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洛陽建設綱要

——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市。 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3. 加快城鄉社會事業發展2.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精神,落實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部署,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有擔當,譜寫福民強市新篇章”的大局要求,根據《指導意見》、《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綱要》和《洛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檔案精神,特制定本綱要。

一、背景及意義

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河南省委、省政府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提出以河南為主體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並於2010年發布了《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 2011年 9月 29日 ,國務院下發了《指導意見》,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對於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省九次黨代會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精神,對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2012年1月,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綱要》,新綱要根據《指導意見》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對原綱要進行了修改,在發展思路上有新的提升,具體內容上有重要拓展,為制定《中原經濟區洛陽建設綱要》提供了思想理論指導和規劃政策依據。
洛陽是中原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資源、較強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天下之中”的區位優勢以及通貫四方的交通條件,制訂和實施《中原經濟區洛陽建設綱要》是緊緊抓住國家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區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和核心帶動作用的需要;是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引領和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建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市的需要;是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振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特色明顯的新型工業化城市的需要;是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傳承弘揚河洛文化,提升我市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美譽度、影響力的需要;是藉機借勢借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實現福民強市總目標的需要。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福民強市”總目標,探索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建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市。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切實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務實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作用,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調整,著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促進文化發展繁榮,著力構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老工業基地轉型振興、河洛文化傳承弘揚兩大品牌,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城市和文化旅遊龍頭城市,爭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有更大擔當、更大作為。

(二)戰略定位

——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市。
——特色明顯的新型工業化城市。
——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城市。
——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

(三)發展目標

發展總體目標為“福民強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將洛陽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名副其實的副中心城市、與中部地區省會城市比肩發展的經濟強市和重要經濟成長板塊。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不斷滿足民眾的生活富裕新要求、精神愉悅新追求、安定安全新期盼、環境友好新希冀,提高民眾幸福感指數。具體分兩步走:
“十二五”跨越發展:到2015年,在綜合競爭力、科教文化發展水平、社會和諧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全面走在中原經濟區前列,進一步提升在中原經濟區中的競爭力與輻射帶動力。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三化”發展協調性顯著提升。
——文化教育科技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
十年實現崛起:到2020年,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各項重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走在中部城市前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達到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趨於均等化,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引領城市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板塊。

(四)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協調,把促進“三化”協調發展作為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正確處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的關係,統籌兼顧、互動互促,在發展中求協調,在協調中促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動力,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實現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的有機統一;堅持節約集約,把實現內涵式發展作為基本要求,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確保廣大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改革開放,把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作為強大動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先行先試,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形成有利於“三化”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五)總體布局

