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中國城市規劃史》是201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德華。
作者:汪德華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圖書書號:978-7-5641-5148-5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開本:16K
圖書頁數:808
版次:第一版
印張:50.5
字數:1165千
紙質書購買:點擊進入
上架時間:2014-10-16
圖書點擊數:954
價格:¥120元
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本書主要從工程技術與文化思想相結合角度,述評中國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對古代史,重點放在闡述先秦時代和秦、漢統一之後幾個重點階段城市發展特點、水平及其技術成就的評介,典型城市布局形態橫向比較,以及對規劃思想、山水城市、園居成因、設計方法、科技文化、世界影響等技術特徵進行綜合剖析;對近代史,重點放在闡述外國入侵之後,中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嚴重對峙,中國規劃技術艱難成長過程,以及重點城市發展實例;對現代史,較詳細敘述在兩種經濟體制下,各階段的發展特點,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各類城市實例發展評介,以及對居住小區、道路交通、抗震防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舊區改建、立法管理方面的專項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學習城市規劃、建築、園林、歷史、文化、考古、經濟、地理、社會等專業的參閱書籍,也可作為有關設計研究機構,國家城建,經濟、科技、文化管理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前言
0 緒言
0.1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輝煌及近現代遭遇的曲折
0.1.1 中國古代文明與城市規劃
0.1.2 中國近代城市規劃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侵入
0.1.3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技術發展的特殊性
0.2 歐美近現代規劃技術的發展評述
0.2.1 發展過程的簡要回顧
0.2.2 現代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
0.2.3 近現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及流派
0.2.4 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方法
0.3 現代中國城市規劃的歷史使命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約2070—公元1840年)
1 夏、商、周時代
1.1 歷史淵源
1.2 夏代的治水技術與城市的初期雛形
1.3 商代的占卜迷信、正式的城市雛形和混亂的城市規劃
1.4 西周——奠定禮制城市規劃理念時代
1.4.1 奴隸制鼎盛期
1.4.2 西周的國都
1.4.3 《周易》對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
1.4.4 《周禮》對城市規劃的主要影響
1.4.5 召公、周公的實踐
1.4.6 《周禮·考工記》與周代城市規劃
1.5 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多樣化
1.5.1 周代天子一統天下的終止
1.5.2 東周時代城市建設的多樣化
1.5.3 《管子》的影響
1.6 夏、商、周時代城市特徵演變過程分析
1.6.1 連續性與變異性
1.6.2 九座都城遺址特徵比較
2 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2.1 秦代城市發展及規劃
2.2 漢代城市規劃特點
2.3 三國、兩晉、南北朝規劃技術的發展
2.3.1 三國時代的城市規劃
2.3.2 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宗教與城市規劃
2.3.3 洛陽、建康兩都城的規劃建設
3 隋、唐、兩宋時代(及遼、西夏、金)
3.1 隋代南北大運河的打通及其城市的大發展
3.2 唐代的大統一和城市統一的規劃建設制度
3.3 兩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城市規劃設計的改革
3.4 遼、西夏、金北方城市的規劃建設技術
3.5 隋、唐、宋時代城市規劃的特點、特徵和氣質
3.5.1 隋、唐時代城市規劃的特點和成就
3.5.2 宋代城市規劃成就
3.5.3 遼、金時代的建都活動
4 元、明、清時代
4.1 元代多民族文化互補並存及城市規劃的創新
4.2 明代登峰造極的城市規劃禮制制度
4.3 清代只維持了明代城市建設的狀況
4.3.1 清代與西方文化的對峙
4.3.2 清代規劃技術成就
4.4 元、明、清時代城鎮體系結構
4.4.1 古代疆域城鎮大調整、大演變之原因試析
4.4.2 元、明、清時代城鎮體系結構組成
4.5 古代城鎮布局演變
