能打動別人,引起共鳴,形成作品與欣賞之間心靈情感的交流。P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