按照核心帶動、圈層發展、節點提升、聯動周邊的思路,努力構建開放型、板塊式區域發展格局。
遵循“一中心三板塊五組團四支撐”總體布局,突出增強核心優勢,著力打造板塊增長格局,形成圈層擴散發展態勢。依據“三板塊”空間形態規劃和“文化為魂、水係為韻、牡丹為媒、產城融合、組團發展、生態宜居”的中心城市定位,全力打造中心城區的洛陽新區、洛北老城區、偃師城區向西對接三大板塊,實現南北對應、東西對接、古今輝映、產城融合,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現代化程度、人口承載和社會服務功能、文化傳播和要素集散水平,形成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核心增長板塊。按照向心發展、組團發展、優勢互補、功能共建的要求,加快緊環中心城市的吉利、孟津、新安、宜陽、伊川“五組團”縣(區)與中心城市統籌規劃連結發展,著力打造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和要素輻射功能強、城鎮和產業發展密集、服務中心城市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能力突出的城市集群增長板塊,形成新型城鎮體系的組團發展圈層。按照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理念,發揮汝陽、嵩縣、欒川、洛寧四支撐縣地域廣大、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的比較優勢,積極推進以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資源環境保護為特色的縣域中心城鎮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打造支撐力強的綠色增長板塊,形成中心城市的外圍輻射圈層。加快縣城提升改造和產業集聚區與縣城的融合發展,促進人口大鎮和經濟強鎮發展成為特大鎮或小城市,打造放大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節點。
依託重要交通要道,最佳化空間開發格局。提升洛陽市地區性交通、物流樞紐地位和商務、金融中心功能。以市區為中心,構建市區通往五組團的6條快速通道和市區與五組團之間快速環線,完善境內高速公路體系,形成市區到五組團半小時、到(除欒川以外)其他縣城1小時通達的經濟圈、通勤圈。依託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兩條亞歐大陸橋通道和鄭少洛高速、310國道,打造鄭洛三工業走廊洛陽裝備產業密集帶和市域核心發展軸;依託二廣高速和207國道,打造石化、有色、建材產業密集帶和縱向發展軸;依託洛欒高速、鄭盧高速,打造旅遊產業密集帶和生態經濟發展軸;依託黃河水路通道,打造文化、風光及濕地生態旅遊經濟帶。利用通道聯繫,著力培育特色節點城鎮,形成開放型城鎮網路格局;強化與毗鄰城市的合作聯動、協調發展,特別是加強與鄭州的呼應發展、對接發展、協同發展。全方位深化與三門峽、濟源、焦作、平頂山、南陽的交通一體、產業連結、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同治,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努力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大豫西城市融合發展區,提高在中原經濟區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和與中西部城市群對接互動的中堅作用。

三、戰略任務

堅持中心帶動內涵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按照新型城鎮化的總體布局,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梯次推進縣城、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現組團發展、內涵提升、基點突破,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布局、與周邊對接融合的開放性城鎮體系。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
1. 高標準提升中心城市建設,著力打造“三板塊”核心增長極
2. 加快縣城改造提升,實現“五組團四支撐”內涵式發展
3. 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力支撐新型城鎮化
4. 加快新型農村社區集聚式發展,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調整、提升、融合、倒逼”原則,以產業集聚區建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突出最佳化結構、自主創新、承接轉移、集約集聚和龍頭帶動,改造提升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屬三大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矽光伏、新材料、軸承三大特色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製藥、信息技術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特色產業異軍突起、新興產業蓄勢崛起的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矽光伏及光電產業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促進洛陽製造向洛陽創造的跨越性轉變。至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達到3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達到14000億元。

1.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裝備製造
有色金屬
石油化工

2. 發展壯大特色產業

新材料:
軸承:

3.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節能環保:
信息技術:
新能源汽車:
生物醫藥:

4. 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速度和水平
1. 做大做強旅遊業
2. 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3. 提升生活性服務業
(四)堅持固本強基惠農,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1. 積極推進“三篇文章”一起做
2. 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3.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4.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5.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
(五)大力推進產學研軍融合發展,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城市
1. 大力推進產學研軍融合發展
2.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3. 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4. 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六)傳承弘揚河洛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
1. 打造河洛文化傳承弘揚品牌
2. 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
3. 推進機制創新,繁榮公共文化事業
4. 弘揚“洛陽精神”,鞏固全民思想道德基礎
(七)加強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保障水平
1. 構築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網路
2.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 加快城市配套、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八)推動“兩型”社會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1. 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2.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九)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民眾幸福感指數
1. 加快城鄉社會事業發展
2.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3. 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
4.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1. 加大“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先試力度
2. 推進各重點領域改革
3. 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深入開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動,突出產業鏈條招商、產業集群招商、園區招商和垂直整合一體化招商,不斷拓展外資利用範圍,調整外資利用結構,擴大外資利用規模,實現引資金、引項目和引理念、引人才、引技術、引管理、引機制、引品牌、引市場的有機結合。大力推進項目庫、商情客情庫、政策法規庫、土地儲備和標準化廠房庫、勞動用工及人力資源庫建設,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提高引資項目的質量和洽談成功率。通過重組整合、項目合作等形式,建立健全與央企的長效合作機制。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華人華僑為招商引資及戰略合作重點對象,著力引進有利於拉長產業鏈條、填補產業空白的項目。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主動對接中心城市鄭州,加快推進鄭洛三工業走廊建設,實現協同合作、優勢互補,重點發展機械裝備製造、鋁精深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融合發展,通過“規劃統籌、交通一體、產業互補、旅遊同網、環境同治”,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聯動發展,鞏固洛三濟焦區域在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太原城市群對接互動中的中堅作用。支持吉利區發揮石化優勢,輻射帶動孟津、濟源、焦作,形成國內領先、中西部最大的石化工業基地;支持四支撐縣加強與魯山、南召、西峽、盧氏等縣開展區域合作,構建伏牛山區生態旅遊發展區;支持孟津、吉利、新安加快與孟州、濟源、澠池和山西垣曲的區域旅遊協作共建,形成北部黃河文化旅遊產業風光帶和生態涵養經濟帶。
加強對外經濟合作。著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最佳化出口結構,擴大出口規模,加快培育一批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知名出口品牌,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大力發展勞務合作、對外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貿易。堅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採取直接投資、合資、併購等方式開展跨國經營,建立資源供應基地、生產基地和行銷網路。加快口岸建設, 提升完善航空口岸、鐵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功能,形成豫西地區出入境旅客集散中心和貨櫃進出口集散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市、縣(市、區)領導分級分包落實責任制和部門一把手負總責分塊落實責任制,逐級分解任務;轉變領導方式,多深入、多調研、多運作、多謀劃、多服務、多督導、多現場辦公、多求實求效;完善並強化督查機制和激勵機制,以福民強市目標考評為龍頭,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和辦法,完善績效評估制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建設中原經濟區、振興洛陽的各項工作形成合力,加速推進。

(二)強化攻堅破難

。各級、各部門要把“六加一”攻堅戰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洛陽板塊的主戰略和主戰役,不斷強化、不斷持續、不斷提升。根據發展形勢選擇新的攻堅點和突破口,豐富攻堅內容,創新攻堅方式,細化攻堅措施,強化攻堅效果。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和查找問題,有前瞻性、針對性地制定攻堅策略和方案,不斷提高攻堅水平,使“六加一”攻堅戰成為推動中原經濟區洛陽增長板塊建設的強大力量。

(三)強化項目帶動

。要牢固樹立“項目帶動”的戰略意識,把領導精力、部門責任、基層熱情和區域發展規劃、年度工作思路等集中在項目上,把“六加一”攻堅戰的任務、“一個示範、兩個品牌”打造和所有國家、省賦予的基地、示範試點建設的使命落實到項目上。通過精心高效的項目謀劃、精細紮實的項目運作、堅定有力的項目推動、持續不斷的項目提升,促進更多大項目、好項目的落地。用項目建設帶動改革開放,帶動轉型升級,帶動政府職能作風轉變和運作效能提高,帶動文明城市、和諧社會建設,帶動優越的、富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的形成。

(四)強化環境創優。

加強政府效能建設和作風建設,深入推進“兩轉兩提”,簡化行政審批,提高工作效率。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推行政務公開,強化執法公開,完善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制度,推行公開服務承諾制,堅持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和集體決定製度,增強行政決策的透明度和民眾參與度,增進執法的嚴明性、公正性和廉潔性,提高為民服務的自覺性、規範性和高效性。深入推進環境創優工作,開展“作風轉變年”活動,切實提高各級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親民愛民惠民情懷、求真求實求效意識、負責擔當奉獻精神和公廉果決快捷作風。最佳化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制度,規範引資工作流程,創新行政服務形式。整肅稅費征管秩序,整頓市場秩序,淨化社會環境,努力為企業排憂解難,為項目推進掃清障礙,營造“親商、優商、安商、扶商”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