5 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5.1 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
5.1.1 先秦規劃思想多樣化時代
5.1.2 兩漢之後規劃思想一統局面的形成
5.1.3 古代“相土法”淵源探索
5.2 《周易》、《周禮》、《管子》城市規劃主導思想
5.2.1 《周易》——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基石
5.2.2 《周禮》——古代禮制規劃的範本
5.2.3 《管子》——順應天時地利的規劃思想
5.3 古代科學技術與城市規劃
5.3.1 農業、水利
5.3.2 天文、曆法
5.3.3 測量學、數學
5.3.4 軍事科學、醫藥學
5.4 哲學與規劃思想的關係
5.4.1 城鄉面貌的鑑賞標準
5.4.2 重要公共性建築的理性表現
5.4.3 古代居住觀念剖析
5.4.4 宗教和民俗的影響
5.4.5 模擬和微縮
5.4.6 築城理論中的美學觀念
5.5 宗教——城市文化特性的媒介
5.5.1 我國古代宗教發展簡述
5.5.2 佛教對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影響
5.5.3 道教對古代城市規劃的影響
5.6 文藝思想與城市規劃
5.6.1 古代文學藝術與城市規劃共通的特徵
5.6.2 古代文學藝術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5.6.3 繼承和發揚古代文學藝術傳統
5.7 古代居住形態與居住文化
5.7.1 古代居住建築發展特徵
5.7.2 古代居住建築文化及其延續
5.8 風水堪輿學與城市規劃——風水學的影響
5.8 風水堪輿學與城市規劃——風水學的影響
5.8.1 商代——風水學處在朦朧狀態
5.8.2 西周——原始風水學萌芽
5.8.3 東周、春秋——風水學呈多樣化發展
5.8.4 秦、漢——風水學大量吸收天文觀測和天體探索成果,同時,受天人感應哲理影響,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8.5 三國、兩晉、南北朝——風水學滲進環境形勝觀念,宗教意識進一步強化
5.8.6 隋、唐、宋、元——風水學開始向民間廣泛發展
5.8.7 明、清——風水學不斷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5.8.8 風水學與山水城市觀的形成
5.9 整體環境規劃——一種古老的規劃方法
5.9.1 萬里長城與文化
5.9.2 寺廟的存在與建築群的整體環境美
5.9.3 城市建築環境與詩歌文化
6 山水文化城市規劃取得的成就
6.1 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6.1.1 山文化
6.1.2 水文化
6.1.3 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中的人文性
6.2 山文化城市規劃
6.2.1 山嶽文化
6.2.2 山鎮文化
6.2.3 山文化與城市規劃
6.2.4 山與城市的關係
6.3 水文化城市規劃
6.3.1 水文化的傳播
6.3.2 水文化的分布及類型
6.3.3 水文化城市的成因及影響
6.3.4 水文化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6.4 山水文化城市形態特徵
6.4.1 山水文化在城市中的表現特性
6.4.2 山水城市由山水文化所培育
6.5 寺、觀山水文化集聚城鎮的規劃
6.5.1 寺、觀集聚城鎮的布局特點
6.5.2 寺、觀集聚區特殊的規劃建設思想
6.5.3 寺、觀集聚區文化與山嶽文化的聯繫
6.5.4 石窟寺文化與山嶽文化、寺廟文化的關係
6.6 山水文化城市布局特點
6.6.1 洛陽與長安(鹹陽、西安)
6.6.2 金陵(建康、南京)
6.6.3 東京(汴州、開封)
6.6.4 臨安(杭州)
6.6.5 大都(北京)
6.6.6 蘇州(闔閭、平江)
6.6.7 揚州
6.6.8 嘉州(樂山)
6.6.9 潤州(鎮江、丹陽)
6.6.10 越州(會稽、山陰、紹興)
6.6.11 溫州(永嘉)
6.6.12 福州
6.6.13 濟南
6.6.14 桂州(桂林)
6.6.15 常熟(常昭)
6.6.16 灌縣(都江堰)
6.6.17 山海關
6.6.18 甪直
7 園居規劃設計的演化及其成因
7.1 私家園居
7.2 發展演變歷史
7.3 唐、宋時期園居規劃特點
7.4 設計特性
7.5 成因與功績
7.6 皇家園居
7.7 皇家園居設計特徵
7.7.1 北京明、清皇城御苑——西苑三海
7.7.2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
8 城市設計方法的改進與完善
8.1 設計方法發展評介
8.1.1 院落串聯布局法
8.1.2 分區搭接統一法
8.1.3 融合自然法
8.1.4 對比、對仗法
8.1.5 綜合歸類選擇法
8.1.6 高台、高閣、高樓突現法
8.1.7 城市設計評定標準之探討
8.2 城市設計層次特點
8.2.1 層次的多樣性、特殊性、變化性
8.2.2 層次組成
8.2.3 典型層次
8.2.4 層次的運用
8.2.5 設計層次的“數”、“象”與“意”
8.2.6 蘇州網師園複合式層次
8.2.7 北京清漪園中惠山園層次的改變
8.3 城市設計形態特點
8.3.1 形態表現方式
8.3.2 立意對塑造形態的重要性
8.3.3 形態與圖符數理關係
8.3.4 形態與社會、自然之間關係
8.3.5 杭州西湖小瀛洲(三潭印月)前後設計形態對比
8.3.6 承德避暑山莊與嘉興煙雨樓改建
8.3.7 北京清漪園(頤和園)形態
9 古代城市規劃技術特徵
9.1 古代城市規劃技術發展概況
9.1.1 古代城市規劃特徵
