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是由陳曦編著,科學出版社於2008年6月出版發行的書籍,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同時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和方法,用數字重現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的演變過程,深入研究了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自然和人為驅動力。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同時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和方法,用數字重現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的演變過程,深入研究了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自然和人為驅動力,探討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對河流水文、湖泊、植被、土壤、地下水、景觀、城市等的生態效應,建立了動態演變等多種模型。同時對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時空差異問題進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對家庭承包、租賃、土地入股等土地利用模式與大規模農場經營模式進行了深刻地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篇共15章。全書套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方法、歷次土地資源普查數據和社會經濟分析,並結合實地調查、研究,重建了新疆近50年來不同空間尺度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數字序列,深入揭示了乾旱區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及其變化過程,分析了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機制,進而揭示了我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規律及其主要驅動因子和控制因子的耦合規律,為乾旱區生態恢復、環境調控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圖文並茂,資料豐富,具有較多創新點。可供從事資源、環境、土地利用,以及自然地理、區域規劃等領域的科研、教學有關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前言

上篇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乾旱區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第二節 國內外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研究現狀

第三節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研究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過程
第一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數據提取與野外驗證和精度分析

第二節 資料庫的建立及數據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50年來新疆的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過程
第一節 20世紀60年代新疆的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實況

第二節 21世紀初(2000年)新疆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實況

第三節 新疆近50年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動態分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中國乾旱區經濟快速發展區域的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第一節 經濟快速發展區域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20世紀(60年代)、21世紀初(2000年)天山北坡的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第三節 發展趨勢分析

第四節 天山北坡主要環境問題及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中國極端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第一節 極端乾旱區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20世紀60年代、21世紀初(2000年)塔里木河幹流的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第三節 發展趨勢分析

第四節 塔里木河幹流主要環境問題及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下篇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效應

第六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
第一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河流水文效應

第二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湖泊水文效應

第三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地下水效應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土壤效應
第一節綠洲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土壤效應

第二節 三工河流域綠洲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土壤效應

第三節 乾旱區綠洲-荒漠過渡帶的土壤特徵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對植被的影響
第一節 新疆植被變化概述

第二節 典型流域植被變化規律

第三節 土地利用格局與植被變化

第四節 lucc驅動下的地下水與植被變化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九章 中國乾旱區城鎮化對區域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影響
第一節 烏魯木齊——中國乾旱區的大城市

第二節 奎屯——中國乾旱區的新興城市

參考文獻

第十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沙漠化問題
第一節 沙漠化和沙漠化土地

第二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沙漠化效應

第三節 沙漠化對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的影響

第四節 適應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沙漠化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第一節 土壤鹽漬化

第二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過程中的土壤鹽漬化

第三節 土壤鹽漬化對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中國乾旱區綠洲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力及其動態模擬
第一節 流域綠洲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及其變化過程

第二節 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的驅動力分析

第三節 三工河流域綠洲土地利用變化需求模擬

第四節 土地利用時空變化過程的動態模擬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綠洲的穩定性
第一節 綠洲穩定性的內涵

第二節 斑塊尺度綠洲的穩定性

第三節 景觀尺度綠洲的穩定性

第四節 區域尺度綠洲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中國乾旱區典型流域可持續發展模式
第一節 天山北坡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節 天山南坡博斯騰湖流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結語
第一節 中國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基本規律

第二節 乾旱區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展望

後記

書摘

第一章 緒論

乾旱區的概念首先出現在氣候學上,是指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並因此而乾旱缺少水分的區域。《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中“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是指年降水量與潛在蒸發量之比在0.05~0.65的地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是指乾燥度]1.5的區域,其中乾燥度在1.5~2.0為半乾旱區,2.0~4.0為乾旱區,]4.0為極乾旱區。與之相對應,半乾旱是指乾草原、乾旱指荒漠草原、極端乾旱指荒漠景觀區(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1959)。造成上述區域乾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氣環流、海陸分布以及大地貌格局的共同作用。

第一節 中國乾旱區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1.1 乾旱與乾旱區

乾旱實質上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系統問的水分平衡問題。乾旱是一個地區在足夠長的時期內,無降水或降水嚴重不足,導致土壤因蒸散而水分虧缺,河川流量急劇減少,從而破壞了生物和人類的正常生活。

已經有人提出,1910~1950年落基山以東的大平原上的乾旱,是由於東南方的高壓持久存在和風暴路徑向北移動所引起。蘇丹諾一薩赫勒(sudano—Sahelian)地區的持續乾旱,可能是亞速爾高壓東移加強、北大西洋東部海面溫度較低以及環極渦旋擴展等原因引起。應該指出,最嚴重的和長時期的乾旱,必然是由多種氣候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報刊上人們常見到這樣的說法:“乾旱是世界上普遍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乾旱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這種把乾旱與旱災混為一談的提法是不恰當的。“乾旱”與“旱災”不同,乾旱氣候與乾旱災害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乾旱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有可能釀成旱災,但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乾旱,不僅僅只造成旱災這樣一種後果,而且在某種條件下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益處。乾旱條件下,太陽輻射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農作物病蟲害少、產量高、品質好。在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乾旱地區的農業將優於多雨地區。另外,作為乾旱後果的旱災,也並不單單只受乾旱一個因素制約。如不同土壤、地下水位、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其旱災的有無或輕重都不相同。乾旱與旱災之間的因與果關係並非完全一一對應,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