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築師

《世界建築師》作者(奧地利)茨威格,這部傳記在茨威格的創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對我們理解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和內心世界有所幫助,更是我們了解茨威格本人的文藝觀和他的美學思想的必讀之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

(奧地利)茨威格
ISBN:10位[7540216581]13位[9787540216580]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定價:¥18.50元

作者簡介

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主要作品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生前最後的著作)等,1942年因理想的破滅與妻家中雙雙自殺,年61歲

內容簡介

在《三大師》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長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懷著強烈的激情寫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稱,這本書凝聚著他三年的勞動和心血。
比起巴爾扎克,特別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戲劇性,經歷更為坎坷,命運也更殘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場與命運之間的無休止的鬥爭並把自己對命運的操縱權交還給了命運: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個性格分裂的人,是一個最完善的矛盾產物,是人類中,也是藝術中的一個偉大的二元論者。“淫慾產生純潔,罪行產生偉大,喜悅產生痛苦,而痛苦又產生喜悅。矛盾永遠都是互相牽連的。他的世界橫跨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在上帝和魔鬼之間。”茨威格用詩一樣的語言對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運進行了散文化而非學究式的論述,並把他的筆深深掘進俄羅斯這位偉大作家的靈魂,去解讀他所創作的藝術人物和他用筆所構建的世界:他毀滅自己,為了一個更幸福更美好的人類得以出現;他痛苦地生活,發掘自己的靈魂,為的是找到上帝,找到生活的意義;他拋棄一切知識,是為了一個新的人類。這一切歸結為一句話:“愛生活甚於愛生活的意義。”
在《與魔的搏鬥》中,茨威格把三位人世際遇相似,內心世界相近的德國家集在一起,而尤為重要的,他們都同受一種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的支配,即是茨威格稱之為魔的力量。他把這個集子冠上《與魔的搏鬥》,這使我們對魔這個字的意義有所理解,明白了它的涵義,我們也就清楚了茨威格筆下這三位遭遇坎坷、命乖運蹇,才華橫溢,卓爾不群但卻煢煢孑立的作家了。關於“魔”,將其翻譯成“魔鬼"是不妥當的(譯者如是說),帶基督教創立之前,”魔“這個詞早已出現,歌德對其有著獨到的理解,即一種使人無法自拔的力量,茨威格則認為,這種力量需要控制,因此,這一部分所介紹的三位作家,便是”同受一種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的支配“的
在《三作家》中,作者將三位看似不能安排在一起的任務安排了起來,卡薩瓦諾——一個騙子,色鬼,似乎不能與司湯達和托爾斯泰安排在一起,但是,根據作者的解釋(見書的前言),他們不在一個層次上,不是一個等級的,然而卻同屬於一個精神類型的,卡薩瓦諾是最初級的,這點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他只是把看到的,聽到的都寫了下來,沒有更深層次的觀察,司湯達則是高級階段,他追隨著自己的好奇心去思考,觀察,寫入了作品當中,而托爾斯泰,則是最高的階段,他將其與社會、道德聯繫起來,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所以,作者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編輯推薦

茨威格把“精煉、濃縮和準確”作為自己傳記創作的準則,但他並不稽古抉微,旁徵博引,露才揚己,而是如他自己所說的“不是出之文獻資料,而是惟一出之自覺的愛去塑造一個命運。”這裡他用塑造這個詞,而不是敘述或者介紹。正因如此,在這部《世界建築師》——也在他的其他一些傳記作品——里,茨威格懷著一種熾烈的激情,以多彩的文筆,為我們描述的如其說是他們的生平,不如說是在塑造出他們的藝術形象。茨威格對一個人生平中外在的、無關宏旨的、可知也可以不知的並不看重,重要的是他要展示出這些大師的獨特之處和複雜的幽暗的精神世界,這也就使這部《世界建築師》有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評論界的看重,為他贏得世界性的讚譽。

圖書目錄

前言—— 高中甫
大師
作者的話
巴爾扎克
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與魔的搏鬥
作者的話
菏爾德林
克萊斯特
尼采
三作家
作者的話
卡薩諾瓦
司湯達
托爾斯泰

書摘

一七九九年,巴爾扎克出生於法國富饒的圖爾省,即拉伯雷的家鄉。
他生於六月間,一七九九年這個年份是值得反覆提到的。在這一年裡,拿破崙——對他的事業感到驚恐不安的那個世界還把他稱為波拿巴——從埃及回到了法國,半是作為勝利者,半是作為逃亡者。他曾經在金字塔的石頭見證人面前戰鬥過。後來他對在外國的星座之下把一項開頭很宏偉壯觀的事業堅持到底感到厭倦了,便乘一·只小船從納爾遜暗中埋伏的輕型護衛艦中間鑽了過來。他回國幾天以後便聚集起來一批忠實的追隨者,清除了進行反抗的國民議會,並且一舉奪取了法蘭西的統治大權。巴爾扎克出生的這個一七九九年便是拿破崙帝國開始的年份。新世紀所熟悉的再不是“矮個子將軍”,再不是科西嘉島來的冒險家,而只是拿破崙、法蘭西帝國的皇帝了。在巴爾扎克童年時代的那十年十五年里,拿破崙貪婪權力的雙手已經合抱住了半個歐洲。那時他野心勃勃的夢想已經插上鷹的翅膀飛翔在從近東到西歐的整個世界上空了。首先要回顧巴爾扎克的十六年與法蘭西帝國的十六年,即與或許是世界史上最離奇古怪的時代完全吻合。那個時代對於驚心動魄地經歷過種種重大事件的人來說,對於巴爾扎克本人來說,不可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早年的經歷和命運實際上不就是同一件事物的內部和外表嗎?來了那么一個人,他從藍色地中海的某個小島來到了巴黎。他沒有朋友,沒有生意,沒有名望,也沒有地位,但卻陡然間在巴黎抓住了剛剛變成脫韁野馬的政權,而且把它扭轉過頭來,牢牢控制住了。這個人是單槍匹馬的。這個外省人赤手空拳得到了巴黎,接著又得到了法國,隨後又得到了這一大片世界。世界歷史上的這種冒險家的突如其來的念頭不是通過許多印刷成書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傳說或者故事介紹給巴爾扎克的,而是有聲有色的,通過他所有饑渴的感官滲透進了他的生活,並且隨著回憶中的那千百次形象生動的真實事件在他還沒有東西進入過的內心世界裡定居了下來。這樣的閱歷必定會成為範例。巴爾扎克這個男孩子興許是在傲慢、粗暴而且幾乎是充滿羅馬式激情講述遠方勝利的公告上學會閱讀的。在拿破崙的軍隊進軍以後,這個男孩子想必經常用手指頭在地圖上不大靈便地勾來畫去。法國在地圖上便像是一條泛濫的河流,逐漸地向全歐洲進行擴展。今天它翻過了塞尼山①,明天越過了內華達山②,它跨過江河開往德國,踏開冰雪進入俄國,還越過英國人用猛烈炮火把艦隊打得起火的直布羅陀海域。那些臉上帶有哥薩克軍刀傷痕的士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