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不完全競爭市場是相對於完全競爭市場而言的,除完全競爭市場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帶有一定壟斷因素的市場都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它們是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其中,完全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壟斷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完全壟斷市場
1.簡介
完全壟斷,又稱壟斷或獨占,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類型。
完全壟斷市場的形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規模經濟的需要。有些產品的生產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大規模生產可使成本大大降低。在這種場合,效率高的工廠規模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非常之大,以致只需要一家廠商即可滿足需要,兩家工廠很難獲得利潤。許多公用事業,如交通、供水、發電、電話等,通常由一家廠商獨家經營。由於規模經濟的需要而形成的壟斷,稱為自然壟斷。其次,專利與專營權的控制。對於廠商的專項發明創造,政府有專門的法律加以保護,禁止其他廠商擅自使用其專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獨家生產和經營的壟斷。有時,政府由於公眾利益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對一些特定產品的生產經營做了限制,只許某家廠商生產經營,如軍工生產和菸酒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形成壟斷。第三,獨家廠商控制了生產某種商品的全部資源或基本資源的供給。這種對生產資源的獨占,排除了經濟中的其他廠商生產同種產品的可能性,因而也會形成壟斷。
完全壟斷市場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完全壟斷市場只有一家廠商,控制整個行業的商品供給,因此,廠商即行業,行業即廠商。第二,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需求的交叉彈性為零,因此,它不受競爭的威脅。第三,新的廠商不可能進入該行業參與競爭。完全壟斷廠商通過價格和原材料的有效控制,任何新廠商都不能進入這個行業。第四,獨自定價並實行差別價格。完全壟斷廠商不但控制商品供給量,而且還控制商品價格,是價格制定者,可使用各種手段定價,保持壟斷地位。完全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據不同的銷售條件,實行差別價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如同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完全壟斷市場的假設條件也很嚴格,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完全壟斷市場也幾乎是不存在的。
2.廠商的需求和收益
在完全競爭市場,由於廠商數量眾多,單個廠商只能按照既定的市場價格出售任何數量的商品,是價格接受者,因而廠商面臨的是一條水平的需求曲線。而在完全壟斷市場上,一個行業只有一家廠商,壟斷廠商是獨家賣主,他面對的需求也就是整個市場的需求。完全壟斷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他可以制定高價,也可以制定低價,但他也要受市場需求規律的限制。因為,如果他制定高價,銷售量就必然下降,要擴大銷售量,就必須降低價格,這意味著完全壟斷市場上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壟斷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由於完全壟斷市場上,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廠商每出售
一單位商品所獲得的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即平均收益等於商品的價格,平均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重疊。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產品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
完全壟斷市場上,不僅廠商的平均收益隨著商品的銷售量的增加而減少,而且邊際收益也是隨著商品銷售量的增加而遞減的。但由於在平均收益遞減的條件下,邊際收益總是小於平均收益,因而邊際收益曲線總是位於平均收益曲線的下方。廠商的總收益則是先增加後減少。
3.廠商的短期均衡
完全壟斷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必須遵循MR=MC的原則。在短期內,壟斷廠商無法改變不變要素投入量,壟斷廠商是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和價格的同時調整,來實現MR=SMC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的。短期中完全壟斷廠商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可能只獲得正常利潤,還可能存在虧損。
存在超額利潤的短期均衡
d為廠商需求曲線,MR為邊際收益曲線,SAC、SMC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當d位於SAC之上或與SAC相交時,壟斷廠商根據MR=SMC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上,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AQ1,平均成本為BQ1,平均收益大於平均成本,壟斷廠商獲得利潤。單位產品的平均利潤為AB,總利潤為CP1×OQ1,相當於圖中的陰影部分ABCP1的矩形面積。
得到正常利潤的短期均衡
假定壟斷廠商的成本曲線保持不變,而其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在不斷移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需求曲線d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相切的狀況,如圖8-4中A點。壟斷廠商根據MR=SMC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上,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AQ1,平均成本也為AQ1,平均收益等於平均成本,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
存在虧損的短期均衡
當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低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時,在MR=SMC的短期均衡點上廠商也是虧損的(儘管虧損額是最小的)。造成壟斷廠商短期需求曲線低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的生產規模的成本過高(表現為相應的成本曲線的位置過高),也可能是壟斷廠商所面臨的市場需求過小(表現為相應的需求曲線的位置過低)。
廠商需求曲線d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之下。壟斷廠商遵循MR=SMC的原則,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點E,壟斷廠商是虧損的,這時,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為BQ1,平均成本為AQ1,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單位產品的平均虧損額為AB,總虧損額為CP1×OQ1,相等於圖中矩形ABP1C的面積。
廠商長期均衡
