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峪鄉

馬峪鄉是一個典型的半山區鄉鎮,地處應縣最西南方,現轄21個行政村,3600戶,1.3萬口人。全鄉農礦特產有大理石、鐵礦石、石英、中藥材、金瓶棗、寶石大結李、核桃等十幾種。

基本信息

簡介

下馬峪鄉是一個典型的半山區鄉鎮,地處應縣最西南方,以第一產業為主,幾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濟和社會取得全面發展,目前已呈現出山川坡統籌發展,農林牧齊頭並進,政通人和事業興旺的發展局面。

地理位置

 下馬峪鄉號稱翠微山腳下的一朵“奇葩”,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西南方向25公里處,馬嵐峪沖積扇上。全鄉面積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現轄21個行政村,3600戶,1.3萬口人。南與忻州市代縣、繁峙縣毗鄰,西與山陰縣馬營莊鄉交接,廣武線貫穿全境,是應縣主要出境的要道之一。

相關介紹

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氣候宜人、水土肥沃,林茂草豐、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一塊積澱了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風水寶地,是一片有待投資開發的沃土,是天然的旅遊觀光狩獵避暑勝地,同時也是全縣五大蔬菜主產區之一。全鄉農礦特產有大理石、鐵礦石、石英、中藥材、金瓶棗、寶石大結李、核桃等十幾種。
這裡是人才精英的發祥地,這裡是我黨早期革命活動家曹汝謙烈士的故鄉;這裡是應縣目前為數很少的省部級幹部曹馨儀、胡忠的故鄉;數以百計的下馬峪優秀兒女走上了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崗位。

經濟發展

該鄉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000多畝,引進山東客商投資建設了亨通、鴻達等兩個大型蔬菜預冷庫,年吞吐量達300萬噸以上;奶牛養殖上規模,飼養數量以達1200頭,政府資助奶牛養殖大戶段明義、胡善永建起現代化奶站三個;投資500百多萬元新建多功能一體化的鄉中一所;完成村村通、巷巷通水泥路建設里程達44公里;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武家店、馬嵐莊、張寨、上馬峪等四所D級學校的危房改造;完成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牧草地栽植任務20000多畝;全部解決了南部山區台子底、雙溝、黑石、木井、團城、安和嶺、備集等七村的730口人的移民安置的問題;開發改良了馬嵐口、劉海窯等村莊灘涂地600多畝;1.08萬口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和計畫生育服務所的優質技術服務流程作法,其經驗被全縣樹為“樣本”進行推廣。

環境資源

下馬峪鄉南山北川,山區面積10萬畝,全部實行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山區六村全部實行移民搬遷,川區面積7萬畝,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輔以養殖。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氣候宜人、水土肥沃,林茂草豐、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一塊積澱了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風水寶地,是一片有待投資開發的沃土,是天然的旅遊觀光狩獵避暑勝地,同時也是全縣五大蔬菜主產區之一。全鄉農礦特產有大理石、鐵礦石、石英、中藥材、金瓶棗、寶石大結李、核桃等十幾種。這裡是人才精英的發祥地,這裡是我黨早期革命活動家曹汝謙烈士的故鄉;這裡是應縣目前為數很少的省部級幹部曹馨儀、胡忠的故鄉;數以百計的下馬峪優秀兒女走上了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崗位。

人口

2010年底全鄉總人口13497人,總勞力6847人,總戶數4150戶。

交通

該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與忻州市代縣、繁峙縣毗鄰,西與山陰縣馬營莊鄉交接,廣武線貫穿全境,是應縣主要出境的要道之一。

經濟發展

2010年,下馬峪鄉農業總產值完成14813萬元,比2006年淨增長5530萬元,增長59.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75元,比2006年淨增2153元,增長71.2%。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5851噸。
下馬峪鄉是個典型的半山區鄉鎮,林草、養殖、蔬菜兼宜發展,我們採取多種經營、綜合發展、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方針,穩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設施農業、開放型產業。現已初步形成“山上林草保生態、沿坡果品連成帶、平川糧油糖蔬菜、設施養殖全覆蓋”的發展格局。東安峪、上馬峪、張莊、下王莊建立了青椒、尖椒蔬菜基地,武家店建立了架豆基地,寨子、段莊建立了瓜類基地;馬嵐口建立了豆類基地,同時我們注重提高科技含量,逐步推動蔬菜產業向穩定產量、提高質量的方向轉變。
2010年在鄉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傳統的種植觀念在民眾中已逐步轉變,新技術新品種正在被推廣套用,營養盤、營養杯育苗技術正在全面推廣,移動大棚、溫室大棚種植蔬菜也已全面展開,新建段莊、馬嵐莊兩個“百畝日光大棚”,武家店一百個移動大棚均已啟動,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2008年由於受三聚氰氨事件的影響,下馬峪鄉奶牛發展一度低迷的情況下,鄉政府積極調整發展思路,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使全鄉的奶牛養殖得到了迅速恢復,豬羊等的養殖也有很大突破。到2010年,建在東安峪沙灘上的海軍養牛園區完成擴建1萬㎡、新添奶站一個,進園奶牛由原來的不足百頭頭增長到了現在的900多頭,真正能稱得上是千頭奶牛養殖園區,受到縣委好評。新建百口以上養豬場8個,擴建千口養豬場一個,新建養羊小區3個。2010年底全鄉奶牛飼養量達到了1300頭,羊達到了27000隻,豬8200口,畜牧業總收入達到了2200萬,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前景喜人。
鄉政府積極搶抓機遇,堅持適時適地適樹適草的綠化原則,在南部山區共完成荒山造林2萬畝,人工種草種樹5000畝,退耕還林還草1萬畝,2010年按照縣委、縣政府“邊坡峪口乾果帶”的統一安排部署,我們在縣林業局的指導和扶持下,籌集勞資70多萬元,圓滿地完成了上馬峪、張莊、馬嵐口三大片3000畝紅棗栽植任務,並千方百計加強管護管理,在遇到特大伏旱的情況下,總體成活率達到60%以上。同時完成了馬嵐口和上馬峪60畝的核桃試驗栽植、東安峪30畝新品種蘋果的栽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這樣就為全鄉發展沿坡2萬畝果品經濟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狀況

集鎮建設 2010年全鄉21個行政村,除了山區6村移民搬遷外,全部達到通水、通電、通有線電視;完成村村通、巷巷通水泥路建設里程達44公里。

教育

2007年全鄉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武家店、馬嵐莊、張寨、上馬峪等四所D級學校的危房改造,2010年為東安峪村國小配置32台電腦;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學的開放式教學方法,促使辦學效益明顯提高,下馬峪鄉中學中考升學率在全縣一直名列前茅。

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

醫療衛生完成投資30多萬元新建了上馬峪、武家店等五村的衛生室;2010年全鄉新農合參合農民數達到11000人,參合率均在95%以上;2010年底享受農村低保1123人,五保128人,65歲以上農民生活補貼1200多人,享受優撫對象46人。

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建設

2010年投資35萬元建成了鄉綜合文化活動站;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東安峪、張莊、馬嵐口、水泉溝四個村的中心文化廣場,面積達3000平方米;建起了農村文化書屋13個,籃球場2個;為半山區民眾安裝衛星電視信號接收器160個;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了100﹪。

名勝古蹟

馬嵐莊村的崇真覌、武家店村的老爺廟、東安峪村的九節店,馬蘭口村的真武廟、威寧堡均歷史悠久,屬縣級文化遺產保護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