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址位置
中共紅七軍前委舊址 — 魁星樓,位於東蘭縣武篆鎮人民政府北側,為六角形塔式樓閣,高17.50米,共四層,興建於1906年。舊址簡介
1926年夏,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縣農民協會曾在魁星樓上辦公。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勝利後,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右江地區革命形式發生重大變化,農民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930年夏,中共紅七軍前委設在魁星樓上,紅七軍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在舊州村舉辦黨員領導幹部訓練班,在魁星樓上編寫了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等教材,並在韋撥群的故鄉東里屯開辦右江蘇區第一個共耕社。
1958年,人民政府撥款重新修飾魁星樓。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正式公布魁星樓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自治區又一次撥款維修,1978年復原樓內陳設及右邊小房,恢復了魁星樓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原貌。
舊址隸屬
魁星樓隸屬縣革命紀念館。
歷史沿革
1930年3月,紅七軍主力轉戰東蘭和鳳山縣時,中共紅七軍前委就設在這座位於廣西東蘭縣武篆鎮街中心的魁星樓內。
魁星樓建於光緒三十一年三月,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塔式六角樓,底寬7米,高17.5米,木石結構,三層飛檐,內分四層,樓體外壁上彩畫絢麗。
魁星樓陳列的歷史文物,記錄了70多年前鄧小平領導的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歷史。
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紅七軍領導人曾在這座樓內辦公。鄧小平在魁星樓多次召開重要會議,研究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等問題。
1930年4月,鄧小平在東蘭縣武篆鎮舊州屯舉辦了為期20天的黨員幹部培訓班,100多名學員來自東蘭、鳳山等縣。白天,鄧小平一大早就從魁星樓出發,深入農村做民眾的思想發動工作,和農民民眾吃一樣的飯菜,一起抽武篆土煙;晚上,他回到魁星樓,在油燈下親自編寫《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黨的問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等教材,給黨員培訓編寫教材,油印並發給學員,還親自給學員們上課。
培訓班開班期間,鄧小平還根據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的實踐和東蘭的試點經驗,與韋拔群、雷經天、陳洪濤等研究制定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土地法暫行條例》《共耕條例》,並親自到韋拔群的家鄉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辦起了右江地區第一個共耕社。這一年的5月1日和15日,右江蘇維埃政府正式頒布了這兩個條例。
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幹部和農民民眾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土地革命蓬勃興起。1930年5月下旬,東蘭縣各區
跟隨共產黨,翻身齊有份;
不論老和少,人人有田耕。
田地都均分,吃穿也平衡;
分田又分地,沒有誰爭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後來的短短几個月裡,廣西右江地區的土地革命風起雲湧,革命根據地發展到13個縣共100萬人口,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紅色根據地之一。
紅色魁星樓,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使敵人恨之入骨。1932年,紅七軍主力北上後,國民黨廖磊部對東蘭、鳳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圍剿”。由於寡不敵眾,武篆淪入敵手。敵人實行白色恐怖,把魁星樓頂部拆平,將樓身塗成了白色。
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在韋拔群、陳洪濤的領導下,紅七軍第21師在敵人白色恐怖的艱苦環境中,堅持右江根據地的革命鬥爭。
韋拔群、陳洪濤壯烈犧牲後,東蘭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直到迎來東蘭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