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鎮

下江鎮

下江鎮是從江縣最大的一個建制鎮,世居著漢、苗、侗、水、壯、瑤等民族。下江鎮因地處都江、榕江下游得名。據《黎平府志·地理志》載《頌毛司馬德政詩碑》云:“古有上下江,從古未修辭。奉使悉開能,兩粵客船集”是對下江較早的記載。清乾隆年間的“一洞天”“金雞灘”“當水岩”摩崖石刻等古蹟,除此之外,從沿用至今的兵房、教場坪、水洞卡、大碼頭、渡船口、大菜園等地名中,仍依稀顯現古鎮昔日重要與繁華。轄4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118個自然寨,2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9912戶,總人口38687人。全鎮國土面積282.90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21833畝,其中田面積為16464畝,土面積為5369畝。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下江鎮 下江鎮

下江鎮位於從江縣中部,國土面積為282.9平方公里,距縣城42公里,處於東經108°36″—108°42″,北緯25°41″—25°50″之間。東與谷坪鄉、丙妹鎮、雍里鄉交界;南與剛邊鄉毗鄰;西與東朗鄉、宰便鎮、停洞鎮接壤;北與往洞鄉相接,全鎮國土總面積282.9平方公里,轄4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18個自然寨,218個村民小組,8252戶,戶籍34587人,是全縣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主要居住著漢、苗、侗、水、瑤等民族,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90.5%。全鎮共有耕地18458畝,其中田16322畝,土2136畝,農民人均有耕地0.56畝,人口密度為122人/平方公里。因地處三都、榕江兩條河的下游,兩河匯流後成都柳江,故名“下江”。

歷史沿革

清雍正十年(1732)移潭溪吏目駐下江,次年置下江游擊營,駐兵八百。 乾隆七年(1742)下江興建土城、炮台、城門、三階為守備營壘,營員增至二千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裁下江吏目置下江廳,民國二年(1913)改廳為下江縣,民國三十年(1941)與永從縣合併為從江縣,縣治遷至丙妹鎮。從雍正十年至民國三十年,下江是游擊營、吏目、廳、縣建置駐地,其間長達200多年。營、廳、縣時期城內建有衙門、營房、城隍廟、關帝廟、文昌宮、觀音堂、天后宮、兩廣會館、義庫等建築,置有義渡田、義學田等公眾產業,築有周長二里四分、高九尺、寬七尺的城牆和沿江長一百一十二丈五尺的石堤,並開設城門四座。當年商賈雲集,街市繁榮,江上帆船(娘仔船)直達兩廣,是貴州重要的邊貿商埠。當年貴州的第一輛汽車就是分拆乘船途經這裡,後往三都上岸人背馬駝運至貴陽的。抗戰期間更是兩粵後撒至培都重慶的重要通道,在瓊瑤等文人名家的自傳回憶錄里還能找到眼前這條江和小城的身影。

政治

梁國本同志: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劉敦金人大主席:主持鎮人大全面工作,負責征地拆遷工作。

林澤遠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及人事管理,負責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同步小康社會創建、幹部隊伍建設和管理、一事一議、民宗、深化改革、清潔風暴等方面工作。分管黨建辦、綜改辦。

石錕紀委書記:主持鎮紀委全面工作,協助書記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負責紀檢監察、幹部思想作風建設、機關事務和電子政務、督查、保密、檔案、涉農信息平台、依法行政、政務中心等工作;分管黨政辦、監察室、多彩貴州文明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陳德廣政法委書記、副鎮長:代理鎮長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主持鎮政法委全面工作,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調處和維穩、財政和財務、教育科技、社會事務、殘聯、審計、老齡、雙擁、就業、社會養老保險、民政等工作;分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社會事務辦、派出所、財政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交警四中隊、殘疾人聯合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敬老院、中學、中心校。

林榮芝組織委員:協助副書記抓好黨組織建設及人事管理工作,負責遠程教育、統戰、老乾、工會、共青團、婦聯、文體廣電、旅遊、宣傳信息報導和精神文明建設、科普和全民科學素質、工業信息和電子商務。分管工會、共青團、婦聯。。

