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上黃彩,位於榆次城東南25公里的土石山區。東臨白家莊、上懷遠,西毗楊壁、下黃彩,南連伽東、窯上、西凹,北接張坪。總面積8.38平方公里。西白公路穿村而過,村東石人溝內有泉水。轄有伽東自然村。
村名由來
其一,與土壤特徵等有關。村落位於名副其實的黃土高坡。冬春季,站在黃彩的最高處俯瞰全境,黃土綿延,溝壑縱橫,如同海中波浪,頗為壯觀,一派濃厚的原始風情。夏秋季,天空湛藍,土坡淡黃,羊群潔白,莊稼翠綠,大棗彤紅……好似一幅絢彩油畫!村名可能就出自於此。
其二,傳說此處是皇帝“彩”(蒐集)住的地方,故名“皇彩”,後演變為“黃彩”。紫坑北有“皇巷”(方言:“皇蔣”,傳說皇帝經過的山谷道路)以及“楊壁府、張坪縣,黃彩蓋起金鑾殿”,這則民諺似乎給上述說法一定的依據。
上、下黃彩對應成名,地勢較高的為“上黃彩”。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楊壁都,領都為南關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二十一編村三和村的附屬小村。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設第二區上黃彩鄉,轄上黃彩、白田、葫蘆咀、西凹、懷遠、張坪、南頭、下黃彩8村。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鄉、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歷史大事
清宣統三年(1911)4月,成立上黃彩初級國小。
民國二十六年(1937)11月初,八路軍駐榆辦事處、中共榆次支部、榆次犧盟會、晉華工人自衛隊等抗日人員,遷至上黃彩村常有栓院。11月17日,中共榆次(路東)縣委和縣犧盟會在村召開民眾代表大會。各界人士100餘人參加。經民主選舉,由榆城坪人范維屏任榆次縣行政委員會主任,建立榆次第一個抗日政權,在榆次開創民主選舉政權的先例。
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閻錫山19軍暫編第2旅1500人進駐路東二區黃彩村一帶。樊立榆次縣閻政府由路北小橋移來路東寨底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1月30日,129師385旅、386旅和獨立支隊晉中游擊隊,在中共榆次路東縣委、縣基幹隊村自衛隊的密切配合下,將閻軍1500人全殲。樊立縣政府潰散逃遁。7月,中共榆次路東縣委在村召開支援百團大戰動員大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榆次路東抗日縣政府從霍城村遷至上黃彩村王栓林院。10月,中共榆次路東縣委由南頭村遷至上黃彩村。直到榆次解放前夕。
民國三十六年(1947)7月1日,中共榆次(路東)縣委在村舉行“萬人”規模幹部民眾大會,發表《為“黨的公開”的通知》,宣布榆次縣黨組織公開。
民國三十七年(1948)6月19日,晉中戰役即將打響,村成立榆次(路東)縣支前指揮部。葛琪任指揮,趙德新任副指揮,設作戰部、財糧部、民工部等部門。
1956年,建供銷社。
1964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建磨坊,有磨麵機2台,碾米機1台。1983年停用。
1968年,知識青年12人插隊進村。
1970年,建信用社。
同年,建獸醫站。
1972年,開通至榆次公共汽車客運線。
1975年至1977年,建磚廠。
1978年,村內購買第一輛運輸車。
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
1986年,籌集資金27萬元,打成350米深井1眼,每小時出水量達22噸,創土石山區第一眼深井。
1991年,建水塔。
1993年,建電管站。
1997年,鋪設吃水管網,實現自來水戶戶通。
2004年,修水泥硬化路2000米。
2005年,村內修柏油硬化路1900米。
同年,引進天下谷生態莊園,主要經營小雜糧、旅遊項目,負責人范浩春。
2008年,實施改廁工程,涉及100戶。
2012年,實施吊炕工程,惠及50戶。
同年,獲得“革命老區突出貢獻村”榮譽稱號。
2013年,投資220萬元,建設500米深井,1000畝灌溉工程。
2014年,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清運人員2人,清運車輛1輛。
