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英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座對民眾開放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
早在1753年,英國的一位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逝世前留下遺囑,將他個人收藏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等全部捐贈給國家。國家接受了他的贈品,並於1753年6月7日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館。博物館建立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書籍、手抄本、關於某些文物的自然標本(包括錢幣、徽章、版畫和素描)以及文化研究的人種志等組成。1757年,國王喬治二世向博物館捐獻了英國君主“老王室圖書館”的藏書。
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對民眾開放的博物館,所有“好學求知的人”都可免費進入。此後,館藏品日益豐富,政府對此也進行多次擴建,到19世紀早期,博物館已擁有許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羅塞塔石碑、湯利的古典雕塑收藏品和帕特儂神廟雕塑等。1823年,喬治四世將其父親的圖書館即國王圖書館作為禮物捐贈給國家,促使建造了現今由羅伯特·斯默克爵士設計的四邊形大樓。1824年,博物館在最初建成的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
1851年,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被委派到博物館,負責收藏管理英國和中古世紀史料的人。弗蘭克斯向新的領域擴大收藏,不僅收集英國和中世紀的古物,還收集歐洲和歐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種學和考古學的資料,以及亞洲藝術品和其它的文物,從而使博物館館藏內容更加豐富。為了給博物館中日益增多的藏品提供更多的空間,19世紀80年代自然歷史類收藏品被轉移到南肯辛頓區的新館(即現在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並成為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
21世紀初期,博物館繼續擴建公共建築,在2008年和2009年相繼建成開放了4個新的永久展館,其中包括中國陶器館和珀西瓦爾·大衛德收藏館。目前,博物館正籌備下一個主要建築項目——世界保護與展覽中心。
大英博物館面積
現在,大英博物館核心建築占地約56000平方米。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大中庭位於大英博物館中心,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的,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整個博物館高有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等100多個陳列展覽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萬件。其中的鎮館之寶是公元前 1300年左右創作在草紙上的《亞尼的死者之書》,全長二十四公尺,用長達六十章的篇幅,描繪死者在來世獲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約定事項。館藏的東方文物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波斯及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藝術品十分精彩,中國的收藏品中以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由斯坦因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古羅馬遺蹟、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等藏品也同樣聞名於世。
大英博物館歷史上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和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入館人數由每年的5000多增至今天的600多萬。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綜覽歐洲藝術史的殿堂
羅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始建於1204年,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羅浮宮占地面積(含草坪)約為45公頃,建築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整體建築呈“U”形,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於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於拿破崙時代。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
早在十字軍東征時期,菲利普二世為了保衛北岸的巴黎地區,於1204年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納河的城堡,主要用於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同時也存放他的狗和戰俘,當時就稱為羅浮宮。查理五世時期,羅浮宮被作為皇宮,因而使它成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築物了。在以後的350年中,隨著王室貴族們越來越高的尋歡作樂的要求,他們不斷增建了華麗的樓塔和別致的房間。然而在其後的整整150年間,羅浮宮卻並無國王居住。
16世紀中葉,弗朗西斯一世繼承王位後,便把這座宮殿拆毀了。他下令由建築師皮爾·萊斯科在原來城堡的基礎上重新建築一座宮殿。弗朗西斯還請當時著名的畫家為他畫肖像,他崇拜義大利派的畫家,購買了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畫家法埃洛的繪畫,包括《蒙娜麗莎》等珍品。 弗蘭西斯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即位後,把他父親毀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來。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羅浮宮最壯觀的部分――大畫廊。這是一個長達300米的華麗的走廊,走廊非常長,亨利在這裡栽滿了樹木,還養了鳥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騎著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國王,他被稱為“太陽王”。他登基時只有5歲,在羅浮宮做了72年的國王――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路易十四把羅浮宮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並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畫廊。他購買了歐洲各派的繪畫,包括卡什代、倫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戀藝術和建築,致使法國的金庫空虛。路易十六在位期間,爆發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羅浮宮“競技場”院子裡建立了法國革命的第一個斷頭台。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布:羅浮宮將屬於大眾,成為公共博物館。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裡的收藏品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崙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徵用的藝術貢品了。
