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湯鎮

下湯鎮

下湯鎮地處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縣城西22公里,地理從坐標為東經112 .40°,北緯33.43°。總面積12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334畝,總人口3.2萬人,轄2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55個村民組。沙河、團城河、清水河在鎮區匯入昭平湖,207、311國道穿境而過,二廣高速、鄭堯高速在此交匯,鎮南、鎮北分別有兩個高速出口,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峰嶺起伏,呈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平均海拔176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

基本信息

行政區域

新街、亂石盤、岳莊、紅義嶺、王畫莊、松垛溝、王莊、尹和莊、紅石寺、楊家莊、十畝地窪、袁莊、松樹莊、社樓、西張莊、和尚嶺、林樓、西許莊、竹園溝、龍潭、老街、葉莊22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下湯鎮自古就是魯山縣歷史名鎮之一,歷史悠久,人傑物豐。據明嘉靖《魯山縣誌》卷十三頁記載:“溫泉有三,其水熱沸,俗呼為上湯、中湯、下湯,具在縣西。”因該“湯”位居三湯之下,故得名為下湯。此地蠶絲生產比較發達,該街遂成為絲綢的集散地,並逐漸形成集鎮。明代屬魯山縣慶雲鄉。清代分屬慶里盈里。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至1947年中華民國曾設鄉、鎮、保等政權機構於此,管轄周圍村莊。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屬西區。民國30年(公元1941年)置下湯鎮。解決前國民黨軍閥湯恩伯盤距在此地,以下湯名稱對其不利,曾改名“大湯”。但人們仍俗稱“下湯”。1947年解放後,“大湯鎮”改為下湯區公所。1958年人民公社實施政權合一,稱下湯公社管委會。1969年改為下湯公社革委會。1980年又稱為下湯稱管委。1983年體改後建立鄉政府。1988年元月經河南省民政廳[1988]18號檔案批示恢復為下湯鎮至今。

地礦資源

下湯鎮以位於魯山縣上、中、下三處溫泉最下泉而得名。據明嘉靖《魯山縣誌》載:“商後曾浴於此”。清嘉慶《魯山縣誌》又載:“下泉發於亂石中,泉口百眼,水霧蒸騰,有浴室,僧人司之,有驪山神出之驗。”宋朝文學家晁沖之在此留下了“太真獨侍溫泉房,鯨魚龍鱗影清絕”的著名詩句,宋代詩人范純仁也曾寫下“山前陰水煮靈源,昔日曾臨萬乘尊。歷盡興亡只如此,不隨世俗變寒溫”的詩篇。下湯溫泉素以溫度高(水溫63℃)、流量大(每小時湧出量34噸)、富含多種礦物質(主要有蘇打、硫磺等)和醫療價值高(對治療皮膚病、類風濕、關節炎等10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聞名遐邇。同時,下湯鎮又是殷實的自然寶庫,地下礦藏還有鐵、銅、磷螢石、大理石、花崗岩、石灰岩等20餘種,尤以鐵礦資源豐富,儲量大,開採價值高。

經濟發展

1997-2000年下湯鎮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被確定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以來,及時提出了“依靠資源抓林牧,科技扶貧快致富,圍繞溫泉上項目,城鎮建設邁大步”的工作思路,強力實施小城鎮帶動戰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狠抓溫泉開發,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增長。全年完成總產值8613萬元,企業總產值5438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381萬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34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5元。

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溫泉促旅遊,以旅遊帶三產,著力對溫泉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力打造中原溫泉第一名鎮品牌。利用社會資金70多萬元,建起了數十家洗浴中心在內的溫泉洗浴一條街,投資3000萬元的皇姑浴露天溫泉。同時,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4000餘萬元,高起點、高標準興建和完善了街道、交通、水電、通訊等配套設施,小城鎮功能日趨完善,鎮區面積達到1.76平方公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00多人。一個以溫泉沐浴、休閒、娛樂為主的小城鎮正崛起在中原大地上。2009年溫泉沐浴長廊、鎮區集中供熱工程、金沙灣商場等項目開始著手實施,這些項目的建設,豐富了下湯的旅遊內容,完善下湯的城鎮功能,為下湯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農業發展

另外,與本地農村生產力布局、發展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相適應,建立和完善了社樓林果業生產、紅石寺柞蠶養殖,西許莊畜牧養殖、尹和莊香菇種植等四大農業示範基地,農業效益顯著增加。2004年底,全鎮牛羊存欄量已達1.2萬隻,畜牧業總產值560萬元;柞蠶放養量穩中有升,去年共放養蠶籽1200年,產值達450萬元;林果業生產再上新台階,開發荒山4200畝,林果業實現產值90萬元;食用菌開發上了新台階。全鎮種植段木香菇50萬節,實現產值300萬元。

所獲榮譽

各項工作多次得到上級肯定和表彰。1999年12月榮獲“平頂山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2000年4月榮獲市級“文明村鎮”稱號,2000年10月榮獲“平頂山市村民自治模範鄉(鎮)”稱號,2001年3月榮獲“市級離退休幹部發揮作用先進集體”,2002年12月榮獲“河南省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4月榮獲“平頂山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

風景旅遊

下湯鎮背依巍巍青山,三水悠悠環繞,溫泉資源氣象萬千,珍禽比翼的濕地生態一碧萬傾,煙波浩淼,山水相映,漁舟泛影的獨特自然風光均為世人稱奇。《河南通志》載下湯溫泉,舊名湯谷溫泉,為魯山古“八景”之一,後因商後良夜常浴之,故名曰“皇女湯”。“皇姑浴”的美妙傳說令人遐想,引得一些文人騷客紛至沓來。元明時,明人陳孜在魯山八景總詩中寫下了“黑山回照天心協,湯谷溫泉地脈和”的詩句。唐代詩人元次山、宋代詩人梅堯臣、近代詩人徐玉諾等均有讚美該泉的詩文遺世。此外,還有一觀一洞(朝陽觀、九女洞)等人文景觀。

朝陽觀。位於下湯鎮北部,依山而建,歷史悠久。總占地3000平方米,座北向南,建有大殿、配殿、山門,有香爐、廟碑,終年香火不斷,素有豫西道教第一觀之稱。其歷史之久,香火之旺實不多見。至今重修的朝陽觀仍堅持於每年正月初九、初十、十一舉行廟會,招來了全國各地的香客、遊人。《魯山縣誌》中記載原觀已廢,重修後規模宏偉壯觀。

九女洞。位於下湯鎮北部6公里,為天然石洞,其深不可測,洞高1—2米不等。洞內泉水淙淙,亂石嶙峋。相傳為王母娘娘的第九個女兒私自下凡到人家遊玩,與當地書生相愛,卻遭王母娘娘的阻攔。但二人至死不渝,被逐下天宮。後人為紀念其,在此供奉九仙女,至今香火旺盛。

城鎮建設

2000年4月,下湯鎮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幾年來,先後投入資金近億元狠抓旅遊服務 、道路、住宅、郵電、文教、衛生、商貿等配套設施,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鎮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76平方公里。完成建築工程面積(含民建)12萬平方米;建設高標準道排水管道1000米;拓寬硬化主幹道7000米,背街小巷道路5000米,開發沿街商鋪3200平方米,開發居民商住樓4幢60套。安裝路燈52盞,新建風景牆750米3500餘平方,種植風景樹1500棵,建設綠地1500平方米,修建50米花架長廊一處、磨菇亭一座,新建改建公廁2個。一個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園林小城鎮正崛起在中原大地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