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後,有關機構就開始了對國內大學的排名。
1987年9月,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趙紅州研究員、蔣國華教授等發表了中國第一個大學排名。
1992年後,國內十餘個單位發表過超過30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名,全部出自民間。
2009年5月,中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不贊成、不支持大學排行榜,堅決反對藉此向高校拉贊助。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大學排行榜是一些民間機構的民間行為,教育部從未組織過大學排行榜的活動,也不支持搞大學排行榜,不贊成對高校進行簡單的綜合排名。續梅強調,教育部堅決反對排名機構對高校的拉贊助行為,堅決制止類似的賄賂行為。“教育部支持不久前南開、天大等高校拒交排名贊助費的做法。”據介紹,前不久,天津大學龔克校長、南開大學新聞發言人吳志成教授曾公開透露,曾有大學排行榜製作機構找上門來索要“贊助”,遭到學校拒絕。
發展現狀
大學排名經過二十多年的大浪淘沙,目前國內最具影響的大學排行榜,按照存續時間排列依次為:
1、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自1993年開始每年發布《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武書連。但其排行的商業性質及負面報導不絕於耳。
2、深圳網大公司自1999年開始發布中國大學排行榜,數據來自向院士、學者和校長發放的調查問卷。
3、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自2003年起已連續11年開展中國大學評價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好評,研究團隊基於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從國際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貢獻三大視角審視和考量中國大學,側重從“校友成就”與“學術成就”對中國大學進行選優排序。
社會評價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15個左右的大學排行榜。其中《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的排行榜屬於綜合性排名,考察指標相對較多。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在指標選取上注重可比性,偏重自然科學研究;《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加入了同行評價這個主觀指標,更強調根據大學的當前實力做出評估,反對直接把大學的歷史榮譽納入評估指標中;浙江大學的排名中加入了本地指標,用來考核大學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武漢大學和瑞士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排名都是以考察論文為主;美國《新聞周刊》則選取了上海交通大學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的部分指標按照比例簡單加和,增加了一個圖書館藏書的指標,從指標的選取來看更側重於大學的國際性影響。
無論是排行者本身還是學者,都在不斷探討大學排名指標的科學性問題。排行者都希望自己的指標系統能夠反映大學的重要方面,因此不斷調整指標及其權重。就上述而言,既有大學排名重視更多的依然是學術評價。荷蘭萊頓大學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AnthonyF.J.VanRaan教授認為,大學排行榜中對科研表現進行文獻計量學評價基於一項基本假設:科學家的重要發現確實在公開的、國際化的期刊及文獻上發表。這個假設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複雜現實的科學計量學觀察的局限性”的概念。例如,期刊中的論文並不是在所有領域中都是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它們並不是完全等價的因素,其重要性有所不同。注重學術評價的同時,大學排名還應增加社會評價,從而全面客觀地反映一所高水平大學的全部特徵。
專家觀點
2014年5月27日,87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王德滋表示,他最反感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大學排行榜”。
他認為這樣學術環境不太好,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浮躁的。造成這樣的原因是社會上流傳著各式各樣大學的排行榜,這個大學的排行榜啊,對大學校長的壓力太大,而大學的排行榜基本上是科研的排行榜,不太注意人才的培養,是看科研的情況,所以導向有問題。
錯誤的導向,帶來錯誤的評價體系。科技評價體系問題在於太強調發表的SCI論文的數量,不重視質量,不重視貢獻。
王德滋強調,不要去太注意數量,不以數量論英雄,而要強調質量、強調貢獻,學風浮躁對青年人的影響太大。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潛心研究,科研成果給整個國家甚至帶來了轉折性的變化,但他們卻很少去關注自己的哪篇論文發表了。
綜合排名
排行 | 2014武書連排名 | 2015校友會排名 | 2014-2015QS世界大學排名 | 2015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 |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2 | 浙江大學 | 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3 | 清華大學 | 復旦大學 | 復旦大學 | 復旦大學 |
4 | 上海交通大學 | 武漢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5 | 復旦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浙江大學 | 南京大學 |
6 | 南京大學 | 浙江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7 | 武漢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8 | 四川大學 | 南京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山大學 |
9 | 中山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山大學 | 浙江大學 |
10 | 山東大學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南開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