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和戲院是京戲劇院中名副其實的“老字號”。200多年的歷史中,無數京劇名家紛紛在此登台獻藝。國粹京劇的藝術精華讓人如痴如醉。古香古色的三輪“的士”讓人“足下生風”。
地理位置
位於北京聞名遐邇的大柵欄文化街內
歷史沿革
中和戲院創建於清末,舊稱“中和園”。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長期在這裡演戲。1938年尚小雲創建榮春社後,也長期在這裡演出。1931年9月18日晚上,藝術大師梅蘭芳在這裡演出他的拿手好戲《宇宙鋒》,張學良出席觀看,演到半截,副官來到張學良身邊耳語,張學良神色緊張,匆匆退席。當時梅蘭芳也覺察到台下觀眾忽然走了一片,不知何故,第二天看報才知道是夜裡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發生了“九·一八”事變。
中和戲院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戲台坐西朝東,寬13米,高15米,深9米。台口高1米,寬6米,台唇呈半圓形。上場門和下場門分別懸掛"出將""入相"匾額。有1000多個座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進京,首先在中和園、正乙祠戲樓、廣德樓戲園演出。同治、光緒年間,譚鑫培、王瑤卿、王長林三位京劇名家曾在中和園合演《打漁殺家》,時稱"珠聯璧合之絕唱"。民國初期坤伶劉喜奎、金鋼鑽、小香水在此演出河北梆子。梅蘭芳新排《鳳還巢》於1928年在中和園首演。中和園曾為程硯秋、俞振飛、王少樓、哈寶山等的固定演出場所。
1949年改名中和戲院。戲曲團體多以中和戲院為演出場所。1951年新戲曲研究會成立,會址設在中和戲院。京劇演員譚富英、楊寶森、李萬春,河北梆子演員李桂雲,評劇演員小白玉霜等定期在中和戲院演出。1979年重修後屬北京京劇院。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榮等曾在此演出《十老安劉》、《群英會》、《趙氏孤兒》等劇目。
現狀
中和戲院的老樓淹沒在小飯店鱗次櫛比的霓虹中,顯得格外破舊冷清。如今的舊戲院仍未拆除,被木板釘上的售票口很難看出當年紅極一時的影子。曾經為京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中和戲院,不僅沒有了火爆的京劇演出,甚至連劇場也面目全非,二樓觀眾席被封閉,僅靠門臉出租開飯館、電子遊戲、檯球廳和放錄像維持生計,加上前門地區交通不便,1994年開始已無正式演出,面臨無以為繼的尷尬局面。
復建
剛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人文北京發展建設規劃》提出,今後五年將使北京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居全國前列並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在全國率先建成完備發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目標。文藝活動方面,《規劃》指出要“恢復中和戲院、廣和劇場、吉祥戲院和西單劇場等老字號演出場所的功能”。這四個劇場曾分別坐落在中心城區的大柵欄、前門、王府井、西單地區,曾是北京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報,未來修繕完畢的中和戲院初步規劃了兩個小劇場,屆時將進行京劇、曲藝等傳統藝術形式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