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不失人情論》是明末醫家李中梓根據內經所言發揮而著,文中說道“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醫人之情。”一是不失病人之情,除一般診察外,還要了解病人的性格和精神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二是不失旁人之情。對病人親戚、朋友、鄰居的意見,醫生和病人都要善於分析,不可輕從。三是不失醫人之情。要對醫界的各種不正之風注意引以為戒。
主要論述
病人的情況
首先是病人的情況:每一個病人,他的五臟六腑功能各有偏盛偏衰,精神心理狀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因為憂思過度、有的因為驚恐或悲哀致病;又有先天陽髒的人飲食喜涼,先天陰髒的人喜熱飲;對藥物的耐受性也不一樣,有的人投的劑量輕則無效;有的則反之,劑量稍大副作用極其明顯,甚至產生過敏中毒;有的人喜歡運動,有的人喜歡安靜,飲食有的喜辛,有的喜酸或甘甜;有的病人醫生需要把疾病如實告訴他,有的則說話應該婉轉,語氣不可過重;富人有的自以為是,不聽醫生告誡他治療與調理的方法,有權有勢的個別患者更是驕傲自大不遵醫囑。貧困的人溫飽都難以解決,有病用不起藥;地位低下的人,往往勞逸不適,他對治療的態度又難以與醫生協調一致。有的患者陪護人無主見,對醫生及他人多種說法理不出頭緒,因此對治療方案拿不出決定,延誤了對患者的治療。有的患者對醫生開的藥不敢放膽吃,有的節約的吃,結果杯水車薪,枉廢錢財。有的患者所處環境不順利,要求沒有實現,終日耿耿於懷,良藥難治心病。有人得了慢性病而性子急,左一個右一個急病亂投醫;有的人得了急性病,而拖延時間最終難以治療。有的人遇醫生開人參、白朮、心理首先懼怕補不得當;有的人對醫生套用大黃、芒硝、就懼怕腹瀉心理上不願採納;有的人對自已得的病情不願或不敢詳細告訴醫生,或者對診脈抱有偏見,認為切脈萬能,不知中醫診法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沒有單憑切脈定病辨證的道理,譬如切寸口脈實,如診為傷食,但是那一日所傷,傷的是肉食或穀食,豈能以脈全部知曉;如上面所言皆為病人方面的種種情況,不可不認真了解與考慮。醫患之外的第三者
有這樣的人,他認為對患者的病情掌握的有理有據,其實只知其標不知其本,對醫生認親疏,而不是重才學,結果找的可能是頭痛治頭、腳痛醫腳不辨標本的庸醫。或者推薦醫生的人的是有權有勢有地位的人,或者親密的親戚或朋友,患者又不好意思推辭與拒絕;還有薦醫的人是為義氣而薦的,或因為該醫生偶然治好一個人的某種病而薦的,或者信口開河而薦的,更有甚者,吃了庸醫的酬報而亂薦的;結果對醫生好壞不分,亂加評論,稱讚時可譽為再世華佗,詆毀時把鳳凰說成貓頭鷹。最後導致有高明技術的醫生不能積極參與治療,只好不歡而去,使急重病人坐而待斃,此皆第三者胡言亂語造成的,不可不察。
醫生的情況
有的醫生花言巧語欺騙患者;有的強詞奪理,利用恐懼語言詐唬病人;有的醫生結交患者的親友,或拉攏親近的人,代為病人推薦自己;有的醫生腹中空空;假說自己的技術是神授或秘傳;有的不懂四診方法,用藥不依法度,而自吹別人都不如他;有的醫生嫉妒成性,排擠同事,對同事陽奉陰違。有的醫生本來無知,而對患者極不負責,患者病情本來複雜危險,高明的醫生都難以下結論定方案,而他卻草率從事,為了錢財,胡亂下藥診治,結果治壞了患者。反而又轉嫁謗言,掩飾自己。對患者會診時醫生會意見不一致,有時高明的醫生意見反倒不為眾醫所贊同,這就是曲高和寡,道高謗多。結果亂語調舌,決定不了診治方案。患者及家屬不知該聽誰的意見,從而亂用藥物。有時請的醫生多了互相推諉,遇到病重又避免出了問題牽連自己。唯有醫生同道應該精誠團結,一心赴救,如果患者錯過了搶救的機會,這是誰的錯誤呀?!因此患者就診時需要充分了解醫生的醫德和醫技,一旦讓他治療就該充分信任他,配合他積極治療。
凡此三者,皆是診治過程的三種人情,而詳細情況,遠遠不止這些,先輩們告訴我們這些臨床經驗,我們後學者必須認真學習,不要為不良的人情所干擾。雖然這些情況難免,但人情能遷就,而病情萬萬不可隨之亂遷就。
現實意義
醫學科學具有明顯的人文屬性。長期以來,在醫學教育方面,更加側重於專業知識教育和技術層面的訓練,不夠重視醫學倫理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各種新型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的廣泛套用,使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接觸、溝通越來越少。而現代醫學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為基礎的一種全新的醫學模式,它不僅要求醫生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要更加注重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古今醫患關係的共性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醫患關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便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表現出不同的特徵。早在先秦戰國時期的《內經·方盛衰論》最後說“不失人情”,正體現黃帝和岐伯對人心的深刻了解。不違背人之常情,對醫者來說是很迫切的事情,然而卻是很難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