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是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嚴重弊端,而伴隨市場經濟而來的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傾向,更是高規格人才成長的嚴重障礙。近年來,一批高校為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並活躍校園學術氛圍,舉辦課外人文社會科學講座,邀請大批學者、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講演,吸引了數以十萬計人次的大學生聽眾,形成全國報刊爭相報導的“大學校園人文現象”。
本書匯集受到學生歡迎的人文講座講演錄。主要由華中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50所參加國家教委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高校師生提供。
第一卷收入50位國內外講演者的講演稿。主題涉及大學與人才,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思潮,文學與藝術,哲學與科學,經濟與社會等方面。
編輯推薦
《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以人文為主體,覆蓋眾多學科,對於當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很有幫助。因為它體現了眾多學科相互滲透、整合的新趨向,也提供了許多頗為珍惜的新思想、新信息。由於主講人來自全國各地,既有儒雅淵博的老年學者,又有思想敏銳、勇於革新的中青年俊才,各抒己見,精華紛呈,為營造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氛圍,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資源。
——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 章開沅
目錄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代序)
大學與人才
楊叔子:傳統文化·人文底蘊·大學教育
楊振寧:我的治學經歷與體會
周之良:世紀之交話人才
劉獻君:選擇與人生
張鴻慶:學習與創造
徐葆耕:走出“半人時代”
……
中國與世界
任繼愈:文化與交流
田長霖:世界的大趨勢
陳平:文化的差異與經濟的競爭
……
傳統與現代
章開沅: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的近代意義
袁偉時: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問題
……
文化與思潮
樊星:五四情結
戴錦華:狂歡節的紙屑
張弘:再回首:’95人文精神熱潮
……
文學與藝術
曾卓:新詩漫談
成文山:我的文學閱讀與欣賞
……
哲學與科學
塗又光:論人文精神
張世英:通古今之變
……
經濟與社會
樊綱:跨世紀的中國經濟
蔣德海:契約意識與法治文明
……
附錄
後記
書摘
書摘
德意志大學與德意志現代化
[在華中理工大學講演]
德國的大學對德國的崛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自從1810年德意志人創辦人類歷史上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柏林大學以來,德國的教育現代化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成就,也成了所有工業化國家的樣板。
一、建立現代化大學的原因
18世紀晚期的德意志大學教育在歐洲是非常落後的。狂飈突進運動的著名人物萊辛曾尖銳地指出:“德意志的大學只是些經院哲學式的神學院,它們正在行會精神、任人唯親、裙帶關係中,在普遍的僵化和經院哲學的敗落中沉淪。”唯一一所稍具現代性的哈勒大學,也在19世紀初被法國占領者撤除了,因為拿破崙知道,征服一個民族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首先打擊它的知識分子。
然而,正是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的衝擊推動了德意志的改革運動。歐洲所有的民族生存下去的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要想生存就必須保持效率和競爭能力,必須進行民族的自我更新。改革家馮,哈登堡首相指出:“所有的國家都必須使自己強制性地接受這個時代的新原則,否則就死路一條。”這樣,德意志內部正在形成的現代化意志動員起來了,從而也使得這個德意志分裂的世界中最大邦國之一——普魯士,成為了這場大改革的中心。
1807年的《堤爾西特和約》剝奪了普魯士一半的領土,它流盡鮮血,一貧如洗,還得向拿破崙法國交付戰爭賠款。然而具有哲學家頭腦的國王威廉三世對從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說道:‘這個國家必須通過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在內閣討論中,這位國王再度明確了他的態度:“正是由於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辦亡國了的。(掌聲)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防部長沙恩霍斯特也表示支持:“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有在教育與科學上的世界領先地位。”教育部長威廉·馮·洪堡認為:“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通過它,普魯士才能為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從而取得真正的啟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因此,普魯士決心廢除敗落的大學,建立理性的新組織——現代化的大學。通過教育的現代化來最佳化國民,以求獲得更高的生產率,更高的納稅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誠,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員。
二、新人文主義的教育和科學定義
一種新的關於教育和科學的觀念得到了貫徹,這就是理想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