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於志鈞先生是有六十多年武齡的現代知識分子,嫻中華武術技擊,通《易》理。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還傳統武術以本來面目,以區別於所謂的“現代武術”,力圖喚醒人們保護中國傳統武術的意識。全書採用大量的史料,大膽利用民間傳說、野史、逸事中關於傳統武術的記述,如三皇五帝、達摩、張三豐等,結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兵家的兵形說、中醫的經絡學說、道家的吐納導引術和《易經》“一分為二”的辯證統一規律,追溯了中國傳統劍術、槍術、拳術、刀術和棍術的發展變遷史;並對武術史上的一些存疑問題,如少林和武當兩大宗派的源流、太極拳的創始窨是誰等問題都作了詳細考證。全書有大量精美的圖片,如三十三劍俠圖、十八羅漢手、三十二勢長拳、桓侯八槍等,充分發展了作為中華文明瑰寶的中國傳統的發展和變遷。
作者介紹
於志鈞,1931年生,吉林市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教授。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少年時喜歡武術,1940年開始學習武術,拜我國著名形意拳家劉自久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1950年拜我國著名太極拳家吳圖南先生為師,學習太極拳,深得圖南先生真傳。1997年12月應台灣“中國國術總會中華太極拳委員會”暨台北市中華太極館邀請,赴台進行太極拳學術交流和講學,獲得台灣太極拳界的高度評價。於志鈞先生文武兼修,尤其在中國武術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頗豐,太極拳著作有:《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推手正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套用》、《太極推手修煉》、《太極劍技擊大觀》、《太極拳源流考訂》等。
相關介紹
逝去的武林--於志鈞的武術生涯
◎ 孟靜 2007-07-12
在於志鈞看來,武術隊追求高難新美,是一種體操,打旋子、劈叉,在技擊的有效性上還不如京劇演員。“三年把式不如當年戲子,武術隊是閉眼打套路,唱戲是睜眼練精神。”
一個業餘武人的武術生涯
1931年出生的於志鈞是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退休教授,他曾經師從活到百歲高齡的太極拳大師吳圖南,武術不是他的正式工作,60多年來完全憑興趣支撐到今天。他的武術啟蒙同樣源於武俠小說,描寫收復台灣的《三俠劍》和講述他家鄉松花江故事的《荒江女俠》,讓9歲的小學生於志鈞開始學拳術。學了一年,他依然打不過同學,知道師傅不中用。於是,他又尋了“奉天三老”之一楊俊卿的徒弟劉自久做老師,主攻形意拳和搓腳翻子。搓腳翻子是兩門功夫,搓腳是腿功,和跆拳道的基本步伐差不多,陳中拿奧運會冠軍的最後那兩下就是搓腳,翻子是手功。於志鈞練在火成岩的山上練九轉鴛鴦腳,每個月踢碎一雙鞋,父母禁止他再練這敗家玩意兒。他很快就能把地一搓一個坑,打得同學鬼哭狼嚎。搓腳是暴打暴上的外家功,師傅又教他斯文的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國時“代表著實戰的最高水平”(《1934年的求武紀事--逝去的武林》)。正因為有10年形意拳的根基,於志鈞才能在考上清華後拜吳圖南為師。
“解放前的武術就是打架,三教九流,很多土匪學武。”亂世出豪傑,孫中山、馮玉祥鼓勵習武;解放後,國家有意取消武術的技擊性,提高表演性,使武術變為“武舞”。在於志鈞看來,武術隊追求高難新美,是一種體操,打旋子、劈叉,在技擊的有效性上還不如京劇演員。“三年把式不如當年戲子,武術隊是閉眼打套路,唱戲是睜眼練精神。”“西方徒手技擊如拳擊,崇尚強者哲學;中國武術的特點是用智慧以弱勝強,一個武術高手應該看起來非常平凡,出手驚人。”這也是小說里渲染的“光華內斂”。不過,無論霍元甲還是黃飛鴻,照片上看都是土佬一位,正符合高手的形象要求。去年在俄羅斯教功夫時,一個塊頭很大的記者請於志鈞參觀自己的射箭場,他自己先命中靶心,然後請於拉一張硬弓。於志鈞承認自己拉不開,一路都在想怎么把面子找補回來。落座後,於志鈞說:“武術不講究使力氣,我能讓你怎么都打不到我,還能把你摔出去,你信不信?”那俄羅斯記者果然上前試,結果當著眾人被貼在牆上,當場決定要為他寫報導吹噓中國武學博大精深。