楊許平副鎮長:負責人口和計畫生育、醫療衛生、藥品監督、創衛工作、新農合等方面工作。分管公共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計畫生育協會、人口和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站、衛生院。安全生產、防汛抗旱、食品安全、農村消防、森林防火、道路及水上交通安全監督和管理、財產保險。分管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防汛抗旱辦公室、應急辦。

蒙大雄人武部部長、副鎮長:主持鎮人武部全面工作,負責徵兵、民兵應急、分管民兵應急隊、負責農業和扶貧開發、減貧摘帽、畜牧、林業、水利、統計、土地確權、移民搬遷、涉農項目規劃建設和管理、環保等方面工作。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確權辦、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水利站、扶貧工作站。

黃顯林副鎮長:負責特色小城鎮項目申報和建設、鎮村規劃建設和管理、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危改、市政設施管理、電力、發改、鄉鎮企業、金融、稅務、質監、物價監督等工作。分管鎮村建設服務中心、市場監督管理分局、供銷社、糧管所、郵電局、通訊、供電所、農商行。

熊忠明副鎮長(掛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國土、“兩違”清理、傳統村落建設與保護等工作。分管國土所、交通管理站。

經濟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鎮擁有果園面積7329.7畝,金秋梨150畝,板栗基地1000多畝,核桃基地300多畝,石榴基地50畝,年產水果在280多萬公斤以上。在養殖業方面,主要發展以養小香牛、小香豬、小山羊、小香雞、鴨、鵝等為主。年大牲畜存欄數在2萬頭以上,生豬存欄數23000多頭,其中香豬8500多頭。2003年農民年人均糧食347.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元。

民俗文化

每逢農曆三、八是下江街的趕集日,這天四鄰八鄉的各族民眾數萬人匯集這裡購易物品、助通有無,不同村寨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借趕集之機會傳情達意,以歌為媒傾訴衷情。集上的“湯鍋”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些商販為解趕集者飢餓之憂,在集市固定的位埋鍋生火,擺開桌子,做當地的特色飲食牛(羊)癟、庖湯為主的露天飲食服務——“湯鍋”,它不但價廉物美,而且蘊藏有深厚地域飲食文化。都柳江河鮮、河水煮活魚、米豆腐、卷粉、愛玉涼粉等都為當地美食。每逢趕集,更是領略多元民俗文化、多彩民族風情的便捷途徑。

旅遊資源

下江鎮旅遊景區主要有:大山深處的古老侗寨——高仟,“震撼人心”的巨洞江上侗歌,從江縣的水族風情旅遊區——擺亥,其民族風情濃郁,民俗神秘古樸。下江街清、民時期為廳、縣駐地,歷史遺蹟和民俗眾多。位於下江街北門坡腳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關帝廟是從江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廟宇。廟前有株千年古榕,胸圍15米、覆蓋地面3000多平方米,國內無幾,是都柳江水系第一古榕。距廟西面約30米處有一整青石開鑿為井口的龍王古井,水質清澈甘甜,當地居民最好的飲用水源。古廟對面江上的石壁上,有乾隆八年(1743)呂文魁(初考為乾隆十年大定府都司)撰寫的摩崖石刻“一洞天”。摩崖鄰近的大菜園漁村,是從廣西遷徙過來的客家人,他們特有的烏蓬捕魚船、成群鸕鶿和沙灘上曬網,以及撒網、鸕鶿、燈火等等多種捕魚方式構成都柳江畔特有的風景。下江古有:鳳凰戲波,金雞唱曉,擋水摩崖,洞天秀石,平台列三,茲航普渡,古榕參天,文昌宮厥,關岳聖廟,馬鞍雄姿等十景,如今僅存“鳳凰戲波,金雞唱曉,擋水摩崖,洞天秀石,古榕參天,關岳聖廟,馬鞍雄姿”七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