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劉香成攝影三十年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夢:劉香成攝影三十年》2010年,普利茲獎得主劉香成出版了《中國:1976-1983》,時隔三年有餘,可稱之為其續篇的《中國夢:劉香成攝影三十年》終於得以出版,該書補 充了1983年到2013年間劉香成的諸多著名的攝影作品。三十年間,現代化進程已經滲浸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和瞬間,劉香成也在持續地記錄中國的巨大變化。 劉香成是一位以人為本的大攝影師,前駐京《紐約時報》社長福克斯·巴特菲爾德對其如此評價:“他是一位忠實於中國人民的真正的藝術 家,他所拍攝的中國,並非風景明信片式的作品,而是視角敏銳、包含深情且反映現實的國家肖像。”影像批評家顧錚在其為《中國夢》所作序言中如此評價劉香成 攝影作品的高度和價值:“劉香成的這些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警告我們,不要放肆地篡改歷史,也不要把歷史作為濫情的對象。如 果能夠以劉香成這樣的照片為歷史出發點,那么我們的歷史反思或許會更有深度,我們的現實認識也許會更為清醒。” 陳丹青曾發問:為什麼近百年來格外真實而準確的中國影像,其作者,往往是來自域外的人?但是對劉香成來說,他並不是來自“域外的人”,他從感情上總有一個中國夢。

作者簡介

劉香成,1951年生於香港,1975年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人文和政治科學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劉香成師從《生活》雜誌著名攝影師基恩·米利(GjonMili),1979年,成為第一位被派駐中國的《時代周刊》記者。加入美聯社,作為攝影記者駐留北京(1980~1983),後被派駐洛杉磯(1984~1985)、新德里(1985~1988)、漢城(1989~1990)和莫斯科(1991~1994)。作為首席攝影記者和編輯,劉香成拍攝了大量照片,內容涉及西單民主牆、中國20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的經濟改革、斯里蘭卡宗教衝突、蘇聯出兵阿富汗及蘇聯解體。1989年,獲得美國“全美最佳圖片獎”。1992年,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導,劉香成與同事一起榮膺“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與“美國海外俱樂部柯達獎”。1989年,被美聯社執行編輯協會評為“最佳攝影師”。2004年被《巴黎攝影》雜誌遴選為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百位攝影師之一。