9.1.2 古代風水學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9.1.3 古代城市規劃發展演變軸
9.2 理性組合(人與自然)規劃之主要特徵
9.2.1 理性組合城市規劃
9.2.2 古代城市規劃文化屬性
9.3 古代集約城市模式的表現形態
9.3.1 古代集約式城市
9.3.2 集約城市發展歷程
9.3.3 集約城市設計
9.3.4 中國與歐洲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差異
9.4 對世界城市規劃文化思想的影響
9.4.1 柔性設計系統的建立與完善
9.4.2 理性設計系統之拓展
9.4.3 對比、對仗思辨設計技術與套用
9.4.4 設計科技文化遺產傳播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
10 近代城市規劃建設發展
10.1 近代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10.2 近代鐵路建設與城市布局
10.3 受鐵路和港口修建的影響而繁榮的城市布
10.4 近代中國城市規劃技術發展的評介
10.4.1 自主式城市規劃技術的發展
10.4.2 輸入性(或稱侵入性)城市規劃技術的發展
10.5 近代規劃設計人才培養及教育事業發展
10.6 近代優秀城市設計實例
10.6.1 近代(1840—1949年)里程碑城市設計
10.6.2 近代各地出現的優秀城市設計
10.7 近代城市規劃技術發展過程
11 近代中國典型城市的規劃建設
11.1 廈門
11.1.1 鼓浪嶼島的規劃建設
11.1.2 舊區最早全面開發和實施有效管理
11.1.3 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規劃建設
11.2 廣州
11.3 上海
11.4 北京
11.5 武漢
11.6 南京
11.7 太原
11.8 南通
11.9 青島
11.10 瀋陽
11.11 大連
11.12 長春
11.13 哈爾濱
11.14 福州
下篇 現代史(1949—2012年)
12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發展歷程
12.1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規劃發展概況
12.2 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划進展
12.3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規划進展
12.4 20世紀80年代城市規劃的發展
12.5 1990—2004年城市規劃情況
12.5.1 新一輪總體規劃的修訂在全國逐步開展
12.5.2 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情況
12.5.3 蘇州工業園區(原稱中新工業園區)規劃情況
12.6 2004—2012年城市規劃的發展
12.6.1 城市規劃實施
12.6.2 城市規劃編制情況
12.6.3 城市規劃立法及技術規範制定
12.6.4 城市規劃管理進展及遇到的挑戰
13 現代中國城市規劃
13.1 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
13.1.1 蘭州
13.1.2 洛陽
13.1.3 西安
13.1.4 包頭
13.1.5 瀋陽
13.1.6 太原
13.1.7 長春
13.1.8 哈爾濱
13.2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重要城市規劃
13.2.1 唐山
13.2.2 攀枝花
13.2.3 石河子
13.3 20世紀80年代重要城市規劃
13.3.1 北京
13.3.2 深圳
13.3.3 天津
13.3.4 大連
13.3.5 南京
13.3.6 蘇州
13.3.7 杭州
13.3.8 合肥
13.3.9 銀川
13.3.10 廈門
13.4 1990—2004年城市規劃
13.4.1 上海
13.4.2 重慶
13.4.3 青島
13.4.4 廣州
13.5 2004—2012年的城市規劃建設
13.5.1 蘇州及崑山
13.5.2 宜昌及長江三峽樞紐工程城鎮
14 中國城市規劃60年發展回顧
14.1 城市規劃工作主要經驗之探討
14.1.1 市場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14.1.2 房地產市場與城市規劃
14.1.3 規劃、建設、管理的三者關係
14.1.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城市規劃與管理技術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14.2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的演變
14.3 城鎮體系規劃的逐步開展
14.4 居住區及住宅小區規劃經驗
14.5 城市綜合防災規劃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14.6 舊區更新與改建
14.7 歷史文化名城及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回顧與進展
14.8 優秀城市設計工程簡介
14.8.1 改革開放前(1949—1980年)里程碑城市設計
14.8.2 改革開放初期(1980—2000年)里程碑城市設計
14.8.3 改革開放近期(2000—2012年)優秀工程設計
14.9 規劃管理重要地位的確立
14.10 中國城市規划走向世界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