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書五經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書五經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儒家的九部經典著作,是儒家先哲們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正宗傳統,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軌跡,涵蓋了中國歷史中思想文化發展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史料,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四書五經》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離去了兩千多年,他創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的文化主流,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在近現代,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他的學說遭受知識界的精英們強烈批判,幾乎是毀滅性打擊。在二十世紀,在人們對人自身問題的深度思考與反省時,他的思想學說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圖書目錄

一 閱讀引擎
本書閱讀指南
本書文學地位與歷史影響
本書歷史背景圖解
本書作者生平圖解
本書人物圖解
本書地標物語
二 閱讀輔導
三 原著閱讀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
四 閱讀體驗
一、語言品味
二、情感體驗
三、角色體驗
四、感悟作品
五、人生思考
五 閱讀拓展
本書的閱讀連結
本書的文化連結
本書的思想連結

序言

《四書五經》是中國古代社會正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涵蓋政治、文學、禮儀、哲學、歷史、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並且形成了完整的儒學體系,其主要包括:儒學鼻祖孔子的經典語錄、著名論題,亞聖孟子的政治主張與學術思想,子思、曾子等儒家學者的著說,流傳於民間反映歷史事實的詩歌,以及周代周公等先賢的思想哲學。他們不僅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來欽定的教科書,而且還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四大思想寶庫(基督教思想、伊斯蘭教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一。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在朱熹之前,程顥、程頤兄弟已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
五經主要指“詩、書、禮、易、春秋”。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的說法。在《莊子·天運》中,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時間很長了。”當時稱為“經”的不僅是儒家著作。《莊子·天下》說墨家弟子都讀《墨經》,《苟子》中引誘《道經》。經也未必都是孔子所著。後來“經”字神秘化,各宗教經典稱為“經”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漢書·藝文志》中已無此書的記載。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五經”。唐朝時五經中的《儀禮》改為《禮記》,沿用至今。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朝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他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把它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尚書》又稱《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彙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秦漢之際,《尚書》不顯於世,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彙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春秋時期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還有一部《周官》記錄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禮”的範疇。”三禮”之中,後世以《禮記》流傳最廣,故一般以之作為《五經》的代表。
《周易》也稱《易》《易經》,本是古代占卜之書,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文敘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傳》為解釋卦名、卦義、卦辭的七種十篇,稱為“十翼”“《易傳》”“《易大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現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年代,有學者認為《經》的編訂在商末周初,《傳》作於春秋戰國,非一人一時之作。古人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訂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全書紀事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轂梁傳》。
《四書五經》是儒家學說思想主張的精髓,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朽的華章。它以其博大恢弘的思想性,深刻精闢的哲理性,優雅濃郁的文學性對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價值取向乃至生活行為有著廣泛至深的影響,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許多東方國家的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