於志鈞說他的師爺楊永慰一搭他的手,令他半身麻木。《逝去的武林》也講過,能用形意中的劈掌勁把人“釘”在地上幾秒,完全不能移動。口說無憑,我也很想試試這種滋味,他說:“如果你是男人,我可以讓你摔出窗外。”在我的要求下,他同意小試一下。他指著我身後幾米的一把椅子說:“我讓你每次都坐進那把椅子裡,你來用力推我。”我試了N次,無論發力或是不用力,他一放一收,我就莫明其妙地恰好跌坐在椅子裡。如果他收放很快,我會感覺不到力道的存在就坐進去了。但這個前提是,他一定要正面對著進攻者,用雙手格住對方,圈成一個圓,化解力道,如果把後背留給別人,等於自取滅亡。
於志鈞講了其中原理,“有沒有武學奇才?有,就是能打通關節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腰。你看大黃蜂,最細最脆弱的部分是腰,人也同樣。腰把人分為上下兩截,既承上啟下,又封閉了上下。你擊出的力量通過腰傳到手上,這就要求腰必須是鬆弛的;別人向你發力,你的身體只是載體,'物來杵我,我不著物’,讓他沒著力點,要把力傳到地上,也要藉助腰部傳導”。有一次他在公園和一個名師子弟練推手,對方使勁拱他,沒拱動。過了一周又見面,那人說躺了一星期,腰疼。他說:“你的勁憋在腰上了。”所謂借力打力,就是在對方的力上加一點自己的力,還給對方。但是十個武人中只有一個能領悟。至於打通任督二脈,是一種健身,可以通經絡,加強氣血循環,打通的人也有,卻成不了絕世高手。
武俠的消亡
歷經各次運動和時代變遷,對於大多數民間習武者,練武早已失去了實用性,門派只在小說中存在,天橋也不需要有人表演“胸口碎大石”。想當年,張寶忠能貼著身子耍40公斤的大刀,伍宇湘也能使40斤鐵槍。幾年前,還有學生跟隨於志鈞學習,他還為東北老家的學生出過路費,現在,即便是他的子女,也不願盡孝道看一眼他的桓侯八槍和太極劍。“武術是要言傳身教的,老師傅們死了,這個拳種也就沒了。”實際上,已經有無數的武功消失了,它們真的存在過,並非全然小說家的胡編。
上世紀30年代,於志鈞的師伯去關內辦事。投宿一家旅店,看見店主娘兒倆練功,他就和女兒過了幾招,對方的身手渾如鬼魅,當時不覺得怎樣,第二天早起渾身都是青紫的掐痕。於是他留了下來,當上倒插門女婿,學了這套不傳外人的鬼拳。於志鈞聽到這個故事後,四處尋訪師伯及其後人,但不知所蹤。80年代中國武術研究院搞了一次普查,沒有人見過這個拳種,自此湮滅。最廣為人知的太極拳,人人知道是張三豐所創,唯一的史料依據是明末學者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的首段:“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自此,武學分為內家、外家,並在理論上認為練到極致的內家應該高過外家。可張三豐的內功究竟有多高?太極以柔克剛的哲學是不是由他融會到武學中,沒有有力的旁證。後起的太極派系,陳氏、楊氏……沒有一家能拿出比黃宗羲更可靠的史料證實太極拳是自家所創。台灣地區的一些武術人士認為,真正的太極拳已經在內地失傳,所以邀請內地名家只講學,不交流推手。
內家是否就比外家高明?少林是外家剛猛一路,《易筋經》就是外家秘籍,內家講究以弱勝強,用意念導氣,西方解剖學不承認這種理論。於志鈞說:以他個人的經驗,帶氣和不帶氣是不一樣。練外家功的基本過招是槓胳膊,幾輪下來,胳膊紅腫,如果帶氣,就能起保護作用。天橋過去的銀槍刺喉是同樣原理,槍頭是經過處理的圓槍頭,但普通人一戳也有生命危險,必須是練過氣的人。橫練功夫里最神的金鐘罩,傳說中刀槍不入,於志鈞見過一個被開刃後的刀砍後只留下白印的人,但沒有人能應付有血槽的劍刺。他說:“血液對力有一個阻擋作用,血槽給血一個出口,什麼樣的高人也抵擋不了。”
“俠以武犯禁”,在法制不健全的社會裡,遊俠要替天行道,行的無非是他以為的正道。有一次於志鈞看到一個小流氓抽兩個中學生的嘴巴,沒人管,他上去把小流氓反關節扣在地上,嚇唬說:“今天我廢了你,一抖摟你關節全碎了。”小流氓哭著說:“爺爺饒命。”周圍一堆看熱鬧的。他說:“其實我怎么敢傷他?傷他我就違法了。”武功在現代社會頂多防身健體,並不會獲得成就感。李連杰曾向吳圖南遞過拜師帖,拍完戲也就不了了之。金庸最得意的是他提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概念,並把它作為自己武俠世界的終極命題。
在於志鈞看來,反映了真正武俠世界的是一本名為《雍正劍俠圖》的書,由上世紀20年代的天津評書藝人常傑淼編纂,“作者是真正的練家子,他所說的劍法拳法都存在過”。
目錄
書名
著作權
前言
目錄
序
自序
前言
卷一 武術的起源
第一節 武術起源於人獸相搏嗎?