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由古代埃及藝術、古代東方藝術、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藝術、中世紀文藝復興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藝術、工藝美術及繪畫藝術等7個部分6個展館組成。其中,鎮館之寶有:斷臂美神——“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無頭折臂但似欲乘風而去的“勝利女神”雕像、義大利畫家達·芬奇的稀世名畫《蒙娜麗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羅浮宮已成為綜覽歐洲史的藝術殿堂。不過,前往參觀的遊客很難看到“其全真面目”,因為它的6個展館僅在星期一、三兩天基本全部開放,其餘4天輪流開放,星期日只開一半,而且展出的展品僅占全部館藏的五分之三。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大型藝術與文化宮殿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又名冬宮博物館,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畔。冬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
18世紀下半葉,喜愛收藏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把冬宮中的一部分房子撥出,專門用來存放自己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並把珍藏這些東西的地方稱為“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一詞源於法語,意為幽靜之地。隨後,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彰顯權勢,不斷大量的收購擁藏各種類別的藝術品,並陸續將自己的收藏品存放此處。隨著收藏品的增多,從1764至1789年先後建造了小艾爾米塔什和大艾爾米塔什,成為名副其實的私人博物館。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歷代冬宮的主人對這個皇宮內的博物館不斷進行充實完善,藏品日益增多。1852年,為向社會炫耀這些藏品的風采,沙皇政府將館藏珍品分類整理後正式對公眾開放。當時整個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占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
1917年2月以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占據。1917年11月7日,起義民眾攻下了冬宮。衛國戰爭初期,該館為確保藏品安全,曾將111.8萬件藏品運往後方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今葉卡捷琳堡)保存,其餘藏品都被嚴密封存在博物館地下室內,直至戰爭結束,運往後方的藏品才返回原地。
1922年,新政府將原來官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自此,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由冬宮、小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新艾爾米塔什、冬宮儲備庫以及可容納500多觀眾的艾爾米塔什劇院等建築物組成,下設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世界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錢幣部、西歐藝術部、科學教育部和修復保管部等8個部,藏品共有270餘萬件,主要是繪畫、雕塑、版畫、素描、出土文物、實用藝術品、錢幣和獎牌等。藏品中繪畫聞名於世,從拜占廷最古老的宗教畫,直到現代的馬蒂斯、畢卡索的繪畫作品,及其他印象派,後期印象派畫作應有盡有,多達15800餘幅。其中義大利達·芬奇的兩幅《聖母像》、拉斐爾的《聖母聖子圖》和《聖家族》、荷蘭倫勃朗的《浪子回頭》,以及提香、魯本斯、委拉士貴支、雷諾瓦等人的名畫均極珍貴。另收藏有1.2萬件雕塑、60餘萬幅線條畫、100多萬枚硬幣獎章和紀念章以及22.4萬件實用藝術品。博物館的展品按地域、年代順序陳列於400餘個展廳內,包括金銀器皿、服裝、禮品、繪畫、工藝品等專題陳列和沙皇時代的臥室 、餐廳、休息室、會客室的原狀陳列等,其鎮館之寶是“伏爾泰坐像”。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擁有公元前4000年以來的展品16萬件,其中有幾千件古埃及的文物,如石棺、木乃伊、浮雕、紙莎草紙文獻、祭祀用品和科普特人的紡織品,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銀器,以及巴比倫、亞述、土耳其等國的文物。而博物館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彼得大帝展廳,這裡陳列著彼得大帝生前穿過的服裝、佩帶過的勳章、使用過的武器以及他的畫像等藏品,其中一些機器和航海用具等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髮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重現威震一時、雄霸一方的明君模樣。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
據介紹,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展覽線總長達30公里,有世界最長藝廊之稱。如果按正常行進速度走完全程,需要4個多小時。如果在每件展品前面停留1分鐘,每天按8小時計算,則需要11年之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城博物館”,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遙遙相對。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6年。當年,在巴黎布洛涅森林舉辦的一次美國獨立日慶典上,美國最高法院首任大法官的孫子、律師約翰·傑伊宣稱,美國人建立自己的藝術博物館是時候了,並於此後不久組織了籌建委員會。1870年,紐約州議會批准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章程》,博物館正式在紐約第五大道681號原多德沃思舞蹈學校舊址上開始興建。同年普法戰爭爆發,美國積極購進許多戰爭中幸免於難的藝術品。1880年,博物館遷至現址並正式開放。隨後邊開館邊建設,直到1902年全部完工。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準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采,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個民族服裝1.5萬件。
此後,博物館的藏品數量開始迅速增加,由摩根、洛克菲勒等富豪們捐贈的藝術珍品以及捐款大大充實了博物館的館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博物館獲得的捐款、捐贈更是源源不斷。另外,博物館本身也積極參與各地古代遺蹟的發掘,對於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可謂不遺餘力。隨著藏品的不斷增加,博物館後來又經歷了多次擴建,現占地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共分三層,設有248間陳列館室,藏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希臘和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紐幾內亞等各地近5000年來的各種文物和藝術珍品,包括古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雕塑、繪畫、素描、版畫、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紡織品、金屬製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樂器,其中的鎮館之寶除前述的被置於巨型玻璃罩中的埃及古墓外,還有德加的帆布油畫《舞蹈教室》。
現如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雖占地不足8公頃,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卻很大,足足超過了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2倍,常年展出的幾萬件展品,僅是博物館總庫存的冰山一角——大都會博物館的所有展品數量已達330萬件。在眾多的展館中,埃及館有一整座高三層樓,占地一英畝的埃及古蹟--丹德神廟。這座神廟的真跡被搬到博物館內展出,場面蔚為壯觀;遠東館則是專門請來中國工匠模仿建造蘇州園林所建,所有的石材木料也均從中國運來。
目前,該館設有19個專業部門負責各類藏品的徵集、保管和展覽,並附設有少年美術館,旨在從小培養藝術天才。除了教育、推廣、研究和保存外,該館還請來行銷專家有系統地開發藝術商品,每年博物館的藝術禮品行銷全世界,為其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年聖誕節時館內的禮品店、書店跟百貨公司一樣人潮洶湧。據介紹,該館每年的遊客超過500萬人次,是紐約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