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整體特徵
通過產區民眾的長期選育,形成了下司犬體形外貌和生產性能獨特的特性。有民俗道"虎頭蛇腰鼠尾肘子腳,空鼻紅眼耳直立"。下司犬相貌兇猛,頭部粗大,額寬平,鼻鏡寬大,口方平齊,胸部深圓,鼠尾(直立尾尖向上)。四肢強健,足底厚實,腳趾彎鉤適中,趾間疏展,善於奔跑。毛色以雪白為主,毛質粗硬,俗稱“蔗稈毛”,蔗稈毛中分為“長蔗稈毛”和"短蔗稈毛"兩種。眼圈、鼻及舌為粉紅色,耳皮薄且直立,眼有神,特別突出的是臉和嘴上有硬毛直立,猶如針狀,使人望而生畏。
該犬為中型犬,成年犬小則18公斤,大則30公斤,身長與肩高比為1.1—1.2:1。
局部特徵
頭頸:該犬頭大、嘴寬、嘴短、兩耳豎直,鼻吻較短。頭頂至嘴呈倒梯形,嘴型方正,頭型比例:耳前方至眼睛距離與眼睛至鼻端距離約為3:1,頸部粗短有力。
頭骨:分幾種,上等頭骨大方而左右分明、突出,顯正方形為佳。
眼睛:要求小眼、眼毛厚密,眼睛紅眼水、凹陷細小為佳。
耳朵:黃色為可以認同(最早期的下司犬耳朵和背部飄黃)、白色、耳小而薄、直立呈三角形、要求耳小,兩耳分開與頭骨成一線為佳。
口吻:寬而方短,最長占頭骨長1/3以下為佳。
牙齒:犬牙鋒利,咬合方式只有剪式咬合,咬合後上下頜門牙間距不大於5mm,牙齒粗大為佳。
舌頭:紅色、舌面有黑、蘭色點或花紋為佳。
口腔顏色:上顎及口腔壁為紅色,紅色較重為佳。
鼻子:鼻色為紅色,鼻型分幾種,上等要求鼻吻較大,鼻腔較大,鼻肉上有黑點為佳。
頸項:頸項粗短,長15公分左右,粗而肌肉發達為佳。
體毛:白色、有劍毛、披毛兩層,上等為長全劍毛,劍毛如豬鬃較硬為佳。
軀幹部分:脊背寬,肌肉發達,脊背至腰上部上凸,腹部緊收,體長與肩高比約為1.1—1.2:1
前肢部分:前胸寬大,兩前肢間距較寬,肩膊與前臂的形態約呈長方形,前足趾緊收呈圓形。
後肢部分:後肢寬大,後足趾緊收不可鬆弛,後面觀後腿腳至臀部形態約呈梯形,下寬上窄,雄健有力。
尾巴:分幾種,有寶塔型、秤桿型,要求尾正粗短,粗短寶塔型為佳,偏尾為失格。
肛門:要求肛門大而突出,肛門四周有紅暈為佳。
被毛:單毛片、背毛毛質硬、短、稀、能見皮、頸部毛略密長、軀幹與四肢毛緊巾皮膚。
毛質:毛色有白色、黑色,毛長分長毛、中毛短毛三種,毛質有劍毛、絲毛、硬毛,以白色中硬毛為上品,黑色稀少,各毛色犬均不應有雜色毛。
肩高與體重:
雄性:高度:45-55cm 重量:20-30kg
雌性:高度:45-50cm 重量:20-25kg
步態:
急步走動時、前肢步幅闊大、身段平衡、不會上下及左右擺動、後肢具推動力、步韻流暢輕盈、精神抖擻矯健。
生活習性
該犬早期時候主要用於山寨村民家庭打獵看家,九十年代後主要是利用該犬的特性進行狩獵。由於該犬靈活機智、狩獵全面、對主人溫順忠誠,對外來侵擾毫不讓步,最突出的特性為狩獵天性。非常通人性,可觀察主人的意圖行事,下司犬之間團結性好,知道與主人配合,對外人或獵物兇猛,對獵取性格兇猛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
新聞報導
與“牧羊犬”齊名的中國“下司犬”瀕臨絕種
與德國牧羊犬齊名的我國貴州下司犬正面臨絕種的危險。據估計,在它的原產地貴州省麻江縣,純種的下司犬僅有270隻左右。 下司犬以忠實主人,嗅覺靈敏,爆發力強,耐力好,捕獵能力強,適應性強和耐粗飼等特點,被列為世界名犬和中華名獵。經過系統強化訓練,下司犬可以成為警犬。
下司犬因為它的中心產區在麻江縣的下司鎮而得名。居住在下司鎮的苗族民眾自古就有養狗和打獵的傳統,經過苗族民眾的長期選育,成年純種下司犬一般身高46—55厘米,體重22公斤左右。下司犬頭部粗大、額寬平、鼻頸寬大、耳薄直立、臉部硬毛直立,猶如針狀,使人望而生畏。長期以來,下司犬以民眾飼養為主,加上外地客商長期販賣,導致大量混血犬種充斥市場,犬群數量不斷減少。麻江縣畜牧水產局估計,麻江縣純種的下司犬僅有270隻左右。麻江縣畜牧水產局辦公室主任李發勛說:“麻江縣正在啟動保護開發項目,通過建立飼養基地,選育保種和擴大繁殖等方法對下司犬進行保護性開發。”
寵物大集合
寵物是人們不是為了經濟目的,而是為了精神目的而豢養的動植物。一般為了消除孤寂,或娛樂而豢養,以前的寵物一般是哺乳綱或鳥綱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腦子比較發達,容易和人交流。實際生活中的寵物包括魚綱、爬行綱、兩棲綱甚至昆蟲,一般都是體型比較小的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