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中文名: 中國動畫先驅
別名: 中國動畫奠基人
版本: 實驗動畫人偶動畫的製作過程
發行時間: 2004年
地區: 大陸
對白語言: 國語
文字語言: 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萬籟鳴、萬古蟾
《大鬧畫室》(1926)中國首部動畫
《駱駝獻舞》(1935)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
《鐵扇公主》(1940)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
萬古蟾1958年攝製具有民間剪紙風格的《豬八戒吃西瓜》是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影片,之後陸續有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萬古蟾和他的創作夥伴們汲取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使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銀幕上傳達出各自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靈活潑。
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
陳波兒
1946年她受派前往參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創建工作,任“東影”中共總支書記兼藝術處處長。1947年主持拍攝了《民主東北》17輯,其中收輯了由她編寫的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並領導攝製了第一部卡通片《瓮中捉鱉》。1950年,在她的倡議下建立了中國第一所電影藝術幹部學校,即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
特偉
中國美術片導演。將中國動畫從學習模仿他國動畫的模式中帶出,水墨卡通片的創造者之一。廣東中山人。特偉原名盛松。生於上海。肄業於上海尚賢中學。1935年後曾專門從事國際時事漫畫工作。1941年由重慶至香港,參與組織新美術會,為《華商報》編輯《新美術周刊》。同時出版《特偉諷刺畫集》和《風雲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內地,在桂林、重慶等地參與舉辦《香港的受難》畫展。1944年在雲南參加抗敵演劇第五隊。1945年後在雲南任中學教師。1947年再度去香港,參與組織人間畫會,同時在《民眾周刊》上連載長篇漫畫《大獨裁者》。1949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負責組建美術片組。1950年該組遷至上海,並於1957年建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廠長 。他的代表作是《好朋友》、《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和《金猴降妖》等。其中《驕傲的將軍》是中國美術片民族化的開端;而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則開闢了一種新的美術片樣式,於1961年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4年獲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卡通片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獲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國際兒童和青年節二等獎;《牧笛》1979年獲丹麥顧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金猴降妖》1986年獲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1989年獲美國第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故事片一等獎;水墨卡通片《山水情》於1988年獲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廣播電影電視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一屆莫斯科國際少年兒童電影節勇與美獎,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為表彰其美術電影藝術創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虞哲光
1950年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技師和導演,相繼編導的木偶片有《東郭先生》、《打獵記》、《胖嫂回娘家》、《三隻蝴蝶》和《紅色信號》等。1962年,他和章超群等合作,將民間著名布袋木偶藝術家楊勝的精湛的掌上藝術,拍攝成舞台紀錄片《掌中戲》,飲譽國內外。 1960年,他結合木偶片、剪紙片的藝術特色,吸取了這些片種的拍攝原理,終於創造出美術電影中又一新品種——摺紙片。這個片種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特別適合於學齡前兒童所接受。他先後編導製作的摺紙片有《聰明的鴨子》、《大白菜》、《湖上歌舞》、《三隻狼》、《小鴨呷呷》等5部,都受到小觀眾的熱烈歡迎。虞哲光根據自己在五十多年的創作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木偶、皮影藝術的經驗,編寫了《木偶戲藝術》和《皮影戲藝術》。
錢家駿
錢家駿(1916.11.26- ),原名雲林、田丁。美術電影導演。江蘇吳江人。1935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曾任重慶教育電影畫片社社長、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教授、香港南國動畫學院校董、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兼美工股股長、建國後,歷任專科學校、北京電影校、上海電學校教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術設計、導演、總技師。導演的美術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1956年獲第八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展覽獎狀。《一幅僮錦》1960年獲第十二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4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擔任技術指導的卡通片有《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
靳夕
我國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與日本的川本喜八郎都在50年代師從捷克斯洛伐克偶片大師伊利・唐卡Jiri Trnka。靳夕1953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靳夕的代表作《孔雀公主》根據傣族敘事詩《召樹屯》改編創作,影片製作精緻,再現了西雙版納美麗的湖光山色和傣族人民的生活風貌。《神筆馬良》於1956年獲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娛片一等獎、第一屆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一等獎、第一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片獎;1957年獲第二屆華沙國際兒童電影節木偶片特別優秀獎、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國際電影節獎狀。
阿達
中國美術片創作家、漫畫家。本名徐景達,祖籍江蘇崑山。自由喜愛卡通片,中學時代對漫畫發生興趣。1951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班,1952年轉入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班。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後為30多部影片繪景、設計、導演。“文化大革命”後他和林文肖合作導演的《畫廊一夜》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全片無對話,畫面與音樂高度結合,取得較高的藝術效果。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3屆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美術片獎。參與執導的《哪吒鬧海》、《蝴蝶泉》。1980年他導演的《三個和尚》獲當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1屆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美術片獎;還先後在丹麥第四屆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獲得銀質獎、第三十二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第六屆葡萄牙國際動畫節C組頭獎、第二屆羅馬西亞國際電影節獲特別獎。1983年導演的《三十六個字》在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上獲教育片獎。他曾被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漫畫學會會長、國際動畫協會理事。
錢運達
錢運達(1929- )美術電影導演。江蘇江都人。1950年畢業於中南文藝學院美術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藝美術學院學習。1959年回國。1960年後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設計、副導演、導演。合作導演的剪紙片《金色的海螺》1964年獲第三屆印度尼西亞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卡通片《草原英雄小姐妹》1980年獲第二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三等獎。
胡進慶
胡進慶 (1936.3—) 中國美術片導演,生於江蘇常州。 擅長剪紙、動畫美術。1953年於北京電影學校動畫畢業,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後,任造型、動作設計。參加過35部影片的攝製。1963年,任導演兼動作設計。他導演的10部影片備具特色。其中,剪紙片《鷸蚌相爭》 、《淘氣的金絲猴》、《草人》三部影片都榮獲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鷸蚌相爭》還在國際電上連獲四次獎。胡進慶對剪紙片發展有著較大貢獻。早期他和著名導演萬古蟾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其後又,試製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從而攝製成水墨風格的剪紙片。在《草人》一片中了羽毛工藝畫的特點,該片1985年獲廣播電視部的優秀影片獎,並獲“金雞獎”提名。擔任造型兼動作設計在國際上獲獎的美術片有《漁童》、《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等。他編導的8部剪紙片先後21次在國內外獲獎。主要作品有:剪紙片《葫蘆兄弟》、《漁童》、《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酷蚌相爭》等。曾獲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等。
戴鐵郎
原籍廣東惠陽,1930年生於新加坡,1940年回國,195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1957年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在30餘部美術片中擔任動畫設計。其中《小蝌蚪找媽媽》獲1961瑞士第1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法國1962年第4屆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兒童片獎、法國1964年第1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南斯拉夫1978年第3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法國1981年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屆國際兒童青年節二等獎;《牧笛》獲1981年丹麥第3屆歐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銀質獎;《我的朋友小海豚》獲1982年義大利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總統銀質獎;系列片《黑貓警長》獲廣電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中國著名卡通片藝術家和一級導演,代表作《黑貓警長》。現任國際動畫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動畫學會理事以及中央電視台動畫部藝術顧問,享受國務院終身制待遇。曾參加與擔任了《黑貓警長》、《牧笛》、《小蝌蚪找媽媽》、《草原英雄小姐妹》、《九色鹿》、《森林、小鳥和我》等幾十餘部作品的人物設計、原動畫設計導演和總導演。
以上資料整理韓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