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共選入先秦至清代的文學名著共61部,包括儒家經典、王朝正史、名家文集、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不同文學體裁,輔以“書名解讀”、“作者小傳”、“內容梗概”、“名篇精讀”、“全書賞析”、“名言新譯”、“觀點爭議”、“推薦圖書”等8個不同功能的板塊,以幫助讀者深入快捷地了解這些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目錄

第一編 先秦文學

《詩經》

《楚辭》

《山海經》

《左傳》

《論語》

《孟子》

《莊子》

第二編 兩漢文學

《戰國策》

《司馬文園集》

《史記》

《淮南子》

《漢書》

《古詩十九首》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魏武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陶淵明集》

《鮑參軍集》

《謝宣城集》

《樂府詩集》

《搜神記》

《世說新語》

第四編 唐代文學

《王子安集》 《陳拾遺集》 《孟浩然集》 《王右丞集》 《李太白集》 《杜少陵集》

《昌黎先生集》 《柳河東集》 《白氏長慶集》 《樊川詩集》 《李義山詩集》 《唐宋傳奇集》

第五編 宋代文學

《樂章集》 《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 《蘇軾文集》《蘇軾詩集》《東坡樂府》 《淮海詞》

《山谷集》 《漱玉詞》 《劍南詩稿》 《稼軒詞》

第六編 元代文學

《竇娥冤》 《西廂記》 《倩女離魂》 《琵琶記》 《全元散曲》

第七編 明代文學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牡丹亭》 《金瓶梅》 “三言二拍”

第八編 清代文學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紅樓夢》 《鏡花緣》 《長生殿》 《桃花扇》 《飲水詞》

《龔自珍全集》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共選入先秦至清代的文學名著共61部,包括儒家經典、王朝正史、名家文集、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不同文學體裁,輔以“書名解讀”、“作者小傳”、“內容梗概”、“名篇精讀”、“全書賞析”、“名言新譯”、“觀點爭議”、“推薦圖書”等8個不同功能的板塊,以幫助讀者深入快捷地了解這些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精彩導讀

第一編 先秦文學

《詩經》

【書名解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早稱作《詩》,因為它收錄了三百零五篇作品,所以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中收錄的這些作品當時都是可以合樂演唱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歌詞。這些詩歌的創作時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世紀到前6世紀,其產生的地域,東之齊魯,西之渭陝,北之燕冀,南之江漢,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陝西五省及湖北北部、安徽北部。 這么長時間、這么大範圍里的眾多首詩歌是如何被蒐集起來的呢?這要歸功於周代對詩歌的重視,以及建立了采詩、獻詩制度。《漢書·食貨志》中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日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王室的公卿大夫也有獻詩的義務。《國語》“召公諫弭謗”:“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按周代制度,“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各國諸侯不能擅自製禮作樂,諸侯國宮室所用的詩樂自然也要上報朝廷。這也是樂官編《詩》的一個渠道。詩歌蒐集來了,還得由專門的樂師進行加工整理和配樂。 周代朝廷為什麼不怕麻煩地收集、整理這些詩歌呢?收集、整理這些詩歌是有用處的:首先,它是周王朝觀風知俗、考證得失的政治參考書,周王聽著這些來自各個渠道的詩歌民謠,就知道各地有些什麼樣的風俗民情,知道百姓們在想什麼,知道政治的不足,以此努力改進自己的工作;其次,它是周王朝規定的國學教科書,那時受教育是貴族階級的專利,貴族子弟們上學念書有四門課程,即《詩》《書》《禮》《樂》,教《詩》的是大司樂手下的太師。太師要教這些貴族子弟們唱《詩》、用合適的節奏朗誦《詩》,還得教他們用《詩》中的句子打比方,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詩歌成了交際的基礎,甚至成了使者出使四方時委婉致意的外交辭令。春秋中葉以後,禮崩樂壞,樂官作鳥獸散。《詩》《書》《禮》《樂》等宮廷典籍也隨著樂官流入社會,流進私門。先秦私學教《詩》以孔門最盛。孔子教《詩》,看重《詩》的社會功能、教化作用和中正和平的情調,強調發揚《詩》的修身養性的魅力。

【作者小傳】 《詩經》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它的作者,上有王公貴族,下有平民、奴隸,絕大多數詩篇已經不能確知作者的名字了,能夠知道作者姓名的,也只有三類七位:一類是寫進詩篇的,有《小雅·節南山》的作者家父,《小雅·巷伯》的作者孟子,《大雅‘崧高》《大雅·系民》的作者尹吉甫;另一類是秦漢注家說的,有《魯頌》四篇的作者史克;還有一類是先秦史傳說的,有《大雅·桑柔》的作者芮良夫,《商頌》五篇的作者正考父,還有一個大智大勇、敢想敢做,奮力挽救故國的愛國女詩人——《廓風·載馳》的作者許穆夫人。

