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重慶夏季時間8月15日晨7時(即台北時間晨7時),四國政府在各自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同時宣布接受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當時的國民政府於第二天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從1946年把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曾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了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
節日介紹
法定節日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0號《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布,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布)中發布的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這是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抗日戰爭紀念日。
“七七”抗戰紀念日(每年7月7日)
為紀念國恥七七事變的發生設立。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
“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
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用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
“九一八”紀念日(每年9月18日)
為銘記國恥九一八事變而設立。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其他節日
“八一五”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年8月15日)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曾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表《政務院規定九月三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了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
過去,在很長的時間裡,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往往把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的第二天――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連政府部門也曾在1949年12月23日的相關通告中發生失誤。應確定的是,法定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9月3日,而不是8月15日。
另外,中國香港規定抗日戰爭紀念日為8月15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2007年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龍子明9日曾提案建議,將每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為法定節日“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紀念日”。
對日抗戰勝利日(每年9月3日)
中國台灣所規定的節日,與大陸的“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為同一天。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務大臣重光葵及軍方代表、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列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字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華民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籤字確認。9月9日,日本於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國民政府鏇規定自9月3日起放假三天,舉國歡慶。並通過決議,規定從次年開始,每年的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來台灣當局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於1955年起將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
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應當銘記那段歷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衊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誌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1937年7月7日,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以北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日軍當即炮轟宛平縣城和蘆溝橋。中國駐軍第29軍官兵奮起反抗,擊退日軍數次進攻。7月7日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序幕。史稱"七七事變"或"蘆溝橋事變"。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並未向武裝部隊發布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此段時間,由於日軍的敢死隊出動,導致蘇聯傷亡頗為慘重。戰事直到8月23日蘇軍占領旅順港口才真正結束。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籤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中國人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
紀念意義
1945年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日子。全面的歷史將對後人起到更好的教育,愛國主義將回到它本身的含義。當前中日關係正處於近年來的最底點,日本右翼不斷挑起是非,並在日本政府影響力越來越大,官方的對立到了最近年來最強,而民間的對立情緒也放大到最大,日本一次次在兩岸事務和歷史問題上刺激著中國人民的神經,民間反日情緒越演越烈,這一切,都將影響到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政府應該此,告訴年輕人一部完整的抗戰史,以史為鑑,立足長遠,為真正富民強國制定一套歷史教育體系,發奮圖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
紀念活動
瀋陽市在9月18日有紀念活動,汽笛長鳴;12月13日,南京也全市拉響警報。但這些都是地方性而不是全國性的活動。 2003年九一八紀念日前夕,中國各界人士聯名發出呼籲:在每年的9月18日和8月15日,舉行國家級紀念大會;每年的9月18日,全國大中城市鳴響警報3分鐘,下半旗;每年8月15日,全國舉行慶祝活動。參加聯名呼籲的285名各界人士中,包括中國史學會原會長戴逸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教授等知名學者,也包括馮錦華(中國大陸首次保釣行動總聯絡人)、李秀英(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耿諄(日本花岡勞工暴動領導人),以及抗日烈士後代和普通百姓等。
在2002年和2003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上,也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議在抗戰紀念日舉行全國規模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