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收藏: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文物介紹
馬、騾、驢是舊時代步的主要工具,用於上下馬、栓馬。中國封建社會強調“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謂之禮”,視宅舍宮室為“禮之具也”。所以舊時宅前有無上馬石、栓馬樁是宅第等級、主人等級的一個劃分標準。現收藏於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有關知識介紹
分類
上馬石按形狀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形制簡單的方形、長方形石塊,另一種為階梯形石塊。其材質有青石、花崗石,也有漢白玉,一般不加雕琢,考究的經過精細雕琢,石面有飛禽走獸、瑞鳥祥雲、花草山水等圖案,豐富多彩,不一而足。有的還給圖案塗上了色彩,和宅門及照壁相映成趣,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形體
上馬石的形體大小也與官職大小、富貴程度成正比,隨便不得。假如擱在普通百姓的家門口,那是不可能的,既不協調,也不允許的。所以上馬石的功能之一,是用來顯示主人等級的,具有地位象徵意義。在古代,馬是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當主人外出時,僕從也要騎馬,前呼後擁跟隨左右。如果宅門前沒有上馬石,可見該戶人家出行基本靠走。因此,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上馬石更多的是被賦予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地位高的人家上馬石多為漢白玉制,其次為青石或花崗石。上馬石的另一功能,當然是為了方便上馬,具有實用功能。每當主人慾外出時,僕人便牽馬備鞍至上馬石前,主人就可輕易地腳登馬蹬、跨上馬背,這對年老或個矮的主人來說簡直是幫了大忙。
由來
據考證,上馬石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過那時主要置於驛站,供驛卒換馬時上下馬之用,以便快速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
北宋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也繪有上馬石,置於大宅門前的一側,可見上馬石作為一種既有實用性又具裝飾性的民居藝術形式,已被廣泛認同。明代時,全國有驛站兩千多座,上馬石的數量便可想而知,而清代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以“馬上得天下”的清統治者崇尚騎馬狩獵的祖習,曾有滿族官員無論文武,外出均需騎馬的規定,所以舊時北京的王公貴戚府邸、大四合院門前的上馬石屢見不鮮。此時,上馬石的宅第等級的地位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方便上下馬的功能。
鄉村
在我國,以“上馬石”命名的村子不下二十個,浙江省就有好幾個,河南省的信陽市也有個上馬石村,據說它的來歷還與西漢末年的外戚王莽有關。相傳當年王莽曾到過這裡,由於他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就在此地放了一塊上馬石,於是人們建立村莊後,便以此為村名,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