圖書目錄

中國夢:與劉香成談攝影凱倫·史密斯5
真水無香:關於劉香成的新聞攝影顧錚17
致謝劉香成21
正文1—265

序言

真水無香:關於劉香成的新聞攝影
顧 錚
1976年9月毛澤東的去世給劉香成的人生帶來重大轉機。他在毛澤東去世後立即進入中國,但當時他只能在廣州展開採訪,無法去首都北京拍攝。此後,他開始經常來中國拍攝照片並最終長住北京。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劉香成就與中國的攝影記者們有了較多的交流,也以自己的新聞攝影作品對當時中國的新聞攝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少中國攝影記者坦言是看到了劉香成出版於1983年的《毛澤東以後的中國》,才覺得有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與新聞攝影的觀念。其時,正是原本一統天下的新華社攝影即將受到全面挑戰的時候。他的《毛澤東以後的中國》,及時地成為了那些不想拍出 “新華體”照片的中國攝影記者的重要參考範本。
那么,當時的中國新聞攝影理念(如果那可以稱為理念的話)與劉香成的照片中所體現的新聞攝影理念有何不同?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美學家王朝聞1954年的一番話發現新中國對於新聞攝影的要求:“攝影工作的手段和職能雖然與小說或繪畫不同,然而作為思想教育的武器或工具之一,它毫無例外地應該根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來進行工作。”而在這個根本理念的背後,其實還有新中國在1950年代向蘇聯學到蘇聯新聞攝影觀念的影子。即使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蘇兩國嚴峻對立時,本質上相同的意識形態仍然使得中國人認為沒有必要與蘇聯的新聞攝影理念作出區隔(用毛澤東時代的話說,就是“劃清界限”)。
在中蘇蜜月時期,塔斯社的攝影成為中國記者的範例。受蘇聯及自身經驗的影響,中國攝影記者們要在他們的照片中製造不屬於當下而指向未來(“明天”)的樂觀想像的影像。當時有句話叫“蘇聯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因此,新聞攝影只能像繪畫那樣建構,而不是對當時當地的事實的捕捉與再現。到了今天,我們發現,他們拍攝的許多照片沒有現場感,只有舞台感。而舞台,當然就是以虛構為主的空間了。而劉香成拍攝的中國,凸顯出強烈的現場感以及對於事實的平靜的呈現。當然,還有他作為專業記者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職業修養,那就是儘量抑制個人的表現欲。
可見,當時劉香成的新聞攝影作品所衝擊的,就是這么一種僵化的範式性的東西。在他的回憶中,曾經談到一個菸灰缸的存在對於當時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意義。那位記者在拍攝時為了“美”的畫面而毅然去除這個菸灰缸。我想說的是,這並非只是一個美學趣味的問題,它內含的更大的問題(還有意圖)是,如何向人民提供有關現實的畫面、如何幫助人民認知自身所處的現實的問題。這位記者既然可以從畫面中為了所謂的“美”而動手拿掉某些東西,當然也會在他認為需要的時候向畫面(同時也是現實)中加入某些東西。從畫面(現實)中去除一個菸灰缸的這么一個我稱之為“視覺衛生”的“新聞攝影”觀念(也是手法),其本質是什麼?其本質是不相信讀者與觀眾對於自己身處的現實具有判斷力。在那些提出了指導與製作這種照片的“方針”的人們看來,處於鏡頭前面的包括人在內的所有事物,都只是一種材料,一種被用於構成宣傳口號的照片,構成了他們所需要的“歷史”的素材而已。對於這些“現實創造者”來說,在現場活動的人,不是正在創造日常的歷史的主體。好在這樣的悍然動用“視覺衛生”手法來改變現實的拍攝觀念,現在不再能夠明目張胆地成為保護人民的智力不受侵犯的藉口了。
劉香成在中國拍攝的照片,開始時屬於新聞攝影範疇,基本立場是還原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細節。隨著他在中國的拍攝的深入,其攝影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在他的涵蓋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照片裡,既有屬於新聞性很強的照片,也有屬於需要長期觀察,呈現更深層變化的紀實性照片。中國有“靜水深流”這樣的話,而他的這兩部分照片集合起來,構成了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活水深流”的紀實攝影巨作。“活水”者,我認為是那些新聞性強的照片,反映了“變化的”表面現象,“深流”者,則是那些更沉潛於變化的底流的但卻更為觸及變化本質的紀實性照片。這兩者匯集起來,將中國這幾十年的社會變化以紀實攝影的根本形態展現了出來。
雖然在他這次展覽中的照片,有不少他在中國長住後拍攝的成功人士們的生活情景照片,但我更願意從他拍攝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不同時期的生活情景去發現過去的真相與事實。我的生活經歷與他拍攝的這個時代正好同步。但我也必須承認,即使作為一個與這個時代同步走過來的中國人,我仍然需要他的這些照片為我的個人記憶作注。它們有時加固我的個人記憶,有時質疑我的個人記憶。但不管怎么說,它們的存在,都有助於確認過去發生的一些細微但卻也是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觀念與價值觀的各種“微觀的”與“巨觀的”歷史細節與事實。即使這樣,也不能說劉香成全面記錄了中國的社會變動,所有人都有自己思想、行動與觀察的局限。但是,令人驚訝的是,許多與劉香成身處同一時代的中國的攝影記者,非但無法拿出可以為將來作某種“史鑑”的照片,居然還拿出當時按照“視覺衛生”觀念拍攝的諂諛照片,冒充當時的歷史情景,宣布自己“見證”了歷史。他們不僅沒有歷史反思,而且更得寸進尺地要以假充真,以自己的“視覺衛生”照片置換掉當時的歷史真相,甚至討要時代的獎賞。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絕望的墮落嗎?我寧可當時的歷史沒有保留下什麼照片,比如大饑荒,但也不能接受以虛假的笑容表現的那個時代的所謂“理想”。歷史真相不能被以這樣的方式從視覺上從容偷換。
我還發現,假的新聞照片,時過境遷後,在一些人目的各異的煽動下,搖身一變為據說能夠喚起“鄉愁”的濫情對象與物件。然而,正好與此相反,像劉香成的這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情形的照片,至少於我,卻沒有“鄉愁”可言。因為,這是真切的歷史的一部分。
中國有“真水無香”一說。我願意在此就這個說法在字面上對新聞攝影理念作出自己的闡釋。真水,純淨為其第一要義。氣味(“香”)如何不在其要義之中。而且,如果有氣味,反而有可能意味水已變質或者水不以水為第一要義,而以離開水的本意的東西使水升值,比如香水。同樣的,新聞攝影照片中的事實,應該是直接、樸實的世界的本相。當然這個本相因拍攝者的視角不同而有著事實的不同面向。但是,真正的新聞攝影(“水”),不會有撲鼻之“香”,也不需要以“香”來引人注意。也就是說,不需要以外在的東西來吸引關注。新聞攝影照片是以“水”(真相)的純粹而吸引人們的關注。能夠興起“懷舊”之心的“香”,至少在我,那就不“真”了。一張好的新聞照片,就是無香的真水。事實如同水的純淨那樣無礙顯現,記者經過自己的努力撥開了籠罩在事實之上的霧靄,那也許是新聞攝影的最高境界。
因此,說一句也許是極端的話,好的新聞攝影照片,是沒有“鄉愁”可供把玩的。好的新聞攝影,有的是清晰的事實。它可以帶領人們回到歷史的現場,但不會催生感傷,而是引發反思。劉香成的新聞攝影,再次幫我確認:好的新聞攝影,只能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提供反思歷史的契機。而那些建構起來的假新聞、偽記憶照片,因為沒有真切的歷史事實可供反思,能夠被確認的只是其虛假、虛空與虛幻。而如果有人想要通過它們喚起廉價的“鄉愁”,那更是一種叵測。如果這些“視覺衛生”照片只是含糊其辭地混跡於顯示真相的歷史影像中,並且逐漸地取代真正的歷史真相的話,那實在是對歷史的最大的、也是再次的諷刺、嘲弄與玩弄了。而且,這對於真正的攝影記者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說歷史學家是從過去的材料里發現書寫歷史的材料的話,那么攝影記者則是從他面對的當下發現書寫將來的歷史的材料。劉香成的這些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警告我們,不要放肆地篡改歷史,也不要把歷史作為濫情的對象。攝影所能有限,但我們能夠從劉香成的照片獲得反思歷史的動力。我們有什麼樣的過去,就會有什麼樣的現在。我們的現在其實是被過去所決定的。我相信,如果能夠以劉香成這樣的照片為歷史出發點,那么我們的歷史反思或許會更有深度,我們的現實認識也許會更為清醒。