【內容梗概】 一、《詩經》的分類 《詩經》按樂曲的不同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間小曲。風分為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收詩一百六十篇;關於周南、召南的具體所指,爭議很大,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們是產生於南方的民歌,大體包括今天河南臨汝、南陽,湖北襄陽、宜昌、江陵一帶。雅分為大雅、小雅。周人以其首都鎬京一帶語音歌調為正聲雅樂,用這種聲調吟詠之詩為“雅。”大小雅之分,多數學者認為以曲調相區別,舊日之歌為大雅,時間一長,音調變成新曲了,就稱為小雅。二雅共一百十一篇,六首有名無辭的笙詩也在雅中,實際為一百零五篇。頌,為宗廟祭祀歌曲,以國別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四十篇。 二、《詩經》的內容 《詩經》中的詩歌有些來自民間,是普通百姓的創作,也有一些是出自貴族文人之手,它們風格不同,表現的內容也有一些差異。 1.民間詩 《詩經》的精華是《國風》和《小雅》中的民間詩。這些詩是老百姓的口頭歌唱,內容緊扣民眾生活,基調健康,風格淳樸。 這裡有苦難的農奴之歌,如《豳風·七月》《魏風·碩鼠》《魏風·伐檀》《唐風·鴇羽》等。《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共8章88句,380字。敘述了農夫一年間的辛苦勞動過程和他們的生活情況。“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是說要去種田,“女執懿筐,遵彼做行,爰求柔桑”是說採桑養蠶,“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這是說織布染絲為公子做衣服,除了這些事,農夫們還得釀酒、打獵、鑿冰、修築宮室,辛辛苦苦一年,大部分活都是為貴族乾的,到頭來自己卻無衣無褐,吃苦菜,燒惡木,住陋室。詩歌似農夫敘家常,是農村生活經驗的自然流露,逼真感人地描述了西周農夫受苦受難的生活。 這些民間詩里也有或哀傷或慷慨的士兵之歌。西周初年,內叛嚴重;西周后期,外患頻仍;春秋,諸侯爭霸,戰端時開,大量的農奴被迫當兵打仗,反映戰爭題材的詩歌也就產生了。這些詩歌大多是抒發厭戰思鄉之情的。《豳風·東山》中說:“我徂東山,帽幅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漾。我東日歸,我心西悲。”離家遠征,曠日持久;沐雨趕路,不知家中境況,心中悲傷。《小雅·採薇》寫的也是戍邊士兵的生活,這首詩的最後幾句非常有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歌通過今昔景物的對比,反襯自己淒楚綿邈的心緒,情景交融,蘊藉深厚。方玉潤《詩經原始》盛讚此詩是“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當然,在這些士兵吟唱的歌里,也有抒寫保家衛國、同仇敵愾的戰鬥豪情的,如《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以問句發端,一氣呵成,“與子同袍”是激勵夥伴同舟共濟赴國難;“修我戈矛”是拿起刀槍上戰場;“與子同仇”,是同心同德同生同死斗敵寇,擲地鏗鏘,豪氣乾雲,是燃燒著愛國激情的戰鬥進行曲。 民間詩中更有許多反映戀愛婚姻的詩歌。周代,禮教初設,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三百篇中的戀歌許多都熱烈奔放,充分展現了戀人們的喜怒哀樂,音容笑貌。《邶風·靜女》描寫情侶幽會的情趣和親昵:“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召南·野有死唐》描寫兩情野合的歡娛:“野有死唐,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朴檄,野有死肩。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悅兮,無使龍也吠。”小伙子在森林裡打獵,打到一頭小鹿,又遇到了一位姑娘。他一見鍾情,用小鹿討姑娘的歡心,姑娘半推半就,囑咐他不要魯莽。戀情飽含著灼熱的思念。《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戀情少不了煩惱,《鄭風·狡童》寫情侶鬧彆扭:“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戀情有時是絕望的空想,《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戀情有時是苦澀的失戀,《召南·江有沱》:“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男子的戀人成了別人的新娘,他心裡難受,一個人自吟自唱:自從你嫁了人,不與我來往,不與我來往啊,我唱支歌兒解憂傷吧! 周代,婦女地位低下,婚姻關係能否維持主要取決於丈夫。所以,常常有很多婦女難逃被休棄的厄運,《詩經》中的一些詩,如以敘事為主的《邶風·谷風》《衛風·氓》,以抒情為主的《邶風·日月》《王風·中谷有蕹》就是當時棄婦的悲戚之聲。 2.貴族文人詩 《詩經》中還有大量的貴族及官宦人士創作的詩歌。主要有: 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產生、發展的歷史,或讚頌先公先王的德業。《大雅·生民》是獻給周氏族“第一個男人”后稷的頌歌:“厥初生民,時維姜螈。生民如何?克裎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中說得神秘奇異,后稷的母親姜螈踩了上帝的大腳指印,就懷孕生了后稷。后稷描寫的是一個天生的“莊稼漢”,是周氏族由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時,率領族人定居有邰(今陝西武功地區)、經營農業的幾代男人的化身。這類歌頌周族祖先的詩歌還有《公劉》《綿》《皇矣》《大明》等。 貴族生活詩。其中有反映貴族生活狀況的,如小雅的《斯乾》《無羊》炫耀貴族寬敞的家居和盈實的產業:“築室百堵,西南其戶。爰居爰處,爰笑爰語。”“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槨。”也有表現宴飲歡樂的詩,如《小雅·鹿鳴》其第一章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這是一首優美的迎賓曲。很好地表現了賓主之間的融洽與歡快;也有表達家業凋零後尚能安貧樂道的,《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政治諷喻詩。西周中葉以後,特別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怨刺詩大量出現。這些詩主要保存在“二雅”中,如大雅中的《民勞》《板》《盪》《桑柔》《瞻印》,小雅中的《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曼》《巧言》《巷伯》。這些詩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反映政治腐朽和社會黑暗的怨憤之詩,表現了詩人對時事的憂患或對個人遭遇的感嘆。《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創作的抒情基調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確立了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的比興原則;奠定了中國詩歌形式的語言基礎。 P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