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高棉、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
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占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占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
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
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一。
介紹
中南半島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樑。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西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多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
地形地貌
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
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乾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千米,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千米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高棉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 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千米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那加與若開山脈海拔3000米,長1100千米,是緬甸與印度、孟加拉國之間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為古代民族遷徙的孔道。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與比勞山脈縱貫緬甸與泰國邊境,山中幾個著名的山口是歷史上緬泰之間行軍作戰的要隘。鑾山、當佩亞法山與桑坎彭山縱貫半島中部,是半島東西兩部分不同景觀的分野。東部的長山山脈(寮國稱富良山脈)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綿延1000多千米,為越、老、柬3國邊境山脈,橫斷山區的隘道為南海岸與內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徑。山間有許多高原,以撣邦、川壙、會芬、甘蒙、波羅芬與多樂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氣候、歷史、民族、交通與農牧業生產等方面均各具獨特意義。
氣候特徵
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一年分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2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
,天氣乾燥少雨。氣候特徵: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係,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
水文
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湧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在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這些大河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後在 越南注入海洋。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名稱來源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中國大陸、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另有抗戰時因“支那”多有歧視的意思,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提議更改中文名為“中南半島”一說),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但是在學術界(特別是地理學和地質學界),“印度支那”一名仍然在繼續使用,如印支構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縮寫“印支”命名的。
自然資源
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礦藏主要有煤、寶石、岩鹽、石油和天然氣。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乾季及雨季較分明,半島上的各國均為農業國家,產柚木,橡膠、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膠和油棕產量居世界首位。
經濟與交通
經濟
呵叻盆地面積廣大,經濟日益開發。大河有伊洛瓦底、薩爾溫、湄南、湄公與紅河等,河谷地區為工農業基地,河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為半島最大的國際河流,水利資源豐富,經濟及交通意義最重要。湖泊以洞里薩湖最大,富農漁之利,有抑制湄公河下游洪泛,減緩三角洲泛濫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調節水庫。
交通
半島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國際航運的要道,交通與戰略意義重要。
農業
中南半島上水稻種植業發達,因此當地的土壤主要是經人類培育改良的水稻土,它經過了生土變熟土,熟土變肥土的過程。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來增加土壤肥力,通過補充熟石灰來中和土壤酸性,通過增加沙子來改變土壤粘重的結構。我國東南地區發展水稻種植業,就是通過這種辦法來改良酸性紅壤的。
另外中南半島的農業發達地區多分布於河流中下游的沖積平原、三角洲上,如湄公河三角洲等。這裡肥沃的沖積土,有利於農業發展。
世界主要的農業區一般都分布於沖積平原和三角洲上,原因之一就是沖積土肥沃。
越南的野心
1975年抗美戰爭結束後,越南又舊事重提,拿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說事,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永久占領寮國與高棉,將其合併到越南的版圖中,實現其地區霸權的野心。1976年12月越共第四次代表大會的決定明確規定了對寮國和高棉兩國政策,這就是所謂“努力維護和發展越南人民和寮國及高棉人民之間的特殊關係”,越南當局在“特殊關係”的旗號下,對寮國、高棉肆無忌憚地推行控制、顛復、侵略和吞併的政策。因此,理所當然地又一次遭到波爾布特柬共的拒絕。
於是從1977年起,越南當局在越柬邊境地區不斷進行軍事挑釁和入侵行動。1977年9月,越軍發動了第一次入侵攻勢,在有的地區深入柬領土達數十千米。1977年12月,發動了第二次攻勢,動用了14個師,入侵高棉東部和西南地區。但遭到高棉波爾布特軍隊的英勇抗擊,被迫撤回。1978年11月,越南同蘇聯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越南得到蘇聯的支持後於1978年12月25日全面發動了侵略高棉戰爭,軍事占領了高棉全境,扶植了韓桑林偽政權。為長期吞併高棉,越南當局從國內抽調大批幹部和骨幹,協助柬偽政府建立各級偽政權和組建武裝力量。並加緊向柬移民,先後約有70萬越南人移入高棉定居。為使侵柬“合法化”,越南先後與柬偽政府簽訂了“友好條約”、“邊界協定”、“航空協定”等。
早在抗美救國戰爭期間,越南就以“援助”、“保衛”的名義,把大批軍隊開進寮國。抗美救國戰爭後,不但不撤兵,反而藉口“協助維持邊境安全”、“保衛寮國後方”,向寮國大量增兵,進行軍事控制。1977年,越南迫使寮國當局簽訂了所謂“友好合作條約”及邊界協定,不僅吞併了沿寮國邊界的大片寮國領土,並在政治上對寮國嚴格施加影響,以“援助”、“合作”為名,對寮國進行經濟掠奪。
越南統治者夢寐以求的“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國聯邦”真的快要實現了。當時地廣人稀而又溫暖濕潤的高棉人口僅僅600萬,同樣地寮國人口更少才300萬,而當時的越南南北統一後已達6000萬,而京族占據90%,從越南一占領高棉就開始大規模向高棉移民可以合理得出結論:三十年後,在越南移民在柬老兩國已經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柬老兩個小國必將被越南徹底消化吸收,一個幅員70萬平方公里(基本是富饒、溫潤、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質量極佳),人口接近一億的大國即將在中南半島崛起
其他信息
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莊、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繫,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
歷史文化
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或者是喀喇崑崙山脈;穿過西域、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中亞內陸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今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並深受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中外名島
中外名島內容廣泛有趣,文、史、地知識豐富,敘述簡明扼要,讀來引人入勝。讀後能增長豐富的文、史、地知識,開闊視野,陶冶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