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下關街道位於南京中心城區西北部,東起大橋南路,南至中山北路,西臨長江岸線,北到煤炭港,轄區面積 3.74 平方公里。地處濱江開發的核心區段,擁有南京主城 3 公里黃金長江岸線,閱江樓、獅子山、明城牆等名勝古蹟分布其中," 山、水、城、林、江 " 渾然一體,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是鼓樓最能體現 " 高尚舒適社區、繁榮活力街區、生態人文景區 " 融合發展的特色區域之一。
歷史沿革
2002年2月,南京市政府批准,撤銷車站街道、中山橋街道,合併設立閱江樓街道;4月1日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面積3.73平方千米,人口68947人,轄唐山路、南通路、水上新村、寶善街、熱河路、商埠街、大馬路、靜海寺、東炮台、多倫路、鹽大街、新民門12個社區,辦事處駐建寧路263號。
2010年,陸地面積3.3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637戶41920人(不含中山橋7026戶16898人)。2013年,下關區與鼓樓區合併為新的鼓樓區,劃歸新鼓樓區管轄。
原【車站街道】位於下關區境中部。1954年成立車站街道,1958年更名熱河路公社,1962年復置車站街道。1996年,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東炮台、老江口、興安路、惠民橋北、靜海寺、朝月樓、北祖師庵、鹽西街、鹽大街、黃土山、多倫路、新民門、於家巷、建寧新村、光夏新村、鮮魚巷、鹽倉橋東街、驢子巷18個居委會。
原【中山橋街道】位於下關區境中西部,瀕臨長江,東靠挹江門。1955年成立熱河路街道,1960年4月改熱河路分社,1962年改為熱河路街道,1988年熱河路街道與中山橋街道合併為中山橋街道。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商南、舊菜場、正豐街、熱河路、張家圩、九一、九二、唐山路、水上新村、南通路、石樑柱、寶善橋南段、中段、北段、永寧街、惠民橋南、公共路、商埠街、大馬路、鐵路埂、天保路21個居委會。
2017年11月,南京市政府將“閱江樓街道”更名為“下關街道”。文化廣場、影劇院、圖書館、熱河路商業街等原下關區90%的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聚集於此。商埠街、營盤街、大馬路、龍江路、東炮台等歷史地名眾多。可以說,“下關”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大部分都源於現“閱江樓街道”轄區內。將“閱江樓街道”更名為“下關街道”,以此保留下關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留住人文情懷印記,不讓其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消失,是對下關歷史文化的最好傳承。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107001(9個社區):~001 111多倫路社區 ~003 111東炮台社區 ~004 111鹽大街社區 ~005 111新民門社區 ~006 111熱河路社區 ~008 111商埠街社區 ~009 111唐山路社區 ~010 111寶善街社區 ~011 111南通路社區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106008:~001 111多倫路社區 ~003 111東炮台社區 ~004 111鹽大街社區 ~005 111新民門社區 ~006 111熱河路社區 ~008 111商埠街社區 ~009 111唐山路社區 ~011 111世茂濱江社區
人口
戶籍居民 1.95 萬戶,人口 6.4 萬人,下設 8 個社區居委會,43 個基層黨組織,黨員 1799 人。
交通
下關街道有南京西站、中山碼頭、南京港客貨運碼頭等交通樞紐。
經濟
2008年,下關街道區域內有稅源企業1560多家,大中型企業264家,街道年稅收總量1.95億元。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2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9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5億元。實際引進外資880萬美元,契約利用外資1308萬美元;引進內資5.39億元,同比增長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億元,同比增長19.5%。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1.1億元,實現建安稅1080.42萬元、零散稅833.23萬元。樓宇園區實現稅收1605萬元,同比增長87.6%。
教育
下關街道有國家重點中學1所(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有國小5所,其中省重點國小1所(天妃宮國小)。
旅遊
下關街道的名勝古蹟、紀念地有閱江樓、繡球公園、古靜海寺、天妃宮、明城牆、挹江門、江南水師學堂、渡江勝利紀念碑、渡江勝利紀念館等。下關街道轄內有靜海寺、揚子飯店、江南水師學堂等文保單位 20 處,是南京明文化、民國風貌和大江風貌結合最好的區域。按照歷史建築保護性修繕和分類開發利用的原則,圍繞江南水師學堂、閱江樓景區、大馬路民國街區、濱江風光帶這條軸線打造文化品牌;融合明城牆、靜海寺、天妃宮、繡球公園等特色資源,全力打造大閱江景區名片;結合下關歷史陳列館、民國首都電廠遺址公園免費開放,積極對接建設單位加快大馬路民國街區建設,民國主題特色旅遊線路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