第二節 武術起源於戰爭嗎?
第三節 “角牴”是武術嗎?
第四節 “武舞”是武術嗎?
第五節 俠以武犯禁
卷二 中國傳統武術理論之源——《易經》
第一節 《易經》的基本知識
一、卦和爻
二、八卦圖
三、打開易經的鑰匙——《易傳》
四、占筮的方法
第二節 《易經》對宇宙的認識論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哲理
一、太極學說
二、天人合一
三、大、小周天
第三節 傳統武術的技擊理論建立在《易經》的對立統一變化規律上
一、乾坤成列
二、剛柔相摩
三、剛柔相推
四、動靜有常
第四節 通往神明之路
一、何謂“神明”?
二、高超、高雅、高尚
三、感而遂通
四、神而明之
第五節 《易》無止境
卷三 春秋、戰國——武術的發展成熟時期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為武術提供了合乎需要的兵器和使用技術
一、銅兵器
二、作戰形式和兵器的進步
三、戰爭為民間技擊提供了武器選擇
四、矛(槍)、劍、刀轉入民間出現了槍、劍、刀術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為傳統武術理論奠定了基礎
一、老子的剛柔論
二、兵家的形勢論
三、儒家的中庸之道
四、中醫的經絡學說
五、養生家的吐納之法和導引之術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進步為傳統武術提供了發展的社會空間
一、刺客
二、遊俠
第四節 春秋、戰國時期劍術已趨完善
一、青銅劍的劍術
二、鐵質劍的劍術
卷四 華夏劍文化
第一節 劍器
一、制劍家歐冶子、干將和相劍家薛燭、風鬍子
二、中國歷代劍器的變遷
第二節 劍術史
一、劍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春秋、戰國時期
二、劍術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兩漢、三國、魏晉時期
三、劍術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唐、宋時期
四、明、清時期的劍術發展
第三節 劍的藝術升華
一、劍中有詩
二、劍中有書(書法)
三、劍中有畫
四、劍中舞
五、舞中歌
卷五 中國傳統槍術史
第一節 槍的發展
第二節 大槍和花槍
一、槍為諸器之王
二、戰場與游場
第三節 諸家槍法
一、楊家槍法(宋·梨花槍法)
二、吳殳槍法(明·峨眉槍法)
三、萇家槍法(清·桓侯八槍)
四、太極槍法
卷六 中國傳統拳術史(上)
第一節 從拳術概念談起
一、唐代以前習劍不習拳
二、尚力非拳
三、形成中國拳術用了四千年
四、中國傳統拳術的理論支柱
五、中國傳統拳術的技法
第二節 少林派拳術史
一、從達摩一葦渡江談起
二、有沒有少林拳派?
三、少林拳派的創始人是誰?
四、少林拳派的傳承
五、少林派拳術的理論
六、少林拳基本拳法
七、三十二勢長拳
八、其他重要拳種
九、少林派武術戰例
卷六 中國傳統拳術史(中)
第三節 武當派內家拳術史
一、內家拳的來龍去脈 二、張三豐是元末明初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三、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一文引出內外、兩家和少林、武當兩大武術宗派
四、武當內家拳的劃時代意義
五、武當內家拳的特點
六、內家拳大家逸事
七、對張三豐的崇拜是武當派武術發展的必然
卷六 中國傳統拳術史(下)
第四節 太極拳
一、應該給太極拳下一個定義
二、太極拳是什麼時代出現的?
三、王宗岳《太極拳論》的經典地位
四、太極拳之源流
五、太極拳的成拳階段
六、太極拳必須尋找一位崇拜偶像
七、王宗岳《太極拳論》是一篇拳論
八、三世七太極拳論
第五節 形意拳史
一、形意拳的近代傳承大系
二、形意拳的特點
三、形意拳的理論
第六節 八卦掌史
第七節 通臂拳史
一、通臂拳的源流
二、長拳、通臂拳與通背拳
卷七 中國傳統刀術史
第一節 刀術之沿革
一、刀
二、刀術
第二節 明代單刀法勢
一、倭刀法傳入中國
二、程宗猷《單刀法選》
第三節 拳法門戶興起,刀術列入門戶之中
一、太極刀
二、攔刀、形刀、武侯刀
三、苗刀
四、其他刀法
五、刀客
卷八 中國傳統棍術史
第一節 棍術之沿革
第二節少林棍法
一、俞大猷《劍經》
二、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
第三節 近代棍術花法化
卷九 傳統武術的神明之境——返璞歸真
第一節 何謂神明之境?
第二節 神仙之傳
一、葛洪
二、呂洞賓
三、陳摶
四、許宣平
五、張三豐
結束語:長曲終有盡 此藝無絕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