名人推薦

“我多么珍視他對人民和土地的脈脈深情。他的作品樸素得像麵包,明澈如水,有益如鹽,新鮮如山風,勇敢如鷹,自在如無限遠雲。”
——黃永玉,畫家、作家、詩人
“劉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舉終結了此前西方的中國影像:他追蹤這個巨大國家在毛澤東逝世之後的龐然騷動,這騷動,不但大幅度改變了中國,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與能量,改變世界。”
——陳丹青,自由藝術家
“對劉來說,中國不只是一個值得發現的真相,更是一種尚待闡明的愛。”
——帝奇亞諾·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鏡》(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長
“劉香成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忠誠,給予我們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國,而是真正藝術家的敏銳、感人和真實的刻畫。”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長
“劉通過鏡頭把標準的‘西方的思索’帶到了中國,卻又不失中國氣息,還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關心政治,這樣的紀實攝影在當時的中國可謂獨一無二。”
——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當代藝術評論家
“劉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沒有頌揚,也沒有貶低,沒有隔膜,他把人當作是人,認識的準確,會有一種辛辣鑽到人心裡,但又被幽默和尋常化解了,看他拍開會照片,中國人會有一種菀爾一笑的親切。”
——柴靜,中央電視台記者
“這樣一個攝影師,和用他的相機所解讀的那個時代,對於中國來說,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為他的普遍性和獨特性,我以為,他成為了迄今為止對中國一個時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徹底的記錄者,以前沒有,以後也很難有。”
——連清川,FT 中文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