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簡介
規模
研究室現有科技人員17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中、初級科研人員7人,客座研究員2人,資深專家6人。研究室年輕科研人才主要為博士及博士後、碩士,現有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7人,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30多人,在讀碩士生13人,並為國內地震行業培養了一批訪問學者。
成果
自2003年以來,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支撐計畫、科技部基礎專項、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震局地震聯合基金、中國地震局專項以及十五重點項目等25項;發表SCI、EI以及國內外核心刊物研究論文130餘篇,專著4部;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及廳局級一、二等成果獎多項。
交流
研究室先後與法國、美國等國家開展了海原斷裂帶微震監測、天祝地震空區陸基電磁監測、地震空間電磁、海原斷裂帶GPS觀測等多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研究方向
西部強震研究室主要從事兩個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涵蓋地震學、地震電磁學、構造地質學、地下流體、地形變等5個學科。
研究方向之一:西部強震多學科預測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
以中國大陸西部大震、強震預測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地震學、電磁學、地形變和地下流體等多學科方法理論與觀測技術研究,深入開展地電阻率、地電場、地磁場、大地電磁、甚低頻等電磁綜合觀測與套用研究,發展熱紅外遙感信息、空間電磁和深部流體等新技術、新方法套用研究;研究西部大震、強震孕育發生及其時空遷移特性,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區地震大形勢及其對中國大陸地震大形勢的影響。
研究方向之二:青藏快體及周緣地區地球動力學與中長期地震預測研究
以中國大陸西部大震、強震預測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青藏快體周緣地區的地殼精細結構、深淺部構造關係、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大震孕育環境和潛在危險區、震源破裂過程、地震波傳播特性;研究震害致災機理、西部地區重大工程以及黃河上游水庫群防震減災技術,並開展地震孕育和破裂過程的數學和物理模擬研究、活動構造高精度定量化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