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詞目】下僚【拼音】xià liáo
【釋義】
1.職位低微的官吏。
《後漢書·班固傳》:“如得及明時,秉事下僚,進有羽翮奮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
西晉 左思《詠史》詩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宋 蘇軾 《答曾學士啟》:“府判學士,天資粹美,儒術講明,向屈處於下僚。”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萬曆辛丑夏,﹝湯盛﹞掄選入內。久滯下僚,顧才名顯赫。”
明 胡侍《真珠船·元曲》:“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獲展……於是以其有用之才,一寓於聲歌之末,以舒其怫鬱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四回:“某位居下僚,蒙令尹杜駕,誠為榮幸!明日當備草酌奉侯,煩大夫致意。”
《中國通史》:“嘆其才高不第,屈居下僚,復為上官論斥。”
2.下屬;屬官。
唐 陳子昂 《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今戰士留滯於外府,軍吏咨嗟於下寮。”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四:“呂申公名知人,故多得於下僚。”
宋 蘇頌《府尹歐陽公以臨書智信篇為貺謹以長句酬謝》:“下僚何幸蒙垂贈,循覽留為座右銘。”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楊修﹞答曰:‘某雖居下寮,丞相委以軍政錢糧之重,早晚多蒙丞相教誨,極有開發,故就此職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劉庸夫》:“以故下僚欲固其位,不得不賂上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文士之短簡長篇,無非空言假話,下僚之稟帖面陳,俱是讒諂讚譽。”
有關“下僚”的詩詞
《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陳子昂(唐)右:金吾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河內郡王臣懿宗、加爵一等勛五轉司賓卿兼羽林大將軍建安郡王攸宜、加爵一等勛七轉臣某等言:伏奉月日制書,錄臣等在軍微功,特加前件勛封。嘉命聿至,寵渥載優,伏對慚魂,殞首顛越云云。臣聞古者名將,先士卒而後身,故其功勸;末世庸將,窮人力以寵已,故其政乖。然則簞醪投河,三軍告醉;元刂印在手,萬夫以離。夫與眾共功,專已獨利,成敗之理,興亡繼焉。賞者國之大事,故不可忽。日者林胡構孽,敢亂燕陲,陛下徵義兵,誅不道,天下士庶,焱集星馳,皆忘身夏國,紓禍卻難。至於躬先矢石,血塗草莽,冒艱險,歷寒溫,氣騰青?,精貫白日,誠亦勤矣。雖聖靈威武,逆虜自滅,然士卒戮力,亦盡其勞。今大功未酬,眾議猶在,而臣等駑怯,猥加先封。臣等不能折衝虜廷,還師衽席,今坐加茅土之賜,以先將士之勤,使?冠虎臣,將何以勸?今戰士留滯於外府,軍吏咨嗟於下寮,臣等胡顏,敢冒天造?夫賞一勸百,猶恐未孚;利一沮萬,其弊誰救?爵命不可以招謗,國章不可以假人,伏願天光俯回,昭發軍禮,請以臣等前件勛封,回受戰亡人及立功將士等,上以明國之大賞,下以雪臣等謬功,數纖悅忘勞,士感知死,然後兵可訓勵,賊可誅屠。此誠國之元經,不可苟而利者,臣等不勝區區。(摘錄《全唐文》卷二百九)
《答曾學士啟》蘇軾 (宋)
伏審祗奉詔恩,榮升冊府;允厭朝論,增輝士林。伏惟慶慰。恭以聖神在御,政化惟新。顧吁俊之無方,豈拔賢而待次。賤如莘野,猶為席上之珍;遠若傅岩,盡入彀中之選。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閱之家。固宜首膺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府判學士,天資粹美,儒術講明。向屈處於下僚,蓋避嫌而自晦。屬文子之請老,察少翁之最賢。撫念老成,聿求義訓。豈獨褒崇之盛典,固將樂育於英材。自顧庸虛,獲聯齋 舍。忽捧書詞之辱,益知謙德之光。喜愧於心,踧踖無措。
《府尹歐陽公以臨書智信篇為貺謹以長句酬謝》 蘇頌(宋)
八法能工世罕精,帥鈐多暇錄遺經。
言稱智信文毋害,體具真行筆不停。
勢似公權題殿壁,心希逸少寫黃庭。
下僚何幸蒙垂贈,循覽留為座右銘。
西晉 左思《詠史》其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1.[鬱郁]茂密的樣子。
2.[澗底]谷底。
3.[離離]下垂的樣子。
4.[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澗底松。彼,指山上苗。徑寸莖,一寸粗的莖稈。蔭,遮蔽。此,只澗底松。
5.[甲冑]世家子弟。胄,後裔。
6.[躡]登。
7.[下僚]低級官吏。
8.[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意思是:甲冑和英俊所處情況,正與松、苗相似,是地勢是他們如此,非一朝一夕變成這樣。然,這樣,如此。
9.[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意思是:金、張倆家子孫憑藉祖先的功業,時代都做大官。金張,指西漢金日(mì)磾(dī)和張湯兩家的子孫。金家從武帝到平帝七代擔任內侍。張家子宣帝、元帝以來,子孫相繼有十多人為侍中、中常侍。藉,憑藉。舊業,祖先的功業。七葉,七代。珥,插。貂,貂尾。漢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帶貂尾以驗明其身份。
10.[馮公]馮唐,漢文帝時人。他才能出眾,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
11.[偉]奇偉出眾。
12.[不見招]不被重用的意思。
《詠史》其二 翻譯
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髮了仍不被重用。
賞析:《詠史》其二 賞析
針對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腐敗局面,以"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強烈對比,反映出寒門與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門閥制度的腐朽與黑暗,又引用史實說明有才之士橫造壓抑乃古有之。這樣的詩歌所評論的就不止是現實,而且包容了歷史;所譴責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社會的痼疾;所抒發的也不只是作者的個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來寒士們的不平之鳴。這首詩開端巧用比興,然後用自然現象引入社會現實,最後援引史實進行說明,使史實與現實緊密結合,詠史實為詠懷,這是左思《詠史》成熟的重要標誌。
作者簡介
左思 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後,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晉惠帝年號,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