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2月6日)
平裝: 19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151615
條形碼: 9787030151612
尺寸: 26 x 18.6 x 0.9 cm
重量: 340 g
內容簡介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機制與空間組織》立足於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以空間分析為主線,對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機制、空間區位與空間結構規律以及空間整合的機制等進行了系統化的探討。為了給研究提供實證基礎,本書以江蘇省的南京、蘇卅l、無錫、常州和南通為實證區域,以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為實證個例進行具體分析。作者認為,在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發展中,空間分化效應、創新與開放協同效應以及空間擴張的"光圈"效應構成了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機制,而區位效益規律和微觀區位一結構功能相關律構成了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空間組織規律,而為了提高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發展效益,《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機制與空間組織》提出了空間整合協調機制以及四層次的動態效益評價方法。最後,《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機制與空間組織》還對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機制與空間組織》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城市經濟、城市與開發區管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和決策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序
第一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概念辨析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新產業空間現象及其發展
一、全球新產業空間現象
二、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現象及發展
第三節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概念辨析
一、研究概念界定
二、類型劃分與研究範圍
三、相關概念異同比較
第四節 研究的技術方法
第二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研究的理論框架
第一節 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國際研究進展
二、國內研究進展
第二節 相關主要理論評述與借鑑
第三節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與空間組織的理論思辨
一、研究的理論視角辨析
二、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與空間組織的一般規律探討
三、研究的邏輯框架
第三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產生與發展機制
第一節 城市空間分化與新產業空間的產生機制
一、時代背景的變遷趨勢
二、城市功能的轉型方向
三、分化效應與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產生
第二節 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產業集聚機制
一、新產業空間產業集聚的一般規律
二、創新與新產業空間的產業集聚
三、內源性中小企業與新產業空間的產業集聚
四、創新和開放協同效應與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產業集聚
第三節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空間擴張
一、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空間擴張特徵
二、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擴張的規模
三、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擴張的空間效益
第四節 總結與討論
第四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區位效益規律
第一節 區位條件對新產業空間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
一、新產業空間的區位因子及其作用機制
二、城市新產業空間區位主體的區位需求分析
第二節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現實區位
一、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巨觀區位分析
二、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中觀區位分析
三、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微觀區位分析
第三節 區位條件與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效益的相關性
一、巨觀區位與新產業空間效益的相關性
二、中觀區位與新產業空間效益的相關性
三、微觀區位與新產業空間效益的相關性
第四節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區位效益規律
第五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組織
第一節 影響新產業空間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一、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結構要素分析
二、影響新產業空間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第二節 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結構模式與類型
第三節 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組織規律
一、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組織最佳化的基本內容與原則
二、新產業空間的內部空間組織最佳化的基本模式
三、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微觀區位-結構-功能相關律
第六章 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空間整合
第一節 非整合發展--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的非整合發展及其影響
二、非合作博弈:中國城市新產業空間非整合發展的原因
第二節 新產業空間的整合機制分析
第三節 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區位最佳化與整合
第四節 新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空間整合與協調
一、不同類型新產業空間的整合
二、新產業空間與傳統產業空間的整合
三、新產業空間與母城區的整合
四、新產業空間與城市邊緣區和郊區衛星城的整合
第五節 總結與討論
第七章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蘇州市城市新產業空間發展概況
第二節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研究
第三節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開發效益
二、園區空間組織分析
第五節 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空間整合
一、園區與蘇州市區的整合
二、園區與蘇州新區、崑山開發區的整合
三、園區內中新合作開發區與周邊地區的整合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展望與總結
第一節 未來城市產業空間發展展望
第二節 主要結論
第三節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第四節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提示
參考文獻
附表
abstract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