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學科專業
西方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勞動力市場 供求結構 供求關係 就業
館藏號
F249.21
館藏目錄
2009\F249.21\11
中文摘要
本文的主旨是研究中國勞動力供求的變化。中國勞動力的供求始終保持不平衡的態勢,這種不平衡表現在我國在上個世紀末面臨巨大“民工潮”的衝擊,而近年來許多地區和行業卻出現“民工荒”。因此,分析我國勞動力供求變化的趨勢和原因,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對於發揮現階段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從勞動力供求的總量變化、結構變化入手,著重分析了1978年以後我國勞動力供求結構變化的原因;接著從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入手,分析由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所產生的經濟效應、所帶來的勞動力供求的變化;然後運用實證分析方法,從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兩個角度出發,分析我國勞動力在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供給時間以及就業方面所發生波動的趨勢、原因;最後歸納出主要的結論與政策含義。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供求總量發生了階段性變化,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也在加大。本文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從產業上看,勞動力已經由以前集中的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而且這種轉移的趨勢會逐步加強;從行業上看,勞動力目前正向製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上轉移;從地區上看,勞動力目前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特別是東南部地區成為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選擇區域。 在對影響勞動力供求的基本因素即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分析中,本文重點討論了由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帶來的勞動力供求的變動,這些變動雖然加大了勞動力供求矛盾,但是也為中國能否利用“人口紅利”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紅利”勢必會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國要採取措施確保“人口紅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發展戰略,確保中國新的競爭優勢。 在對勞動力供給變化的具體分析上,本文從勞動力參與率與勞動力供給時間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實證分析發現,1978年以來我國勞動力參與率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但是進入到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勞動力參與率開始下降。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巨觀經濟形勢、失業、教育狀況以及勞動者生活水平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工資的緩慢上升,我國勞動力供給時間呈不斷上揚態勢。不過我國勞動者收入水平仍然相對偏低,勞動力供給(時間)曲線尚未出現向後彎曲的態勢。從長遠來看,由於工資的變化、就業制度健全、勞動者自身生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勞動力供給時間會逐步下降。 1978年後,我國的就業彈性在不停地波動,但是就業人數呈緩慢上升態勢。這種變化與工資變動、經濟成長、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有著密切的聯繫。從長期來看,為了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在“人口紅利”尚未消失之前,為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就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試圖在以下三點上有所創新:第一,從總量與結構兩個方面來考察勞動力供求的變化。從現有的文獻來看,許多學者在對勞動力供求的分析中,往往將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混為一談,於是引發對目前中國勞動力是否處於“劉易斯拐點”的爭議。因此對勞動力供求總量與供求結構的分別研究,對於把握我國勞動力供求的未來走勢,針對勞動力供求出現的矛盾,特別是結構矛盾制定相關政策是很有必要的。第二,注重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引發的勞動力供求變化的分析。由於以往關於勞動力供求分析往往從靜態方面入手,這對全面研究勞動力供求變化帶來了一定的局限,只有將勞動力供求的研究視角由以往關注的對人口增長、人口規模的變化轉向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分析,才能深刻剖析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勞動力供求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從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供給時間、就業三個方面對勞動力供求變化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