壟斷廠商在長期內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即生產規模,從而實現最大的利潤。壟斷行業排除了其它廠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與完全競爭廠商不同,如果壟斷廠商在短期內獲得利潤,那么,他的利潤在長期內不會因為新廠商的加入而消失,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是可以保持利潤的。如果壟斷廠商在長期內只能獲得正常利潤或存在虧損,在長期內廠商可以通過調整規模來獲得超額利潤或者消除虧損。假如無論怎樣調整都有虧損,壟斷廠商會離開該部門轉移到有利的部門。
d曲線和MR曲線分別表示壟斷廠商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LAC曲線和LMC曲線分別為壟斷廠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和長期邊際成本曲線。
假定開始時壟斷廠商是在由SAC1曲線和SMC1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上進行生產。在短期內,壟斷廠商只能按照MR=SMC的原則,在現有的生產規模上將產量和價格分別調整到Q1和P1。在短期均衡點E1上,壟斷廠商獲得的利潤為圖中的矩形面積AP1CB。
在長期中,壟斷廠商通過對生產規模的調整,進一步增大利潤。按照MR=LMC的長期均衡原則,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點為E2,長期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分別為Q2和P2,壟斷廠商所選擇的相應的最優生產規模由SAC2曲線和SMC2曲線所代表。此時,壟斷廠商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其利潤量相當於圖中的矩形面積HP2FG。
由此可見,壟斷廠商之所以能在長期內獲得更大的利潤,其原因在於長期內企業的生產規模是可變的和市場對新加入的廠商是完全關閉的。
可知,在壟斷廠商的MR=LMC的長期均衡產量上,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AC曲線和LAC曲線相切,相應的SMC曲線,LMC曲線和MR曲線相交於一點。所以,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條件為:
MR=LMC=SMC
壟斷廠商在長期均衡點上可以獲得利潤。
壟斷競爭市場
簡介
壟斷競爭市場是這樣一種市場,市場中有許多廠商,他們生產和銷售的是同種產品,但這些產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別。
在這裡,產品差別不僅指同一種產品在質量、構造、外觀、銷售服務條件等方面的差別,還包括商標、廣告方面的差別和以消費者的想像為基礎的虛構的差別。例如,雖然在兩家不同飯館出售的同一種菜餚(如清蒸魚)在實質上沒有差別,然而,在消費者的心理上卻認為一家飯館的清蒸魚比另一家鮮美。這時,即存在著虛構的產品差別。
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條件下,行業的含義是很明確的,它是指生產同一種無差別的產品的廠商的總和。而在壟斷競爭市場,產品差別這一重要特點使得上述意義上的行業不存在。為此,在壟斷競爭理論中,把市場上大量的生產非常接近的同種產品的廠商的總和稱作生產集團。例如,汽車加油站集團、快餐食品集團、理髮店集團等。
特點
壟斷競爭市場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市場上廠商數量非常多,以至於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的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反應,因而自己也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任何報復措施的影響。第二,各廠商生產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間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於市場上的每種產品之間存在著差別,或者說,由於每種帶有自身特點的產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的價格都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從而使得市場中帶有壟斷的因素。一般說來,產品的差別越大,廠商的壟斷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於有差別的產品相互之間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說,每一種產品都會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的產品的競爭,因此,市場中又具有競爭的因素。如此,便構成了壟斷因素和競爭因素並存的壟斷競爭市場的基本特徵。第三,廠商的生產規模比較小,因此,進入和退出生產集團比較容易。
在現實生活中,壟斷競爭的市場在零售業和服務業中是較普遍的。
寡頭壟斷市場
寡頭壟斷又稱寡頭、寡占,意指為數不多的銷售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個廠家的產量占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寡頭壟斷市場是處於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之間的一種市場結構。同壟斷競爭市場一樣,都是中間形態的市場,而側重偏向於完全壟斷。同完全壟斷市場比,二者都有壟斷的因素,但壟斷程度小於完全壟斷。
相互依存是寡頭壟斷市場的基本特徵。由於廠商數目少而且占據市場份額大,不管怎樣,一個廠商的行為都會影響對手的行為,影響整個市場。所以,每個寡頭在決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時,都非常重視對手對自己這一策略和政策的態度和反應。作為廠商的寡頭壟斷者是獨立自主的經營單位,具有獨立的特點,但是他們的行為又互相影響、互相依存。這樣,寡頭廠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達成共謀或協作,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簽訂協定,可以暗中默契。
對於寡頭在市場中的行為,已有不少的理論和模型,但與其他三種市場理論相比,寡頭理論要複雜得多,具體表現為:①種類多。有少數純質寡頭壟斷,雙頭純粹寡頭壟斷,雙頭異質寡頭壟斷,等等。②行為多樣。寡頭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測的獨立行為,也可能是各種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結和協作。③競爭方式不同,可能是價格競爭也可能是非價格競爭。
相關案例
1975年微軟公司創立,20世紀90年代以來,微軟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遭到了反壟斷訴訟。
1、美國
1990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微軟與IBM在個人電腦軟體市場可能產生的衝突進行調查,後由美國法務部接管。
1997年10月,美國法務部指控微軟壟斷作業系統,將瀏覽器軟體與視窗作業系統軟體非法捆綁銷售。
1998年10月,微軟壟斷案開始審理。
2000年6月,美地方法院作出對微軟拆分的判決。
2001年6月,抗訴法庭推翻地方法官對瀏覽器案件的裁決,微軟躲過被拆分的命運,但其違反反壟斷法罪名成立。
2001年11月,微軟和美國法務部達成妥協。2002年美國聯邦法院批准了和解協定,微軟面對至少為期5年的懲罰性措施。
2、歐盟
1998年12月,美國太陽微電子公司向歐盟委員會投訴微軟公司,開啟了歐盟對微軟公司反壟斷調查。
2004年3月,歐盟委員會認定微軟公司濫用了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上的優勢地位,要求其做相應改變,並開出4.97億歐元的巨額罰單。
2005年6月,微軟公司正式推出不帶自身媒體播放器的視窗作業系統。
2006年7月,歐盟委員會決定對微軟公司再次處以總額2.8億歐元的罰款。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威脅對微軟公司再次處以每天300萬歐元的罰款。
2007年9月,歐洲初審法院對微軟公司要求推翻歐盟委員會反壟斷處罰決定的抗訴作出判決。
2007年10月,微軟同意完全履行處罰決定,歐盟對微軟的反壟斷較量告一段落。windows作業系統讓許多軟體開發商“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