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朝垂露

菩提即煩惱,盡令無有餘。 所以,“菩提煩惱不二”,“五欲貪瞋是佛”,“煩惱即是菩提,淨花生於泥糞”。 因此,儘管菩提就是煩惱,還必須使煩惱轉化為菩提。

作品原文

不見朝垂露 

不見朝垂露,日爍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閻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過,且令三毒祛。

菩提即煩惱,盡令無有餘。

作品賞析

《金剛經》里有一段很著名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段話極為形象地說明了人生的短暫無常。此詩一開始也將--幅鮮明的形象呈現於讀者面前:你看那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立即就幹了。人的生命也正是如此的短暫,在這世界(“閻浮”)上,只是寄居而已,期限一到,就要投入輪迴業報去了。很多人認識到人生的短暫,或抓緊時間拚命地滿足私慾,及時享樂;或無所事事,飽食終日;或服食求仙,以苟延生命的長度……一個禪者應當怎樣?寒山表明了他的態度:“切莫因循過,且令三毒祛。”切不可隨波逐流,胡裡胡塗地度卻此生,而要使那困惑我們、使我們的身心永遠不得安寧的三毒被除掉。“三毒”就是貪慾、瞋恚、愚痴,也就是令人永遠沉淪於生死輪迴的“無明”。《大智度論》三說:“我所生心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悉由吾故。”三毒是我們最大的心病(《止觀》)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正如《涅槃經》所說的那樣,“毒中之毒,無過三毒。”滅除了三毒之後,心境便獲得了一種澄明無瑕的狀態,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也就證得了菩提。

“菩提即煩惱”,菩提與煩惱似乎是對立的,但以佛教如來藏的觀點來看,菩提也就是煩惱。因為涅槃界與現實世界本來不二,都是佛法的體現。既然必須在現實世界中尋求無住涅槃,那就必須在煩惱中體證菩提。所以,“菩提煩惱不二”,“五欲貪瞋是佛”,“煩惱即是菩提,淨花生於泥糞”。《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僧肇注云:“明,慧明也。無明,痴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是無明,故不可取也。”《諸法無行經》下亦曰:“貪瞋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慾性!……貪慾與菩提,是一而非二!”《壇經》云:“煩惱即菩提!”因為“萬法儘是自性”(《壇經》),“萬法”本身都是“真如”、“法性”,所以,煩惱本身也就是菩提。冰溶化後即成水,煩惱解除後即成佛,菩提煩惱本質上是一樣的。但也正如冰無法洗臉一樣,煩惱與菩提的作用也大異其趣。澀柿可以製成柿餅,然而澀柿本身卻不能食用。因此,儘管菩提就是煩惱,還必須使煩惱轉化為菩提。這正如柿餅的製作一樣。只有澀柿,才能製成柿餅,如是甜柿的話,則不能做成柿餅了。柿餅的製作過程,並非取出澀味注入甘味,而是在剝開柿皮時,小心不要讓水弄濕,再掛在屋檐下予以曬乾。若不花一段時間曬乾,則澀味永遠不能變成甜味。煩惱也一樣,需要長久時間的仔細工作,以得其因緣,才能轉成對煩惱的覺悟,才能將煩惱的澀味轉變成菩提的甘味。滅除了煩惱,也就證得了菩提。

作者簡介

寒山(生卒不詳),又稱寒山子,唐貞觀時人,詩僧。居豐縣(浙江天台)寒岩。有《寒山子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