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病證

證候。源《溫病條辨·下焦》。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證候。臨床表現多見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口燥咽乾,神倦,耳聾,脈虛大,或手足蠕動、瘈瘲,心中儋儋大動,舌絳苔少。

概念

指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證候。

解讀

下焦病證,是指溫邪傳入下焦,劫灼肝腎之陰所表現的證候,屬溫病的後期階段,下焦證常見病證有腎陰虛損證、虛風內動證、脾腎陽虛證。

1、腎陰虛損證:本證多由中焦病變發展而來,腎藏精,元陰元陽皆寄於腎,為先天之本。溫邪久羈中焦,必及於腎,陽明燥熱,劫灼下焦,耗傷腎精及陰液,致形體及臟腑失於滋養而形成本證。又稱真陰耗傷證。如吳鞠通說:“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或已下而陰傷,或未下而陰竭。”

2、虛風內動證:虛風內動證是指溫熱久羈下焦,真陰被灼,腎陰耗竭,水虧木旺,肝木失養,虛風內動所表現的證。

3、脾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是指濕溫病後期,濕從寒化,寒濕傷陽,致脾陽消乏,腎陽衰憊所表現的證。

中醫套用

下焦病證臨床表現及治療:

1、腎陰虛損證

症狀:低熱,神疲倦怠,消瘦無力,口燥咽乾,耳聾,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舌絳不鮮,乾枯而痿,脈虛或結代。

治法:益腎滋陰,補水填精。

方藥: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炙甘草、乾地黃、生白芍、麥門冬、阿膠、麻仁。

2、虛風內動證

症狀:手足蠕動,甚或瘛瘲,心中憺憺大動,五心煩熱,神倦形消,耳聾,齒黑唇乾,舌乾絳少苔或無苔,脈虛弱。

治法:益腎滋陰,潛陽熄風。

方藥: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生白芍、阿膠、生龜板、生地黃、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門冬、炙甘草、生鱉甲、雞子黃。

3、脾腎陽虛證

症狀:身冷肢涼,汗泄,胸痞,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足跗浮腫,或痿弱不振,肢體麻痹,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益氣溫陽,運脾逐濕。

方藥:扶陽逐濕湯,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