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間技術與研究中心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間技術與研究中心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間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致力於研究空間觀測技術在監測災害性地震方面的套用,探索地震監測預報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是適應新形勢下空間技術套用和地震監測預報研究需要的產物。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間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是適應新形勢下空間技術套用和地震監測預報研究需要的產物。中心致力於研究空間觀測技術在監測災害性地震方面的套用,探索地震監測預報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有關空間技術在地震監測預報方面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表明,搭載著電磁、電離層探測有效載荷的衛星觀測系統已經觀測到了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的ULF/ELF/VLH/LF電磁噪聲、電離層電漿擾動、高能粒子沉降異常等前兆信息,為揭示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岩石圈-大氣層-電離層”耦合(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機理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給地震預報帶來了新的希望。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上已經實施了許多地震衛星觀測系統工程,如美國的QuakeSat(2003年6月發射)、QuakeSat-2(2007年發射),法國的DEMETER(2004年6月發射)俄羅斯的COMPASS-2(2006年發射)等地震電磁衛星,計畫之中的地震電磁衛星工程還有俄羅斯的“火神”(Vulkan)、美國的GESS(Global Earthquake Satellite System)、日本的ELMOS、英國的SSTL、義大利的ESPERIA等。中國地震局自2003年開始,正在積極推進地震電磁探測衛星的立項,目前進展順利。這些地震衛星工程的實施,必將極大地推進空間技術在地震監測領域的套用,並有望在地震預報特別是地震短臨預報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中心現有11名研究人員,包括4名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1名高工,5名博、碩士研究生,中心主任吳雲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副主任喬學軍是中國地震局跨世紀的優秀人選之一,是頗有學術造詣的青年專家,受聘老專家周碩愚研究員、研究員張訊械分別是國內開展GPS地形變測量、GPS無線電掩星技術套用研究的先驅之一,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學術水平。中心成員均來自於不同的學科領域,如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空間物理和軟體工程等。
研究領域:
電離層觀測:該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是GPS無線電掩星技術,另一個是地基GPS TEC技術。通過對電離層的觀測,揭示地震和電離層的耦合關係。大多數地震在爆發前都表現出明顯的電離層變化異常(如電子總含量TEC、電子密度Ne、臨界頻率f0F2等),利用這兩種觀測技術監測震區電離層的變化,有可能識別即將來臨的強震。
人衛雷射測距(SLR):這項研究已持續了十多年,在高精度測量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衛星跟蹤和定軌是中心在SLR套用領域的主要研究任務。
合成孔徑干涉雷達(INSAR):通過合成孔徑干涉雷達技術觀測地殼和斷層形變來監測地震活動是中心的又一研究方向。因為InSAR技術的高精度等特性,套用它來監測與地震活動有關的地殼形變異常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中心在這一研究方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獲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
GPS精密單點定位(PPP):與傳統的差分GPS(DGPS)不同,PPP僅用單台接收機採用非差分技術就可達到cm級、甚至於mm精度的動態定位,且一經初始化即可實現單曆元的快速定位,因此在工程和地形變連續監測方面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迄今為止,中心已完成了一個科技部“863”計畫項目和兩個地震青年基金課題,這些項目都與空間衛星技術監測地震活動有關。目前正在開展地震電磁衛星的綜合論證工作,為地震電磁衛星工程立項進行技術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