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關鎮

上關鎮

上關鎮位於洱海北岸,蒼山雲弄峰東麓,北靠洱源縣鄧川、右所兩鎮,東接雙廊鎮和鶴慶縣黃坪鎮,距州府49公里。居住有白、漢、回、傣、彝、傈僳、納西等民族。

基本信息

簡介

全鎮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21619萬元,同比增長10.13%;財政總收入實現306萬元,同比增長42.3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41元,同比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37.51萬元,同比增長31.2% 。

歷史資源

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區位,豐富的資源,為上關鎮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上關鎮-人文地理 民風民俗上關鎮位於洱海北岸,距州府49公里。全鎮下轄13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142個村民小組,有10163戶129平方公里,全鎮國土面積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0588畝。居住有白、漢、回、傣、彝、傈僳、納西等民族,白族占總人口的92.8%。上關歷史文化久遠,是大理文化發祥地之一。上關人民能歌善舞,耍龍、對歌、大本曲彈唱是上關人民各種重大節日慶典的必備節目。全鎮有54個農村文藝宣傳隊,15個龍燈隊,6個洞經音樂演奏隊,30多人的對歌隊伍,10餘人的大本曲彈唱人員,其中江尾村大本曲彈唱者劉沛曾榮獲“雲南省民族民間藝人稱號”。

區域概述

上關鎮位於洱海北岸,蒼山雲弄峰東麓,北靠洱源縣鄧川、右所兩鎮,東接雙廊鎮和鶴慶縣黃坪鎮,距縣城約19公里,距州府49公里。上關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境內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無霜期為230天左右。鎮內河流眾多、交通便利,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麗路、環海路、214國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關鎮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畝。主要產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盛產無公害大蒜、優質米、蠶豆、玉米,素有“嗩吶之鄉”、“魚米之鄉”、“乳牛之鄉”的美稱。

歷史變遷

上關歷史文化久遠,是大理文化發祥地之一。該鎮在行政區劃調整前名為江尾,因境內“三江”入海,位於江河尾部而得名。上關鎮古為鄧賧詔屬地,元明清屬鄧川州,民國時期為鄧川縣第四區,後置元保鄉。建國後屬鄧川縣二區、東風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設江尾鄉,2000年實現撤鄉設鎮,2004年1月1日劃歸大理市並更名為上關鎮。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13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142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青索橋 青索橋

有10163戶40806人,全鎮國土面積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0588畝。居住有白、漢、回、傣、彝、傈僳、納西等民族,白族占總人口的92.8%。

經濟發展

上關物產豐富,素有“嗩吶之鄉”、“魚米之鄉”、“乳牛之鄉”的美稱,擁有存欄奶牛11850頭,年產鮮奶達31000噸,直接經濟收入3100萬元以上,小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800畝,其中蠶豆10000畝,大麥200畝,馬鈴薯1500畝,油菜700畝,牧草800畝,蔬菜6400畝,花卉200畝。大春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19500畝,其中,水稻16000畝,包穀3200畝。

文化教育

該鎮投入150萬元,相繼完成了兆邑希望國小、江尾中學和馬甲邑大邑完小排危工程;投入130萬元建成馬廠完小;210萬元建成上關三中;投入250萬元建設上關二中,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完善。素質教育全面展開,社會力量辦學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利用民間資本、人才創辦了8所幼稚園。國小適齡兒童年均入學率為100%,國小輟學率為0,國中生年均入學率95.1%,全鎮中國小年均在校生達6200人以上。

鄉鎮建設

上關鎮 上關鎮

該鎮建立了儲備項目達54項的項目庫,相繼完成了營尾路渠等6個片區的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拓寬改直鄉村公路21公里,建成九隆公路、營尾公路,硬化路面15公里。完成了鄧黃公路江尾段、大麗鐵路上關段的征地拆遷工作;實施了大排等8個村的人畜飲水和農網改造工程建設,實現了壩區10個村委會通自來水,治理彌苴河、西閘河險堤險段1066米;完成了江尾集鎮電網改造工程及綠化植樹一期工程。先後完成投資32萬元的大把關煙水工程、投資164萬元的營尾彈石路面及馬家沖至營尾路路基工程、投資50萬元的街場停車場及硬化建設工程、投資86萬元的青索——兆邑東水西調工程;建成橋樑6座,投資162萬元公益性公墓建設;投資410萬元的馬廠國小擴建、上關三中擴建、衛生院醫技大樓等工程進展順利,投資30萬元的文化站綜合樓竣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