同年,溫家圍溝進行土地整理,造地450畝。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常變花,1924年生。抗日戰爭時期,年僅14歲的常變花為了抗日縣政府的安全轉移機智勇敢送情報。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戰鬥中英勇拼殺,一舉俘敵38名,奪機槍一挺,步槍8支。1948年,被華北地區授予“殺敵英雄”光榮稱號。
王夠兒,1932年生,1948年參軍榆次獨立營,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河南副師級幹部。轉業後在壽陽工作,現已退休。
李根柱,20世紀70年代出生。由北田中學(高中)考取太原理工大學。後獲取博士後學位。在美國某研究院工作。
(二)革命烈士名錄
孫扣千,1921年生,榆次縣獨立團戰士,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王有成,1925年生,榆次獨立營偵察員,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劉拴牛,1927年生,榆次獨立團1連通信員,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歷史上向以糧食種植為主。1949年擁有耕地2700畝,1959年開墾荒地1000餘畝,到1978年耕地增加為4000畝,主要作物為玉米、穀子、小雜糧等。後林果發展為村裡的主導產業。到2014年,耕地又增加近千畝,為5190畝。其中,糧食種植1000畝,主要種植玉米、穀子;林果業1500畝,主要品種有富士、紅星、國光。上、下黃彩及其附近村莊所產的蘋果以其“甜、脆、香”的特點聞名,遠銷北京、河北等市場。
現有2006年成立的老樹紅棗專業合作社和2008年春季成立的天下谷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雜糧、雜糧面、特色黑小米、三色米(黑、綠、黃)、紅棗、黑谷酒,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
公益事業
清宣統三年(1911年)4月,成立上黃彩初級國小,有學生28人。1949年後,改為完全國小,校址先後在常全雲、孫啦嗎、王俊虎院。1970年,國小遷到黃彩舊公社院內。1972年,國小校遷到南街舊房共30間。同年,黃彩公社成立中學。1983年,建9間瓦房。1984年,新建黃彩中學磚木結構校舍7間。2007年,國中撤併至莊子中學。2008年,原黃彩中學改建立堅國小(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榆次黃彩公社杜家山村插隊的全國著名知青蔡立堅命名),成為一所單軌制寄宿制學校,服務於上黃彩、下黃彩、張坪、楊壁、橋頭、白田、南頭、西河、懷遠、蒲池、窯上、東赤土、西赤土、寨底、麻地溝、西窪、馮家局17村。2010年,又新建一幢二層教學樓。至此立堅國小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建築面積2976平方米。2014年有教學班6個,教職工20人,在校生146人,其中寄宿生91人。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50人,大學本科以上有12人,其中碩士生4人。
1940年,成立黃彩二區醫療機構。1956年,在常俊虎院內成立黃彩醫院。著名的醫生有梁二狗、朱輝亮、王錫九。1960年,建衛生院。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入村民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87%,新農保參保率達87%,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121人。
1956年,通有線廣播。2006年,建設村級文化活動場所。次年,建成文化大院,配備音響器材5套,圖書1500多冊。2012年,配套健身器材4台(套),配備籃球框1對。
遺蹤古蹟
曾有:大寺(寺名不詳,三進院,對面有精美樂亭,可與張慶樂亭相媲美)、高廟、大觀音廟(兩廟之間有兩面樂亭,朝大觀音廟的一面演木偶劇,朝高廟的一面唱大戲)、小觀音廟、文昌廟、關帝廟、龍天廟(俗稱:沒爺廟)等。還曾有西、北、東三道門。現存古槐4株。
上黃彩榆次縣政府、榆次縣支前指揮部舊址,位於村東北部,坐北朝南,一進四合院布局。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平頂,門窗均改建。院門1間,有瓦檐,兩邊牆柱均用紅磚重砌。門上有額,題為“錫純嘏”。
民情摘要
原有六月二十八花兒廟會。20世紀60年代,重起此廟會,後因某些原因又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