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不染無知,或不染愚。與「染污無知」合稱二無知。即以其性非染污,故稱不染污,而於佛法等諸義類差別未能了知,故稱無知。亦即雖有此無知,但內心不為煩惱所染,故云。《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雲(大正27‧ 511b)︰「諸無知略有二種︰一者染污,阿羅漢已無;二者不染污,阿羅漢猶有。」
關於不染污無知之體,大乘系以無明為其體,如《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下(上)雲(大正44‧189c)︰「雜心雲︰如來斷除二種無知。一者斷染污,二者斷不染污。染污無知即是五住性結煩惱,不染污無知即是事中無明之心。準驗斯等當知,以彼五住性結為煩惱障,事中無知以為智障。」《俱舍論光記》卷一論不染污無知之體時,先將《婆沙》等諸論所說判分為十一種,即︰(1)以未成佛以來鈍異熟無記心心所法為體,(2)以未成佛以來鈍四無記心心所法為體,(3)以未成佛以來自性無記心心所法為體,(4)以未成佛以來鈍眾同分為體,(5)以不自在為體,(6)以非得為體,(7)以不勤求不聽聞不數息等心心所法為體,(8)以智無為體,(9) 以心心所法所有之習氣為體,(10)以令心心所法不自在轉之習氣為體,(11)以一切煩惱習氣為體。
書中對此十一種體,加以一一難破,並出自義,謂不染污無知系以未成佛已來所有一切有漏無染之劣慧為體。在三性中,通於善及無覆無記。菩薩於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時盡斷 [P885-b] 之。
相關詞條
-
二種無知
一染污無知染污無知者。即見思惑也。以無明為體。謂見思惑能染污真性。無所明了也。二不染污無知不染污無知者。
概述 參考 -
二無知
(名數)小乘有部所說,一、染污無知,即一切之煩惱。 此無明俱起一切之餘惑,故舉無明,即攝一切之煩惱也。 是非執著於物之不淨性分,故謂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
-
染污無智
無知即染污,名染污無知。 ’文句記一曰:‘小乘中立二無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 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
-
無明
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判斷,因為我們也能覺知自己的判斷和不判斷。典故介紹提出問題什麼是無明...,此是因地法門。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無明[佛教用語]
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判斷,因為我們也能覺知自己的判斷和不判斷。典故介紹提出問題什麼是無明...,此是因地法門。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佛學心性論
的,同論卷二七謂分別說部(亦稱“分別論者”,即上座部或說假部)認為: 染污、不染污心,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污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污...清淨”一語,原系讚頌佛陀之辭,意謂佛永斷煩惱,心極為清淨,“意念不錯亂...
簡介 心性本淨論 結 語 -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二期)
在。」 又問僧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如何是不染污底道?」僧云:「某甲不敢道...鈍鳥與靈龜(連載十七) 平實導師 師說法,不立窠臼、不守規轍,大率如此...佛性也無?』『無!』有什麼病?『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有什麼病...
鈍鳥與靈龜(連載十七) 明心與眼見佛性(連載三) 學佛的覺醒(連載七) -
大天五事
?大天曰: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猶有不染污無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惡見...無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種,阿羅漢僅斷染污無知,尚未斷盡不染污無知,尚有疑惑...,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說法,自稱阿羅漢,上下歸仰。後一夜起染心,夢失不...
-
隨緣不變
》上說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他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是有人來...攀緣,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為別人做事,事情做...,這是菩薩。第三種是“不變也不隨緣”,那是什麼人呢?阿羅漢[1] ,墮偏真...
淨空法師法語 宣化上人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